曹雪芹的作品《石头记》,又叫《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正反皆有喻也。其正面是“假语存”,反面是“真事隐”。作者和批者反复告诫读者,只看此书背面,方是会看,不看它的正面,“痴弟子正照风月鉴”。 《石头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更像是一个特大谜语,其中包含有无数个大小谜语。《石头记》的文体既像小说,又像谜语。或者说,作者曹雪芹是用写小说的方法写成的一个特大谜语,也可以说,作者是用写谜语的方法写成的半部小说。《石头记》正面的“假语存”是这个特大谜语的谜面,脂砚斋批语是谜目,反面的“真事隐”是谜底。谜语和小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体。如果把一个谜语的谜面当作小说来研究,其结果只能是“痴弟子正照风月鉴”,“越研究越糊涂”。 “女娲补天剩余石”(以下简称“女娲石”)是一个大谜语。它是《石头记》这个特大谜语中无数个大小谜语中的一个。本文试解如下: 猜谜语,不是瞎猜,不是主观猜测。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首先它要符合思维的逻辑,其次它要符合谜面里的逻辑关系。比如“女娲石”这个谜语,作者在《石头记》中给出了谜面,这个谜面中的各种逻辑关系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所谓猜谜,就是从谜面中作者给出的各种逻辑关系中,推导出谜底来。 第一回,作者一开始就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说: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脂批:荒唐也!)无稽崖(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照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妙!自谓坠落情根,故无补天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锻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眉:作者自己形容。)来自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侧:自愧之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侧: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伏长安。)诗礼簪缨之族,(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伏紫云轩。)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1】 这段话确实非常精彩,从正面看,确实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若从反面看,它的历史价值也是非同一般。首先我们看女娲石,女娲石在正面文字中不过是一块女娲补天剩余石,被弃在青埂峰下,后变成一块美玉,一僧一道在上面镌上数字,携到人间,再后来,空空道人在青埂峰下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写有“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再后来,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投胎到荣国府,变成贾宝玉。如此而已。那么,若从反面看,女娲石究竟又是什么呢? (1)女娲石是一块“红石”。南康记:山石红丹,赫若彩绘。(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原来女娲石是一块“红石”。 (5)林黛玉是女娲石,也是“红玉”。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绛”隐“红”,“珠”拆“玉”。“绛珠”隐写着“红玉”。林黛玉是一位小姐,“红玉”的身份也应该是一位小姐。林黛玉是正十二钗之一,也是女娲石,也是红石,也是红玉。 (6)贾元春也是女娲石,也是“红玉”。第十八回,“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花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像,富贵风流——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得能这般体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后有脂批:“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作者令贾元春说出的这一段话,批者却说是“石头之语”。在这里,批者是在告诉读者,贾元春也是女娲石,也是红玉。贾元春是正十二钗之一,与“女娲石照应十二钗”相一致。 (7)甄宝玉也是贾宝玉,也是女娲石,也是“红玉”。第一回,在提到甄士隐姓“甄”时,有脂批:“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第二回,在提到江南甄宝玉家时,有脂批:“又一个真正之家,特与假家(即贾家)遥对,故写假而知真”。这里脂批点明了“甄”即“真”,“贾”即“假”。“写假而知真”就是“写贾而知甄”。作者说“假作真时真亦假”,即是说“贾作真时甄亦贾”。甄是真,贾也是真,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真正的宝玉。两个宝玉本是同一个人。作品一开始就有脂批:“因要传他,又可传我”。说明作品有自传的性质。两个宝玉的身上都隐写着作者的身世。 当作者写到“甄家的宝玉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时,有脂批说“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指前八十回)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甄宝玉传影。”甄、贾宝玉如此雷同,正说明甄、贾宝玉是同一个历史人物的两个分身。甄、贾宝玉的身上同时还隐写着“红玉”。甄宝玉等于贾宝玉,甄、贾宝玉等于女娲石,女娲石等于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是一块红玉,所以,甄、贾宝玉也是“红玉”。 (9)女娲石指代《石头记》一书。“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甲侧: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这里的女娲石喻指《石头记》一书。里面写的是作者的“身前身后事”,是作者“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10)女娲石是一块硕大的红色的丰碑。这块丰碑“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矗立在青埂峰下。石碑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是作者“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块硕大的丰碑是红色的,是为作者自己和他的闺阁女友——红玉树立的。 (11)红玉也是女娲石。红玉是《石头记》中的一个小说人物。她是一个丫鬟,是林之孝的女儿,因名字中重了贾宝玉的“玉”字,后改名“小红”。女娲石、通灵宝玉、甄、贾宝玉、林黛玉、贾元春等都隐喻了一个历史人物“红玉”。而丫鬟红玉则是作者塑造的又一个十二钗之一的小说人物。其他小说人物是隐写历史人物“红玉”,而丫鬟红玉则是明写历史人物“红玉”的身份是一个丫鬟。 (12)一僧一道是作者,也是女娲石,也是红玉。一僧一道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癞僧、老僧、癞头和尚、情僧、跛道、跛足道人、妖道、道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都是一僧一道的别称。第一回,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脂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眉:作者自己形容。)在这里,脂批点明:一僧一道就是作者。是作者(那僧)把女娲石(指《石头记》一书)托于掌上,镌上数字,然后携它去安身乐业。后来,还是作者(空空道人)访道求仙,见一大块石(指《石头记》一书)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作者(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脂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作者(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第十二回,一个跛足道人(作者)为贾瑞治病,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千万不可照正面,(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庚侧:谁人识得此句!)只照他的背面,(记之!)要紧,要紧! 作者在这段话中告诉读者,铜镜“风月宝鉴”就是比喻《石头记》一书,跛足道人就是作者,跛足道人为贾瑞治病,就是作者告诫读者:看《石头记》,只看它的背面,不要看它的正面,方是会看。当有人要毁掉《石头记》一书时,是作者挺身而出,挽救了《石头记》,——大骂道士,“是何妖镜!(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若不早毁此物,(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腐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观者记之!)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13)《风月宝鉴》是《石头记》,也是女娲石。作者令他的作品《石头记》的另一个书名叫《风月宝鉴》。《风月宝鉴》、《石头记》、“女娲石”,三个概念,一个内涵,均指作者的作品《石头记》一书。 (14)石头、石兄也是女娲石,也是《石头记》,也是作者。第一回,空空道人与石头有一段对话——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段对话,其实就是作者自己在自问自答,内容是向读者介绍《石头记》一书的特点。石头(作者)的这部书,被空空道人(作者)抄去,从此空空道人(作者)……遂易名为情僧(作者),改《石头记》为《情僧(作者)录》.在这里,空空道人、情僧、石头、石兄都是作者,都是女娲石,都是“红玉”。 (15)秦可卿和贾元春(女娲石、通灵宝玉、红玉)的背面隐写了一位皇后。秦可卿的正面是一个小说人物,是宁国府的一个重孙子媳妇。但是,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得知,秦可卿的卧室“连神仙也住的了”,秦可卿死后所用棺木乃“非常人所用”,秦可卿的葬礼属于“国葬”规格。这说明,秦可卿背面所隐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一位皇后。贾元春的正面人物形象,是贾政的女儿,贾宝玉的姐姐,是个贾(假)贵妃。但是,作者在叙述中,却透露了她的真实历史身份——真皇后。 第十八回 贾贵妃归省仪仗中使用了“曲柄七凤黄金伞”,周汝昌先生曾经指出,“据《雍正会典》,其时皇后以下皆用红缎,无黄伞之制也。”元春是妃子,只能用红缎伞,用黄金伞与其身份不符,与典制不合。只有皇后才能用黄伞。 在第53回,贾蓉说,“你们(乌进孝)山坳海沿子上的人哪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个心他也不能做主,……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据《大清会典》:册封皇后,由内务府备赐后父母黄金百两,银五千两。 由此我们得知,秦可卿、贾元春的背面隐写了一位皇后。同时,她二人又是“女娲石”、又是“通灵宝玉”、又是“红玉”。由此逻辑推理:历史人物“红玉”是一位皇后。 (16)女娲石、《石头记》的主题是为作者自己和闺阁女子“昭传”。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在“诚不若彼裙钗哉”处,有蒙侧:何非梦幻?何不灵通?作者托言,原当自有。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别。在“一并使其泯灭也”处,有蒙侧:因为传他,并可传我。 作者在开卷第一回给了读者一个交代:作品的“立意本旨”,即写作方法,是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作品的写作目的,是为自己(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和闺阁女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亦可使闺阁昭传。)昭传。至于书中的小说人物,其背面隐写的是男是女,或同时隐写一男一女,多男多女,都是无关紧要的(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别),作者称这种写作方法叫“合写法”。 女娲石、石头、石兄、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林黛玉、秦可卿、贾元春、十二钗、红玉、红色的丰碑、《石头记》、《风月宝鉴》、《情僧录》、一僧一道(癞僧、老僧、情僧、癞头和尚、跛道、道士、跛足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作者曹雪芹……,这些所有的小说人物,都是由女娲石“梦幻”出来的。他们只是“形”的变化,本质却是一个,即“质同形异”。他们的背面隐写的只有两个人:作者曹雪芹自己和“闺阁女子”红玉。 (17)历史人物红玉又叫香玉。在第十九回,宝玉编了一个故事,为黛玉醒盹。说扬州有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洞里住一群耗子精。一年腊月初七,老耗子让小耗子们去偷供品:红枣、栗子、花生、菱角、香芋。有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说自己先变成一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用分身法去偷香芋,渐渐地就偷完了。结果小耗子变成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众耗子笑它变错了,小耗子现了原形说:“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这段话点出了林黛玉是真正的历史人物“香玉”这一隐秘。历史人物“红玉”也叫“香玉”。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作者之所以在“女娲石”的身上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原来是想把两个历史人物——名字叫做“红玉”的闺阁女子和作者自己,隐写进他的作品之中。这个“红玉”是一个皇后,因与作者曹雪芹合作补天未成,“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来,又与作者曹雪芹合作,写出了传世之作《石头记》。《石头记》就是作者曹雪芹与“红玉”二人的自传,是他们二人的“身前身后事”。 现将上述内容做一个小结,我们看到,女娲石的正面,就是一块女娲补天剩余石,而在女娲石的反面,作者赋予了它极其丰富的内涵。反看女娲石,就如同把它看作一个大谜语,脂批是谜目,谜底就是作者赋予它的诸多内涵。由此我们看到,作者为了将他的“身前身后事”、那段“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那“一把辛酸泪”、“为闺阁昭传”隐写进《石头记》中,使出了他的全身解数,发挥出了他的全部艺术才华和聪明才智,不是写出了,而是“哭出了”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空前绝后的、两面皆可照人的《风月宝鉴》.为后人留下了这部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极高的经典巨著。 红外人刘振兴2015年1月20日作于新疆伊宁市 注: 【1】霍国玲、紫军校勘的《脂砚斋全评石头记》2006年1月东方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