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芬芳三峡情——读土家族作家叶梅散文集《我的西兰卡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蒋子龙 参加讨论
一个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一条河,只要有条河就足以滋润童年的色彩,乃至整个生命历程。叶梅的幸运是,生活里拥有不止一条河:三峡神农溪、宝塔河、沿渡河、九畹溪、香溪……至今在她的情感世界里,仍然还拥有着它们。
    因此,她的散文情感润泽、丰美,漫溢着河之韵,水之灵。且看她如何描述她的母亲和河——两者俱是她的生命之源。很久以来,神农溪面上的船具大都是一种叫做“豌豆角”的小船,窄窄的如同一只弯弯的豆角,那小心地坐在船上的人儿也就是豆米了。溪的历程险滩密布,往上走的船必得由船工上岸拉纤,三五个裸了身子的男人,弓着腰,长长地拉着纤绳,将步子走成无数个“之”字,才能破开箭一般的急流,过了那滩去。要不断顺着那溪水来来去去的母亲,在船上用一把油纸伞挡住自己的眼睛,峡谷里便只有了纤夫回荡的号子,没有了赤裸的晃动。她的母亲从六岁起就出去做童工,出山进山便和其他神农溪人一样,全靠在“豌豆角”上摇荡着一溪接一溪,一河接一河。河水也就这么长年累月地拥抱着他们,他们也把生命和最炽热的情感融进了这些小溪大河。
    经常挂在她母亲嘴边的话是:“人穷水不穷,穷也要穷得干净。”这情感自然也营养浸透着叶梅的文字。英国诗人彭斯曾说过:“赐我一点自然的火星,那就是我要的全部学问。”而自然正是叶梅的摇篮、叶梅的伙伴。在她的文学之树上凝结着大自然的诸多天然元素,自性清澈,色彩绚丽,情韵葱茏又跃动着清新的活力。
    所以,在这样一个炫技的卖弄聪明成风的时代,叶梅的散文却不炫耀文字,不刻意雕琢,将写情、状物、叙事熔为一炉,真切明净,质朴秀润,在自然平实中见真趣。而她又是个擅长叙述的人,三两笔就写活一个人或一个故事,活画出一条河或一架山的个性,景物、风俗全不相同,令人心向往之,渴望能走进三峡、鄂西恩施、巴东以及她笔下描绘过的所有地方。
    应该说,叶梅的笔下有一片神异的乐土。鄂西的崇山峻岭,是大巴山和武陵山脉的交汇处,当地的先民从东边披荆斩棘,溯江而上,建立了声威显赫的“巴子国”,并繁衍昌盛为一个民族——这就是土家族。土家族实行了四百多年的土司制度,向有“汉不入洞,蛮不出境”的禁令,长期封闭自足。直到清王朝雍正十三年,才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称之为“改土为流”。这一个“流”字,也将大山里的故事、绚丽多姿的民风习俗,顺着条条河溪流将出来……
    这样一个独立于世长达四个多世纪的民族,自然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他们性情憨直,过客投宿寻饭,无不应允;仁侠仗义,知恩图报,一语相投,倾心相交,偶犯忌讳,反言若不相识;彼此有仇衅,经世不能解,有明察者一语剖解,便帖首而服。因此,这样的民族对生和死的态度也是既庄重又泰然。人生不过就是来世上走一遭,土家人很早就把这事想得透彻,男孩从会走路就学“跳丧”,女孩从会说话就开始学唱“哭嫁歌”。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跳丧”就像汉族的治丧、奔丧或哭丧之类,悲悲切切、愁云惨雾。土家人“跳丧”是一种惊世骇俗的歌舞,也可用时下流行的语汇叫“原生态歌舞”。“跳丧”开始,歌者将皮鼓声声擂响,他们的两眼顿时炯炯放光,满脸自在得意,人一下子变得潇洒自如,极为生动起来,周围也便生动起来,山水也跟着一起生动起来。随着鼓槌擂动着的不紧不慢却动感极强的节奏,歌者晃动着身子,忘我地做出许多难以描述的动作和表情,并不时地随意将歌唱翻高八度,将人们的情绪带到极致。
    歌唱当然更是土家女儿的基本功,自小就要跟着母亲哼唱,待长大到唱“哭嫁歌”时,哭得悲不悲,唱得多不多、好不好,那可是检验一个女孩儿是否聪明能干的重要标志。“哭嫁”在女孩儿出嫁前半月、甚至一个月就开始了,或独自一人,或亲人围坐,或白天,或夜晚。哭的内容极为丰富,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主要是唱,长歌代哭,以哭伴歌,或用长短句,或五言七言,聪明的妹子也可即兴创作。
    这自然锻炼了土家人的歌唱,所以土家族至今盛产名歌星。
    叶梅情于深,意于真,舒放自如地展示了土家人的生命轨迹、生命风景。时令不限,笔触巨细不捐,人间苦乐,兴味酸甜,真率,隽爽,文字间漫溢着生命的芳香,跳荡着顽强的精神力量。更为难得的是,文字流露出来的她骨子里的那种善意,对自然的和对人的。
    她的母亲是土家人,她的父亲则是山东人,是1949年“南下的部队干部”。叶梅这样写道:“在黄河边上那小小的村庄里,父亲有他的妻子和刚在地上行走的儿子,还有年老的父母双亲。孩子他娘健康的圆脸上,有一双淳朴而充满信任和依赖的眼睛,我在后来见过那张照片,我相信那是一个善良的女人。父亲随着部队上路的时候,心里塞满了对妻儿的牵挂……”她不想也没有资格评判自己父亲的情感经历,却由衷地对父亲的前妻和孩子充满了亲情和友善。许多年后她的父亲去世了,父亲和前妻生的儿子从黄河边来到长江边,对叶梅说:“俺要让俺爹回去。”叶梅当即就答应了:“是啊是啊,父亲是该回去。”
    按老习俗这是可以引起一场“闹丧”的大变故,被叶梅的善良和大度化解成一段佳话:山东的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邀约了千余人迎候她父亲的骨灰。她仿佛看见自己的父亲安然地归入那块孕育过他的土地,表情愉悦平静。她在父亲的碑前点上一炷香,心中祈祝:“让缭绕的香烟带去我亘古不变的对这个给我生命的人的感激,带去我陪着你说过的每一句温馨的话,让你放心地长眠。”
    温婉雅致,细腻动人,能点亮生活,启迪心智,也能给纷扰不断的心灵以净化和纯化。
    原载:《文艺报》2008-6-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