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看得见风景的小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程虹 参加讨论
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旋律的21世纪,《遥远的房屋》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兴趣,还有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与领悟。注重自然的伦理道德则表达出贝斯顿超前的生态意识。
     2004年秋,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我来到《遥远的房屋》的原址——位于科德角的那片濒临大西洋外海、我在书中读过无数次的海滩。此时,秋色正浓,海滩立着一块介绍亨利·贝斯顿及其《遥远的房屋》的牌子。“遥远的房屋”已不复存在,它在1978年2月的一场冬季风暴中被卷入了大海,葬身于我眼前的海底。然而,此时物质的东西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贝斯顿已经将“遥远的房屋”的魂魄以及它的诗意留在了人间。“遥远的房屋”不是作为一种物质的形式,而是作为一种对远古自然的崇敬,对一种简朴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之丰富的想象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尽管在造访“遥远的房屋”的原址时,我已经开始翻译此书,但是这次亲临其境的经历,毕竟给了我对那片陌生的土地所产生的亲切感,给了我将一种文字转变成另一种文字时的自如。或者说,我从科德角的自然中,获取了贝斯顿当年得到的那几许诗意及激情。
     《遥远的房屋——在科德角海滩一年的生活经历》(中译本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是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亨利·贝斯顿于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本散文集。它描述了作者只身一人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濒临大西洋那片辽阔孤寂的海滩生活一年的经历。如果说,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19世纪自然文学的经典,那么,贝斯顿的《遥远的房屋》则是20世纪自然文学的经典。两者都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题材的纪实散文集。目前,《瓦尔登湖》在国内已有几个不同的中文版本。现在将《遥远的房屋》介绍给中国读者,可使国人欣赏和比较两位不同年代的美国作家在相同或不同的地点体验自然的生活经历及写作风格,从中获取别样的乐趣。
     1925年,人到中年的贝斯顿在靠近科德角的那片海滩买下一块地并自己设计草图,请人在临海的沙丘上建了一所简陋的小屋。起初,他只是想在翌年秋季到那里住上一两周,并无意将它作为长久的居所。然而,当两周结束后,贝斯顿却迟迟没有离去。因为,那片土地及外海的美丽和神秘感令他心醉神迷。他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一年并记录下大自然栩栩如生的影像:大海的潮起潮落,涌向海滩的层层波涛,纷至沓来的各种鸟类,海上的过客。他发现,那里常年举行着无可比拟的自然的盛会。
     本书内容依据大自然的节奏展开,从秋季开始,以秋季结束,形成了一个圆满的循环。作者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分别描述了他所居住的小屋,他所在的海滩、沙丘,他观察到的各种鸟类、海滩及沙丘地带的植物,海滩及大海四季的景色以及零零星星的海滩上的过客。其中既赞美了自然的壮丽,也揭示了自然的冷酷。当然,更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在孤寂的海滩独自享受自然,与大自然进行心灵沟通的那种精神的震撼与感悟。贝斯顿一生曾著有多部自然文学作品,但《遥远的房屋》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
     作者笔下的自然,有着一种史诗般的壮丽。贝斯顿精辟地归纳了大自然中三种最基本的声音:雨声、原始森林中的风声及海滩上的涛声。他认为涛声最为美妙多变,令人敬畏。浪涛声在他听来是不停地改变着节奏、音调、重音及韵律的音乐,时而猛若急雨,时而轻若私语,时而狂怒,时而沉重,时而是庄严的慢板,时而是简单的小调,时而是带有强大意志及目标的主旋律。难怪作者感叹道:“对于这种洪亮的宇宙之声,我百听不厌。”
     在书中我们也看到了自然之残酷。贝斯顿提醒我们:“要了解这片广博的外海滩,欣赏它的氛围,它的‘感觉’,你必须将沉船的残骸与大自然上演的戏剧视为它的一种景观。到那些小村舍里看一看,或许你坐的那把椅子就是从某次大海难中捡来的,而椅子边的桌子没准是另一次海难的遗物;在你脚下快活地直叫的那只猫,可能也是从沉船上救出来的。”在描述了一次有九人丧生的沉船事件之后,当把我们的视线引向满目皆是残骸的海面之时,作者笔锋一转,写起了盘旋于海边的海鸥:“这些海鸥在拍岸的海浪及湿地之间飞来飞去。在它们眼中,或许,这里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句话点出了自然界的无情。
     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旋律的21世纪,《遥远的房屋》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兴趣,还有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与领悟。注重自然的伦理道德则表达出贝斯顿超前的生态意识。他在书中明确指出,对于动物,我们人类需要持一种新的、更为明智或许更为神秘的观点。他评述道,远离大自然,靠足智多谋而生存,现代文明中的人类是透过富有知识的有色眼镜来观察动物的。我们以施恩者自居,同情动物投错了胎,地位卑微,命运悲惨。而我们恰恰就错在这里。因为动物是不应当由人来衡量的。在一个比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为古老而复杂的世界里,动物生长进化得完美而精细,它们生来就有我们所失去或从未拥有过的各种灵敏的感官,它们通过我们从未听过的声音来交流。它们不是我们的同胞,也不是我们的下属;在生活与时光的长河中,它们是与我们共同漂泊的别样的种族,同样被华丽的世界所囚禁,被世俗的劳累所折磨。
     总结在科德角一年的收获时,贝斯顿写道:“有些人问我这如此奇特的一年生活使我对大自然有何种理解?我会答复道,最首要的理解是一种强烈的感受,即创造依然在继续,如今的创造力像自古以来的创造力一样强大,明天的创造力会像世界上任何的创造力那样气吞山河。创造就发生在此时此地。”我们从他的书中得知,在每一处空荡的角落,在所有那些被遗忘的地方,大自然拼命地注入生命,让死者焕发新生,让生者更加生机勃勃。大自然激活生命的热忱,无穷无尽,势不可当,而又毫不留情。
     当然,最令人心动的当是贝斯顿语言的魅力。他的著述是一种当今社会久违了的“精耕细作”。他的遗孀伊丽莎白·贝斯顿回忆他写《遥远的房屋》时的情景:“他总是用铅笔或钢笔写,几乎从不用打字机,唯恐打字的声音扰乱他最看重的句子的韵律。有时他花整个上午的时间来推敲一个句子。”在充斥着“文化快餐”的现代社会中,或许,我们应当给诸如《遥远的房屋》这样为数不多的文学经典留下一片园地。
    原载:《文汇报》2008-3-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