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多维的精神品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跃文 参加讨论
黄爱平作为一位瑶族诗人,他的诗歌里有一种强烈的对瑶族文化血统的追忆,对瑶族文化虚根的抗拒。他的血脉里流淌的是瑶族的血液,瑶族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注定了他诗歌灵魂的沉重和苍凉。他不断地用诗歌追问、寻觅,试图印证他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执著而又迷惘。他在《父亲回家》一诗中这样发问:“谁是他的父亲/ 谁给他讲述已经逝去的秋天/讲述鸟巢与河流/ 劳动与汗水/ 谁会告诉他/ 生活是一件严肃的事?”诗人在急切的追问之下,又说:“父亲……我不认识他/ 事实上/ 我也不认识我自己”。诗人对父亲的渴求和追念是那么焦灼迫切,而父亲在他眼里却又那么的模糊。父亲只能在诗人的遥想中出现,作为诗人的自己,却“不知道他的脏脸和烟卷/ 更不了解/ 他的酒量和哭泣……”诗中的父亲是一种隐喻,是诗人对瑶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血统日渐失传的伤痛,是对日渐模糊的瑶族特征的沉重喟叹。父亲是根,根的缺失使得诗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知变得惶惑而茫然,所以他在诗中说,“事实上/ 我也不认识我自己。”
    诗人在《春天的虫子》这首诗里,再次试图追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他写道:“一些悲哀的往事让我忘记太久/ 今夜记上心头/ 拥衾而坐/ 四顾茫然。”瑶族没有文字,其民族历史的流传,靠的只是像《盘王歌》这样的民间歌谣的口头传唱。瑶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黑暗和苦难的,所谓“过山瑶”就是这个民族因长期被迫迁徙在称谓上留下的印记,瑶族传说中的伊甸园“千家峒”仙踪何处学术界也有争议。瑶族的文化之根已渐渐隐没在幽暗的历史深处。因此,诗人深情地呼唤着民族之灵,表达着对瑶族文化认同的渴望,他在诗中写道:“我的这一点点土地/ 隐藏的根/ 充满一个孤独者永恒的深情。”
    黄爱平固然是瑶族人的歌者,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诗歌呈现多维的精神品质。他不局囿于对瑶族文化传统的追忆和回归,更有立足于人类历史和文化内核之上的哲学思考与升华,也有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的心灵的深切关注和揭示。因此,黄爱平诗歌的视野是广阔的、大气的、深邃的。他写过描绘内蒙古大草原的长诗《茫茫大草原》,歌唱蒙古族人民生存环境的壮美和民族性格的豪迈;他也写汉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宽广的人文情怀;他更有对人们心灵本质的挖掘和思考,写出了普遍意义上人性的尊严与温暖,悲悯与困惑。他在《根》这首诗里写道:“所有的不满意我都忍受过了/ 对生活充满绝望已是多余的事情/ 设法寻找心灵的安慰/ 便是潜入土地”。在这首诗里,“根”同样具有隐喻的审美特征,诗人在近似对“根”的生态描摹中,寄寓了自己对生活的深邃思考和生命体验,蕴含了一个充满哲思的主题。他的另一首长诗《当落叶飘过天空》,诗人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是全方位的质疑,思考深度直追人活着应有的审美状态和生命的原初意义。在当下这样一个急剧物质化的年代,怎样为我们人类的心灵找到一个诗意的栖居地,在黄爱平的诗歌里,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原载:《文艺报》2008-4-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