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格拉斯的“忏悔”与象征手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潘启雯 参加讨论
以《铁皮鼓》获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把自己新近出版的自传命名为《剥洋葱》。在辛辣中,一层一层地剖析自己的青年时代,道出了他17岁参加过纳粹组织的真相。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有人谴责他的“忏悔”来得太迟了,还有人愤怒指责他“虚伪”,甚至有人要求他“退还诺贝尔奖”。
    其实围绕格拉斯的“忏悔”,各种批评的声音所要表达的都是:必须正视历史,彻底反省战争罪行,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对未来、对和平的责任。事情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格拉斯对自己的这段履历缄口不言达60年之久”这一事实。实际上,也许更应该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那些熟悉此事的人能对此无动于衷地沉默了半个多世纪呢?
    尽管如此,格拉斯卷帙浩繁的作品不失为德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与鼠》和《狗年月》)作为再现历史、袒露灵魂的伟大著作,以其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象征,使文本富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并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其实,“象征手法”是格拉斯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也是他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格拉斯的代表作——写于1959年的《铁皮鼓》,是以作者的故乡但泽为背景写成的,既是格拉斯惊世之作的第一部,又是一部现代流浪汉的小说。该书出版之后,曾经在世界文坛引起极大轰动——“但泽地区”的战争创伤和苦难及其不屈反抗,几乎浓缩了整个欧洲的“二战史”。1980年,根据该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翻开《铁皮鼓》,我们感动于主人公兼叙述者奥斯卡的“叙述”:时而令人喷饭;时而使人鼻酸;时而让人心灵震撼;时而又令人眼眶湿润。
    纳粹德国及其前后时期,但泽地区“社会荒诞的世事”通过畸形儿、一个“人为”的侏儒的口叙述出来,简直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当然,《铁皮鼓》着重表现的并不是人物本身,而是人物的观察、经历和体验。奥斯卡用“铁皮鼓”同“成人世界”保持距离,并用这面铁皮鼓的“鼓点”和“能够震碎玻璃的噪音”表示抗议。因此可以说,拒绝“成人世界”的道德规范,抗议现实社会的倒行逆施,便构成了奥斯卡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于是,在格拉斯的笔下,奥斯卡这个“拒绝长大的孩子”就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蕴:
    他在纳粹时代针锋相对敲响了他的铁皮鼓与希特勒这个纳粹军鼓的“鼓手”抗衡。可以说,奥斯卡是“人为”的侏儒、思想的巨人。他也是个“罪民”,而决不是一个苦难的人物形象。奥斯卡曾诱惑人去偷窃,他也曾在纳粹的前线马戏团里表演特技,他还是杀死他两个父亲的直接或间接的凶手。正如格拉斯所说的:“他是他所处的时代的一面镜子,他表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奥斯卡的“疯狂”也是作者的思想的狂想。是一个充满自我质疑精神的思想家的狂想,是一个平民艺术家的狂想,是一个黑色幽默家的狂想,更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者的狂想;奥斯卡的无处遁形其实正是作者寻找思想港湾、回归精神故园的精神探险的历程。
    与此同时,格拉斯还把笔触探向了生命的本体存在,探索着人性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比如奥斯卡谶语般的口头禅“黑厨娘你在吗”,还有祖母肥大的裙子里上帝与魔鬼同在,这无疑也象征着人性的“善”与“恶”的共存、“非理性”与“人性恶”的顽强延续。而奥斯卡因不满世风日下,深感生不如死,总希望躲到祖母的肥大裙子里去,“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也要回到哪里去”,这似乎也含有个体生命和种族生命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象征意味。这样的描写打破了平常文本中情节所依赖的因果关系,出现了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象征意象为主体、以感应为联系环节的新的审美思维形态。从而,使文本的内涵不再拘泥于具体时空中的意义。
    格拉斯的积极“忏悔”无疑有如一面镜子;他的勇气和行动值得人们尊重和理解。毕竟,从他这一举动上,读者可以悟出德国反思历史的勇气与决心。而格拉斯小说文本中巧妙地运用超现实的象征手法,则让人读后产生出种种神奇的连绵不断的联想:由具象到抽象、由经验到超验,在神秘、荒诞、离奇而又有灵气的氛围中,让人联想到逝去的历史和今人之间的关系。此外,文本内在呈现出的审美品位和美学容量,也大大超出了文本的本身,让人一再掩卷而思。
    君特·格拉斯简介:
    君特·格拉斯(1927年~),德国作家,被誉为继托马斯·曼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1927年生于但泽,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他的颁奖词称:“以嬉戏的黑色寓言描绘了历史被遗忘的一面”。格拉斯最初以诗歌登上文坛,主要诗集有:《风信鸡的优点》(1956)、《三角轨道》(1960)、《追问》(1967)与《亮出舌头》(1988)等。格拉斯最主要的成就是小说,主要作品有:《铁皮鼓》(1959)、《猫与鼠》(1961)、《狗年月》(1963年,亦译作《非常岁月》),合称为“但泽三部曲”,成为一幅描绘德国社会生活的画卷。继“但泽三部曲”之后,他几乎每10年便有一部作品问世:《比目鱼》(1977)、母鼠(1986)、《辽阔的原野》(1995)、《我的世纪》(1999)等。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8-3-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