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酒社会问题”的“终极价值”、“人类性”及其它——读蒙古族作家张继炼长篇小说《拒酒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赵海荣 参加讨论
近些年来,小说创作的题材中出现了环保小说、生态小说等。这是因为环保、生态问题迫在眉睫,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酒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同样不可低估,在我国,酒精依赖者已经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左右,全国有四千万酒鬼。他们不但毁掉了自己,毁掉了家庭,对社会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说,小说《拒酒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是一部面目新奇、题材新颖、富于生活气息的作品,突破了大漠文学以往只讲述洪荒、孤寂、单调的俗套,充满了人文精神。
    《拒酒记》通过对十三场饮酒过程的描述,讲述了主人公黄三贺30年来识酒、怯酒、恨酒、拒酒的心路旅程。小说前后跨度30年,描绘了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戈壁某地的饮酒风俗,表现了酒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变革、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酒的认识与理解,以酒为载体折射出的各类人物的不同命运。
    小说生动真实地刻画了黄三贺、斯琴、父亲、母亲、胡杨、米书记等众多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视野里以酒为线铺展的小说尚不曾见过。当然,小说不是单纯的写酒,而是将酒的功过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展开,我们眼前仿佛又出现了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欢乐背后隐伏杀机的场景。作家具有生动地再现生活的本领,他不仅能抓住迅速变化着的事物的外部现象,也善于把握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和人物性格,以及灵魂深处某些细微的难以捉摸的变化,即“以形写神”,以提示人的精神面貌来获得扣人心弦的力量。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那颗激愤之心,那是一种对“酒”的厌恶和无奈,对“酒社会问题”的思考、担忧和警醒。
    充满了青春气息的黄三贺,幼年因为父辈们酗酒,他也跟着吃尽了苦头。他经历了父辈们的悲欢离合,对酒的耳儒目染,并没有摧毁他的人生底线。他发奋学习,不沾酒,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作为的青年。然而酒环境终究还是影响了他,甚至差点毁了他。写黄三贺这个人物,作者并没有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复杂,也没有追求背景场面的广阔和浩大,而是笔力紧扣人物精神世界,折射出人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力量对人心灵的折磨、伤害和冲击。透过这些现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个荒唐、不正常的社会生活镜头。这种凝练的写法在作品中的表现是十分出色的。作者冷静的现实主义笔触,像医生的解剖刀一样,将黄三贺的精神世界所掀起的一次又一次搏斗,展示在读者面前。拒绝和妥协,成了黄三贺内心矛盾的主旋律。黄三贺拒酒的痛苦经历不是那个“瘾”,而是难以应付的人际关系。黄三贺的经历也不是简单的记录一个酒鬼的喜怒哀乐,而是综合了现实中许多酒鬼的形象,说到底它不是生活简单的复制。黄三贺不是一个简单的酒精依赖者,他有知识、有身份、有地位,特定生活环境制造了一个新型酒鬼。他和那些好吃懒做、乐享口福的酒鬼是不同的,不正常的人际关系把他划成另类。作者写黄三贺这个人物时,并不是简单地劝人戒酒,而是对凭酒浇灌成的人际关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目的是建立理想的正常人际关系。
    《拒酒记》还有一个特点是表现在对环境描写和语言特色上。首先,全书是以西部大漠为背景的。书中的环境描写不凝滞、不呆板,有故事和人物命运的描写,所以唤起了读者某种隐秘的期待心理。如怪树林和黑城子的叙述,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地读下去。这里的环境描写不仅仅是证明物质背景的作用,而是很自然地造成一种生活的氛围,造成一种情绪化的感染力量。比如书中黄三贺与斯琴在一起的许多环境叙述,作者不仅描写了它的外在面貌,而且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生活环境的整体精神面貌。
    张继炼作品的语言一贯以流畅、秀雅、精炼见长。特别是叙述语言特色很鲜明,那就是不拖泥带水,干净、洗练。《拒酒记》的叙述语言保持了他以往的风格,而且更具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典型的西部大漠特色,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某个特定的地区酒文化与人类社会的深层关系。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语言。书中有关行酒令的叙述,以及大量的语气一贯的排比句,精彩的酒令对话,特别是人物酒后语言的精道描写,非常生动,情趣盎然,十分群众化、性格化,句句闪耀着作家的智慧光芒。《拒酒记》正是用极俭省的笔墨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明快的方言俗语,在作者笔下熔于一炉,不露痕迹,语言很有表现力,表现出了作者的语言功底。
    《拒酒记》是一部从独特视角描写酒文化,深刻、广泛、丰富地反思一个时代人类“酒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对酒社会问题“正面价值”的挖掘、肯定与弘扬;反映了“酒社会问题”的超民族性即人类性、世界性;这部作品具有“超我的精神启示”,对人类当下存在的“终极价值”进行怀疑、追问、批判和回答,因而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原载:《文艺报》2009-02-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