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看奥兹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阿尔古莫言 参加讨论

    记忆与童年:忍耐到投降的叙述
    文:阿尔古 出处:新京报 2007年10月
    奥兹来华之前,在我的想象中,用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写作的犹太作家天生有几分神秘,像辛格———但本质上又是本民族的叛逆者。上个月奥兹来了(去年国内已有译介他的几部作品),新旧各大媒体报道了他的大幅照片、刊登了他的长篇采访。然而,奥兹的脸,给我的第一个感觉竟然像是修道院里的修女的一张脸,苍白,忧郁,不属于强势心理的那种人。读他的小说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眼下这本《爱与黑暗的故事》。
    从气质上讲,他和普鲁斯特属于同一种类型的作者,甚至可以猜测,普鲁斯特在奥兹的生命中留下过痕迹。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普鲁斯特是纯粹的回忆式写作,华缎般的童年记忆汩汩涌出,细碎而闪亮;在奥兹的叙述中则夹杂了太多的议论,而且叙述当中的伦理和政治性企图也很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世界是有所担待的那种人,进而这种对于世界的担待在他的小说当中占据了不应有也不恰当的位置,算是一种阅读障碍吧。在小说的展开过程中,你会发现,他的耐心要超过普鲁斯特,比韩剧中普遍流行的蜗牛叙述还要来得缓慢。就此你会联想,耶路撒冷,或者特拉维夫,与大韩民族的生活到底哪个更休闲、自在,而犹太民族的苦难并不像报纸上说的那么令人痛心疾首,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当中当然也有好人,诸如此类。作者把记忆———大部分是童年记忆不断切碎,也可以反过来说,是在不断拼贴、组合那些记忆的碎片。奥兹自己把这部小说解释成关于“家”的小说,尽管如此,事实上,我想他的本义是说“家-世界”这种比较本位的由经验构筑的体验式的东西。
    在后来的阅读中,我验证了自己的阅读。大卫·雷尼克(David Remnick)在《纽约客》上有一篇文章说,奥兹有长达八年的时间躲在濒临死海的一个小镇上写作,漫步在他的“词语-童年”世界中(《精神的水平线》)。这个童年就是奥兹本人解释的那个“家”。在中文中,很好地被翻译成了“家”这个词。本质上已经抵达了作者想表达的,但却不是全部。也可以说,奥兹是一个很有些现代叙述意识的作者,他说的那个“家”是由记忆和词语构成的。整个小说的基调是记忆,是一部记忆的笔记簿、故事会,这记忆中占去绝大多数篇幅的又是童年,那是在耶路撒冷的凯里姆亚度过的一段人生,但作者声称自己并没有生活在那里,真正生活的地方就像那些书中所描绘的那样:“我在想象中的森林中,在词语的森林中,在词语的茅屋里,在词语的草地上头晕目眩地行走,与现实延伸到令人窒息的后院,石屋顶上铺着瓦楞铁,堆放着脸盆并拉满洗衣绳的阳台……”
    当我试图在奥兹的叙述中找一个较可靠的重量词时,最终觉得“词语-童年”这个连体同构的词最为合适,这是可以表达奥兹这部小说的一个词,或者说开锁的钥匙吧。在童年的视觉中,感知首度弥漫开来时遭遇的先是物,然后才是对周遭之物的命名,最后才是和这个世界达到自然的交流、印证,那么,最初的那些命名必然是长期而有趣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老觉得童年那么漫长。
    在幻象和现实之物相互指证时,作者以为是词让自己找到了飞翔的感觉,词成为存在的家园,“没有清点我的周围都有什么。所有清点到的都由词语构成。”然而,这个由词语即记忆拼贴的童年世界是一个个人的世界还是整个以色列建国之后的本真世界,其可信度有多大则不得而知,因为这一切都是经过作者重新命名的,而我们又那么坚定且义无反顾地活在我们自己的命名当中。
    这个冬天我们来读奥兹
    文:莫言 出处:乌鲁木齐晚报 2007年11月
    说是深秋,冬的寒意早已丝丝入侵,2007年的冬季,正在铺展大地。而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冬夜的,给予我们心灵温暖的,当是一本好书———
     阿摩司·奥兹,当代以色列杰出作家,已发表了12部长篇小说,多部中短篇小说集,杂文、随笔集和儿童文学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曾获多种文学奖,包括法国“费米娜奖”,德国“歌德文化奖”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等。
     奥兹和中国读者的渊源已久,迄至今日,奥兹作品的中译本有长篇小说《何去何从》、《我的米海尔》、《沙海无澜》、《黑匣子》、《了解女人》、《费玛》、《莫称之为夜晚》以及面世不久的《爱与黑暗的故事》;短篇小说集《鬼使山庄》等。
     阿摩司·奥兹不仅是一个天才的作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用柔情而感伤的小说隐喻政治,又用泼辣而极具攻击性的评论直击政治的软肋,也许因为他经历和思想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让他的作品在犹太文学中独树一帜。
     一个人的“圣经”
     阿摩司·奥兹先生在《爱与黑暗的故事》中文版前言里说:“假如你一定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书中所有的故事,我会说:家庭。要是你允许我用两个词来形容,我会说:不幸的家庭。”十年前,奥兹先生的五本著作的中文版同时推出时,他也曾经说过:“我的小说主要探讨神秘莫测的家庭生活。”
     读完奥兹先生的作品尤其是读完这部《爱与黑暗的故事》后,我感到奥兹先生太谦虚了,在这部长达五百多页的巨著中,奥兹先生不仅写了他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百年历史,而且始终把这个家庭———犹太民族社会的细胞———置于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之中,产生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惊人效果。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显示了奥兹先生作为小说家的卓越才华。奥兹先生不仅仅是个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个优秀的社会问题专家,尽管他并没有刻意地表现自己小说之外的才华,但这部书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他在民族问题上,语言科学上,国际政治方面的学养和眼光。
     奥兹先生是犹太人,但他的目光超越了犹太民族;奥兹先生是以色列国民,但他的胸怀包容了全人类。他的《爱与黑暗的故事》充满忏悔精神、充满包容性。这本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但好人带给好人的痛苦也许更加难以忍受。正如作者自述:“它并非一部黑白分明的小说,而是将悲剧与喜剧,欢乐与渴望,爱与黑暗结合在了一起。”而这些,正是伟大作品的内在本质。
    我认为《爱与黑暗的故事》具有《圣经》般的宽容与诚实,这是奥兹先生一个人的“圣经”,但我希望它能成为所有善良的人们的“圣经”。因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自己的灵魂的秘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