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当文字成为生命的全部…… ——澳大利亚作家马格斯·朱萨克小说《偷书贼》引进中国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傅小平 参加讨论

    马格斯·朱萨克,一个多数中国读者还很陌生的澳大利亚作家。在最近的一年,他推出的小说《偷书贼》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该书英文版自去年3月出版后,立即荣登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在《纽约时报》青少年文学排行榜、爱尔兰、巴西畅销书榜等各大排行榜中位列榜首。该书中文繁体字版今年6月在台湾推出后,一直稳居金石堂网络书店畅销书榜首位置,并被台湾诚品书店作主题推荐。
     该书也获得文学评论界及媒体的一致好评。荣获2006年巴诺书店“发现新人奖”、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奖、“全国犹太图书协会”小说奖、澳大利亚图书产业奖等奖项。迄今已经售出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巴西、日本、中国等十多个国家的版权。与此同时,伴随着该书的出版,其引发的震动也被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评论家称之为一种“文学现象”。
     这本以一个关于“文字饲养人类灵魂”的故事引发阅读热潮的小说,近日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该书责编刘婧告诉记者,《偷书贼》自本月出版以来,已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在本次2007上海书展上,该书跻身畅销书榜,并且是文艺类零售冠军。据统计,短短几天的时间内,该书的发货量已超过5万本。
     小说讲述了一个有浓厚黑色幽默色彩的故事,故事的背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路途中,被埋在火车铁轨旁。在冷清的丧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人生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
     莉赛尔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母亲随后也失踪。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种比食物更令人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她读书给躲在她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战火下每颗惶惶不安的心。
     小说讲述的故事,及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强烈兴趣。在小作者笔下,一个会喊累也会抱怨的死神扮演了叙事者的角色,他以理智、冷静、幽默却又温暖的口吻,娓娓道出一个与他相遇三次的女孩的故事。作者既不煽情,也非全然冷酷,而是用尖锐的观察力与一点点嘲讽,看着世上的人群相互残杀,又相互扶持。
     跟之前风靡全球的德语小说《朗读者》一样,文字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载体在小说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被赋予了奇迹般的力量。女主角从不识字到识字,整个过程就是她成长、懂事的经历。她学会了认字之后,不但协助了犹太裔逃犯,也用故事的力量改变了本来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邻舍。然而主角懂事之后,将要面对的却是残酷的命运。
     有评论称,作者本身简约的文字风格,赋予小说一种冷冽、抽离的情感,加上死神的口吻,让读者不断感叹于人性的光辉与险恶。这本书会让人一读再读,一再对照当下的人间万事,产生极大的感触,并与书中人物建立直接的联系,仿佛感同身受他们的遭遇,与他们同感希望,同受苦难。
     诚然,该书的成功得益于作家讲述的故事,及其匠心独运的叙事艺术,小说最打动人的还在于通过故事展示出来的人性的力量。在小说中,永远生机勃勃的鲁迪;永远在骂人的休伯曼太太;永远温暖敦厚的汉斯·休伯曼;还有在地下室画画写字的犹太人等,他们不过是普通的小镇居民,却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演绎出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人性悲歌。同时,正是莉赛尔这个女主人公,以她的活力,她的聪慧,她对所有人的爱,她对书的饥渴,串连起这个故事,这个让死神都动容的故事。有评论者称:这个故事除了“文字的力量”这个重要意义之外,更是一个小女孩勇敢面对残酷环境、找到人性关怀的感人故事。小说通过主人公莉赛尔特殊的命运,展现出一种无可置疑的人性希望,在战火、贫困、残酷的环境中可以仰赖的希望。
     现年32岁的作家苏萨克,出生于悉尼,是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作家之一。本书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时父母讲述的情节,二次大战时他的父母曾经亲眼目睹盟军轰炸汉堡之后的惨状,也看过纳粹押解犹太人前往死亡集中营的悲剧。苏萨克说,父母讲述的情景他一直记在心里,他们叙述的故事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伟大的人性尊贵与残酷的人类暴力并存,这恰好可以阐释人性的本质。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萨克表示:“《偷书贼》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远超过我当初的想象,对我来讲,《偷书贼》就是我生命的全部。”
    原载:《文学报》2007/08/3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