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作者,作者》在“亨利·詹姆斯年”的遭遇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唐玉清 参加讨论
2005年初,我刚到巴黎就有机会与英国作家戴维·洛奇面对面,真是兴奋不已。那是索邦大学英国文学研究中心为洛奇的《作者,作者》(Auther,Auther)法文本面世而组织的小型见面会。当他高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回答教授们的专业提问或者热情为读者签名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略显苍老的《小世界》作者正为自己的新书所苦。
    2004年9月,戴维·洛奇推出了自己的新作《作者,作者》,那是以他尊敬的小说家、文学理论家亨利·詹姆斯为中心人物的小说,带有很强的传记色彩。然而,这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作品却几乎成了作家写作生涯中的“滑铁卢”:英国本土的批评毁誉参半,而一直吹捧洛奇的美国舆论,这次多数持否定的意见……造成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此书彻底摆脱了洛奇以往诙谐调侃的轻松笔调,远离了当下的现实生活,对于那些总是试图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有趣谈资和实现猎奇阅读的人来说肯定会失望,这点洛奇自己也很清楚;另一方面,2004年英联邦至少有三部关于亨利·詹姆斯的小说问世,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有人配得上今年的布克人物奖,那只能是亨利·詹姆斯,2004年他促成了三部优秀小说。”其中爱尔兰名作家科尔姆·泰宾(Colm Tóibín)的《大师》(The Master)在公众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最晚出版的《作者,作者》却未如期望的那样好。评论认为,洛奇称得上是2004年“运气最差的优秀作家”,“并不是他的作品不好,只是被用来与另一部出色的小说相比较”,始终处在后者的阴影之下。
    2006年底,戴维·洛奇出版了《亨利·詹姆斯年》(The year of Henry James:the story of a novel)一书,除了之前发表的几篇评论文章和书序之外,占据了全书大部分的是对《作者,作者》写作和出版情况的详细回忆。他站在一个作家的立场对自己创作中的艰辛和喜乐都作出了交代,感叹作品在交付出版前是完全受作家本人控制的,具体表现为大量的阅读、修改甚至是重写,但是一旦交到读者手上,就不再受作者的左右了。同时洛奇又以一个批评家的眼光分析了作品的酝酿、创作和接受三个阶段的特征,提出现代意义上的“接受”包括了传统文学批评和普通读者阅读之外的诸种因素。作家自身在参与其中的同时也深受其影响。作者长期的文学生涯中,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这篇类似创作手记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种身份是如何产生互动的。
    以詹姆斯为叙述中心的作品数目众多,包括一些重要的传记。但是,根据洛奇的统计,在爱玛·坦那特(Emma Tennant) 2002年出版《重罪》(Felony)之前,“詹姆斯未以真实名字作为人物出现在小说中”。他说自己从1995年开始为《作者,作者》的创作准备材料,但那个时候,他另一部名为《想……》(Thinks……) 的小说正处在艰难的推进中。在这部小说里已经有了詹姆斯的影响,相关人物身上也有他的影子。洛奇自嘲道:“如果那个时候立即开始写作,我也许会成为第一个以詹姆斯为小说人物进行创作的作家,而不是第三个。”然而事实并不以种种美好的意愿为转移。
    在接下来几年中,洛奇几乎阅读了所有关于詹姆斯的生平资料,并不断根据新出版的书信集和新的研究成果更新自己的信息。詹姆斯创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他的私生活也和众多的女性相关,很多作品都是从这点或者是从同性恋的角度进行分析。洛奇对此持有异议,他着力想让詹姆斯作为一个真实的作家站在小说的中央,也就是要将其文学生涯置于一个更深刻更真实的视角中。于是他决定将詹姆斯和他的朋友、同时也是画家和作家的杜穆里埃之间的联系定为整个结构的关键,这也为作者对准备期间积累的大量材料的取舍提供了一个相关标准。从他详细的写作大纲和反复的修改意见来看,写作本身也成了批评家洛奇的研究对象,甚至对尚未成形的小说,他也有了细致的分析。这样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写作也必然是为了逃脱诸种理论窠臼的作家洛奇所作的努力,同时也是一种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试图结合传统传记写作和小说虚构的优势,让材料事实和想像猜测达到共融。
    从他的构思和布局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这部小说的美好前景,它蕴涵着洛奇的抱负。事实上,他的第一个读者、妻子玛丽看过以后就表示对洛奇的创作而言,这是个不错的转折。小说在出版商那里也得到了肯定的评价,美国也要求同时出版。然而,就象洛奇自己所说的那样,作品完成之后就不再受作家所控制了。就在他把稿子交给出版商后几个星期,有人告诉他泰宾写了《大师》,并建议他把《作者,作者》的出版提前,但洛奇拒绝了。他深知文学圈的脾性,两个名作家同时推出相同主题的作品,必然会引发无休止的比较和对话。他希望自己的书按计划在9月推出,这样局面会好些。但事实证明毫无用处。
    直到2006年底,洛奇都没有读过《大师》,但是借助各种评论,他还是总结了自己的书和《大师》的相似相异之处:都是长篇;对詹姆斯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试图借用作家的特权想像他的思考、情感和话语。这点是一个传记作家的文献事实所难以达到的,目的在于从本人的意识中再现他生活的已知面。但是,两书的结构是不同的,而且表现的是詹姆斯生命中的不同时期。洛奇着重的是詹姆斯和乔治·杜穆里埃的友情,这在泰宾那里没有出现过。同样的,泰宾书中没有涉及到詹姆斯的生病和去世,他所强调的詹姆斯和路易莎·沃尔西夫人的关系在《作者,作者》中也没有。两位作家都虚构了一些事件,但是在洛奇看来泰宾更为大胆一些。尽管如此,两部小说却有一个最关键的重叠部分,那就是1895年詹姆斯的戏剧《居依·多姆维尔》(Guy Domville)初演时的不成功经历,两人都将它作为叙事的中心事件。另外《作者,作者》的第二部分几乎和《大师》的编年范围一致。
    洛奇认为,作家的写作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强调的是独立工作,有点私密,怕别人打扰,又有点担心其他作家偷取自己构思的意思。而另外一类作家喜欢提前宣布自己的主题,并时时让公众了解到其进展,可能是想获得对自己写作有益的回应。就他自己来说,是完全属于前者的,他只想在小说完成之后知道读者的反应。这也是洛奇和泰宾虽然在相近的时段内查过相同的资料,参观过同一个地方,却迟迟没有相互知晓对方写作计划的原因。他说可能只有兰姆公寓的负责人知道两位作家同时在创作以詹姆斯为主题的小说,因为两人曾经在同一个夏天拜访了那里。但是,这位负责人没有跟两位当事人说起过。洛奇说自己就此要对他表示感谢,因为此人深知作家在辛苦劳动几年之后为一本小说付出的努力。如果那个时候他告诉洛奇,泰宾也在写类似的小说,那么洛奇可能会放弃原先那种没有压力的悠闲的写作状态,提前完成《作者,作者》;他也极有可能就此放弃这部作品的写作。
    了解整个过程之后,我不禁疑惑了:究竟是文学模仿了生活,还是生活在讲述文学?也许两者同时成为了镜像本身。生活造就了文学,也在分拣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詹姆斯就是洛奇自己!完成《作者,作者》的洛奇和试图用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的詹姆斯一样,站在舞台中央,但并没有等到台下预期的掌声。是历史的循环吗?还是他擅长的“戏仿”在自己头上敲了重重的一记?也许就像他笔下的“小世界”一样,生活的另一面是处处有偶然。
    原载:《文艺报》2008-4-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