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归属感,民族意识和本土化 ——读《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虞建华 参加讨论

    除了印第安人的口头文学和殖民时期的一些零散诗歌外,狭义的美国文学不足200年的历史。但这200年见证了美国文学从无到强的长足发展,而这一过程,按照朱振武教授在《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中的归纳,也是文学本土化的过程。本土化是一条主线,串联了美国文学、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其过程与民族身份的认同、民族特性的确立、民族意识的生成并行。
    美国移民主体来自欧洲,语言来自欧洲,最初形成的文学传统也带有明显的欧洲色彩。美国文学不是一棵土生土长的苗木,而是移植而来的植株,是当地的土壤、气候和环境让它渐渐发展为新的品系。正因为传承的渊源是强势欧洲文化,政治独立以后,美国作家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建立新的民族文学,尽可能摆脱欧洲的影响,拉开距离,渲染特殊的历史与地理环境,凸显民族精神与特性。美国文学的本土化,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集体归属感和使命感,主要表现在欧洲理想的本土化、文化环境的本土化和族裔身份的本土化三个方面。
    威廉·凡·奥康纳在《美国小说思潮》中谈到历史塑成的美国民族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之点,在于这个国家建筑在某种观念之上。”这种“观念”早已存在于欧洲知识分子的思想中,被移植到了美国,获得了发展的机会。比如,《独立宣言》中的民主理想和早期清教主义的宗教理想,在欧洲知识界、宗教界都已见雏形,但未成气候。没有历史负担和传统牵挂的美国人,把新大陆当作巨大的实验室,将欧洲理想进行本土化改造,付诸实践,催生了杰弗逊的农业理想主义、弗兰克林的实用哲学、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认识观;孵化了布鲁克林农场这样的乌托邦公社;也导致了全民追求“美国梦”的狂热。在民族的、个人的理想追求过程中,又有一种批判精神贯穿于美国文学始终,与民族理想相反相成。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典型的美国小说文类:揭丑小说、城市暴露小说、乡村批判小说、精神迷惘小说等等。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人物,一边沉浸在物质享受的狂欢中,一边对“美国梦”进行冷观的反思与批判,表达的是求索过程中典型的美国式的矛盾心态。
    美国小说特别突出地域与历史塑造的本土文化特征与语言特征。华盛顿·欧文首先采集广泛流传于哈德逊河谷一带的传说和乡土素材,创作了《瑞普·凡·温克尔》(1819),讲一个乔治三世的臣民一觉醒来成为美利坚合众国自由公民的故事,率先探讨了民族性的问题。库珀开创的西部小说、福克纳的南方小说都强调历史语境和地域文化。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安德森的中西部乡村、后现代作家的大都市背景,都是美国独一无二的。有时候人们会感到,在美国小说中,似乎背景比主题更重要。语言也是文学自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美国人宁可赞美语言粗粝但感情自发的惠特曼,而对音律优美,诗意盎然的朗费罗表示不屑,因为前者咄咄逼人地表达了美国人有别于他人的声音与情感,而后者则让人想起成熟的欧洲诗韵。也正因如此,霍桑再三强调他的作品是罗曼司,而不是长篇小说(一般定义中后者涵盖前者),以示区别,因为长篇小说这个新兴文类在当时几乎已成为英国文学的注册商标。同样因为如此,一战后“迷惘的一代”作家纷纷到法国进行文化朝圣,疏远与文化宗主国的亲缘关系。有意识或无意识中,美国作家都在为文学的本土化进行着努力。
    身份的认同,情感归属的确定,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学本土化的精神基础,也一直是美国小说探讨和表达的重要主题。在新民族文化的走向这个问题上,出现过一个“认识三部曲”:早先鼓吹“英伦正统论”,旨在以英国文化为楷模对其他文化进行改造;然后是“大熔炉”的比喻,期待来源不同的文化在新大陆熔化掺和,变为新合金品种;再后是“杂拌色拉”的比喻,由当代民权领袖杰西·杰克逊提出,强调保持组成文化各自鲜明的原有特质。这一认识过程勾画出了从狭隘的英国中心论到多元共存文化理论的发展。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民族身份的建构与确立等方面,是长期以来美国小说热烈讨论的主题,而探讨的过程又是民族意识培育和表达的过程。美国少数裔小说家对此尤其做了深刻集中的讨论。他们常被视为“边缘”作家,但表达的其实是典型的美国正题。于是,尤其是二战以后,犹太文学、黑人文学、以华裔作家为主的亚裔文学走到了文坛的前沿,构成了美国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都是少数裔作家:索尔·贝娄、辛格、莫里森等。
    美国小说200年历史,见证了大英帝国走向衰弱,美国崛起为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换位”式的变迁。美国成了军事大国和经济大国,稳固地建立了本土文学的基地,而文化自信又引导着美国小说从本土化走向世界化,表现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对更宽泛的对人类主题的关注和对世界文学走向的领导能力。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所有的文学运动都始于欧洲,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司令部转移到了美国。著名作家弗兰克·诺里斯早在20世纪初的《小说家的责任》中就宣称:“今天是小说的时代,任何一个时代或者任何一种表达手段,都不能像小说那样充分地表现出时代的生活;为了发掘我们的特点,22世纪的批评家在回顾我们的时代、力求重建我们的文明的时候,他们所注意的将不是画家、建筑师,也不是剧作家,而是小说家。”朱振武教授对美国小说本土化历史的阐释,其实超越了文学范畴,涉及的是操纵和造就美国作家的文化渊源、民族意识和内在精神。
    原载:《文汇报》周末特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