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作家虽然身处边隅,但是并不封闭保守,与全国文学界和影视界有着密切联系,思想开放,观念前卫。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时代发展,艺术变化。他们认识到在当代具有广大受众群和巨大影响力的影视已经成为主流艺术,因此在坚守文学园地的同时,投身影视创作,成为时代艺术的弄潮儿。这样,中国文坛就出现了一大景观: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广西作家纷纷“触电”,促使影视与文学彼此互动,互相融合,共同繁荣。 广西作家对影视介入是从新时期开始的。当时,周民震以《甜蜜的事业》《春晖》等电影在全国产生了影响。接着,李栋、王云高又将其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彩云归》搬上银幕成为《情天恨海》。王云高作为较早的“触电”者,先后编剧了《雍正皇帝》《戚继光》《黄河魂》等一系列电视连续剧。而黄德昌和孙步康等作家也开始了电视剧创作的尝试。其中,孙步康的《边贸女人》获得了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提名奖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骏马奖”二等奖。 90年代后期以来,形势大变,格局全新。以“广西文坛三剑客”的东西、鬼子、李冯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活跃,创作力旺盛的中青年作家和以蓝怀昌、柯天国为代表的老作家,在坚守文学园地的同时,纷纷向影视艺术出击。广西作家以一个创作群体集中亮相于全国的银幕和荧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率先向电影发起冲锋的是鬼子。由他改编、张艺谋导演的《幸福时光》,首次使全国观众的目光投向了广西作家。接着,擅长历史题材的青年作家李冯也与张艺谋联手打造了武侠大片《英雄》和《十面埋伏》,从而令广西作家名声大震。东西则把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改编为《天上的恋人》,捧回了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他创作的电影还有《姐姐词典》《猜猜猜》等。凡一平在其小说《寻枪记》被改编成电影《寻枪》获得成功后,自己也推出了电影《理发师》。胡红一也将其报告文学《感天动地父子情》改编成电影《真情三人行》。 在电视剧方面,东西的成就非常突出。他一连推出了《永远有多远》《放爱一条生路》《响亮》《没有语言的生活》等长篇连续剧,还与张仁胜、胡红一合作了《那年秋天》。成绩优秀的作家还有创作《十月流星雨》《鲁镇往事》《跪下》的凡一平,改编《寒秋》的龚桂华和写作《红岸——邓小平在1929》的李柏池。孙步康仍然继续影视的跋涉,与麦展穗合作了中国首部壮族电视连续剧《五色场》。诗人林超俊的获奖电视剧是《苦楝树开花的季节》《我爱警察》。戏剧家和歌词家张仁胜的代表作是《我们的父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作家蓝怀昌身手不凡,写出了《虎将李明瑞》《忻城古月》《血融》《月香》和《花山情》等电视剧;柯天国也推出了《红蜻蜓》。这样,活跃在文坛一线的广西作家大多都进行了影视创作,奉献出艺术精品。这成为广西作家队伍的一个显著特点。 广西作家介入影视创作意义非凡。它首先表现在扩大了广西作家和作品的影响,成为文学桂军崛起于中国文坛的标志之一。广西作家在过去大多是孤身奋战,散不成军,默默无闻。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作家签约制的实行,东西等中青年作家崭露头角,迅速集结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文学桂军,但其影响仅在文学圈里。他们自从介入影视后,通过改编自己的作品,借助现代传媒的宣传,大大提高了作家和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全国瞩目的现象。其次,提高了广西影视艺术的创作水平,促使其迅速繁荣。广西影视剧由于得到作家们的支持,艺术水平明显提高,具有了在全国角逐的实力。突出的表现是电影走出国门,受到欢迎;电视剧登陆中央电视台,受到关注;影视作品在全国评比中频频获奖。第三,拓宽了广西文学的发展空间,增强其表现力和影响力。广西作家在影视领域大显身手,但是并没有放弃文学,而是对文学与影视进行良性互动。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这两种艺术元素的互相渗透、融会贯通所带来的作品空间扩大、表现力增强的震撼,并且自觉地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从而提升了文学艺术的质量。 (作者为广西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原载:《文艺报》2008-12-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