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科塔萨尔:像孩子一样讲话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萧平 参加讨论
在拉丁美洲,提及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跳房子》。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之一,阿根廷作家、诗人胡利奥·科塔萨尔写于1963年的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二战后关于感情和观点的最为强有力的百科全书”。西班牙语文学专家孙家孟翻译了这部拉美文学的经典之作。1996年,该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引进出版。时隔12年,值此问世45周年之际,重庆出版社再次推出该书的修订本。
    “我像孩子一样讲话。我始终只有10岁。”在1984年的某次访谈中,科塔萨尔曾这么说。他的语言充满纠葛、缠绕、象征,就像一个喋喋不休的儿童在作品的气氛中嬉闹。《跳房子》毫无疑问是一部充满阅读挑战的巨著,它甚至包含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切写作技法。科塔萨尔在小说尚未开始之处提供了一份导读表,指引读者从小说的73章开始进行章节间的跳跃阅读。这种被作者称为“男性读者”的阅读方式和从第一章开始依次阅读的“女性读者”方式构成了进入小说的两种不同的路径。科塔萨尔显然更加希望自己的作品以“男性”的方式得到阅读,并且把不要问题只等答案、喜欢不劳心智地被动阅读的享乐主义读者叫做“雌性读者”,这种有大男子主义之嫌的做法,致使他后来无奈地向全世界的女性做公开道歉。有意思的是恰恰有个美国女子告诉科塔萨尔,正是这部《跳房子》治愈了她自己失恋的创伤,让她从意志消沉走向积极生活。
    小说主人公奥利维拉和这部书的读者一样,都在寻找着自我的原点。这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为了追求人生的真谛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无法沟通。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间”——布宜诺斯艾利斯。然而,在这里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著地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天堂,但无论巴黎,还是阿根廷,苦苦的求索,只是使他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
    与奥利维拉一样,科塔萨尔有过类似的经历。这部作品所呈现的迷惘,恰恰是作者自身的迷惘,因而带有了强烈精神自传的气质。科塔萨尔1914年生于布鲁塞尔,4岁时被带回阿根廷,在那里度过了嗜书多思、孤僻早熟的童年和少年。1951年,科塔萨尔迎来了他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他获得一项法国政府的奖学金,从此迁居巴黎。初到巴黎几年的生活,迥然不同的欧洲现实被作家看做是对自己“巨大的存在的冲击”。科塔萨尔不再一心追求营造奇异的情境、而是开始关注一些“更靠近自己的东西”,即关于存在、关于人的问题。1959年的短篇小说集《秘密武器》中的“追求者”一篇标志着这一变化,在1960年的《彩票》中,作家开始以长篇小说的形式继续探索人的主题。而在1963年的《跳房子》中,则表明这一探索达到了顶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跳房子》也是流浪的阿根廷知识分子,在异乡巴黎找不到栖居的“领土”的不安的体现,这种深深的不安,植根于形似的其他阿根廷知识分子上,甚至类似的青年一代上。或许正因为此,这部颇为“难读”的小说,在其问世不久就在世界范围内的青年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科塔萨尔是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在开拓小说的创作技法上不遗余力,这种努力在他其他重要作品如《南方高速公路》、《彩票》等同样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尽管他的作品受到乔伊斯、普鲁斯特、博尔赫斯等作家的影响,但他没有简单地因循前人,而是创造出了新的形式。在《跳房子》里,他提出了反小说和反语言的“雄心”,繁杂的叙述形式和多种语言的形式的穿插结合,使得作品变成迷宫般的不可捉摸,然而恰恰是如此,它显示出了极大的魅力。他的半个老乡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给过这样的评价:“科塔萨尔是善于利用这一变化——渐进或者突变的以及时间、空间和现实层面的手段的优秀作家之一,他作品的独特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一手段的使用:在他的作品里诗意和想象力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可置疑的意义。”
    如果仅仅把科塔萨尔视为小说技法的革新者,那是对他的误解。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同时代的拉美作家一样,科塔萨尔身上充满了拉美知识分子强烈的使命感。收录了他20篇散文的《尼加拉瓜,你这暴烈中的温柔》,就是他在将近10年的跨度里,几次冒着纷飞的战火深入尼加拉瓜内地访问的印象记和随感。在书中,他用一个作家所拥有的热情语言描写了一场革命中的人民,他们的宗教生活、艺术创造,他们的理想、感情和英雄主义精神。马尔克斯有感于拉美知识分子巨大、沉重的使命感,曾对他们的写作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大家在写同一本拉丁美洲小说:我写哥伦比亚的一章,富恩特斯写墨西哥的一章,胡利奥·科塔萨尔写阿根廷的一章,何塞·多诺索写智利的一章,阿列霍·卡彭铁尔写古巴的一章……
    科塔萨尔于1984年去世,其作品结构的形式,对世界范围内的电影创作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恐怕是他生前所始料未及的。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于1966年执导拍摄的电影作品《放大》,就改编自他的小说《圣母线》。在这部小说里,科萨塔尔一如既往恣意实验他的叙事技巧:一会儿是他对小说叙事的评论;一会儿是对叙事者行动的描绘;一会儿又变成主人公的大肆臆想。而安东尼奥尼成功地避开了科萨塔尔精心布置的雷区,以他自己的方式实施了对作品的阅读和解构。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也深受科塔萨尔小说的影响。《春光乍泄》的结构,可以说是对《跳房子》的一次成功模仿,《花样年华》的结构同样来自于他的真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