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乘太阳风远行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星河 参加讨论
2008年3月18日,科幻大师、英国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Charles·Clarke)在度过了90寿辰3个月后,于常年定居的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去世。
    克拉克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同时又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他被誉为“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克拉克一生出版了上百部优秀的科幻著作,行销5千万册以上;其作品科技翔实、预测准确、文笔优美,为世界科幻文学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最伟大的科幻大师。
    从“童年”到“拉玛”再到“喷泉”
    克拉克的科幻创作涉猎颇广,很大一部分属于太空题材。其早期作品,大多以太空探险为主题,如《行星际飞行》《太空探险》《月球探险》《太空中的年轻旅行者》等。这与作家本人的专业领域不无关系。但是很快,在克拉克笔下,宇宙星空就退居为科幻故事的宏大背景,作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人类文明的主题之上,作品多是在天文和宇航题材框架下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作品。
    在克拉克对文明的认识与思考当中,科学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克拉克不是不知道在文明中人的因素,但这里具体的“人”已被抽象的“人类”所取代。他对于视科学为畏途和猛虎的态度嗤之以鼻,认为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必经之路和必要工具。他在展现宏大故事时,个体的“人”被压缩到极致,操控科学的“人类”则成为一条明确的主线,这正是科幻文学与其它文学样式的不尽相同之处。在这里,科学、规律与文明,替代个体的人而成为文学关注的主角。
    1953年,克拉克出版了中长篇作品《童年的终结》。这是一部“近未来”科幻小说,讲述20世纪末外星人来到地球并引导地球文明进步。在外星智慧与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文明突飞猛进,人类终于摆脱童年期——人类长大了!同年,克拉克发表了描写“远未来”的中篇科幻《不让夜幕降临》,后将其扩充为长篇,1956年以《城市和星星》为题出版。这两部作品与《2001:太空奥德赛》一起,构成了有关人类文明主题的三部曲。
    事实上在更多作品中,克拉克一直坚持“近未来”主题,他所描述的主要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比如《与拉玛相会》《天堂的喷泉》等,都是其重要作品。《与拉玛相会》描写人类对突然来到太阳系的外星仪器进行探测,发现其中没有智慧生物,却充满对智慧状况的描述。人类不知这是外星文明衰落前发出的保留物,还是向人类传达信息的探测器,最后眼看它移向太阳……后来克拉克与人合作,续写了《拉玛第二》《拉玛花园》《拉玛揭秘》等作品。《天堂的喷泉》讲述了新时代建造“通天塔”的故事。人类用特殊材料连接所有卫星与地球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环!
    除了长篇科幻,克拉克的短篇科幻也脍炙人口。《太阳帆船》描写了利用“太阳风”作为太空动力,小说问世后不久美国宇航局就开始关注“太阳风”领域的研究进展。《星》则描述了文明被大自然击毁的时间与人类神话传说的时间相巧合的故事。
    《2001:太空奥德赛》
    《2001:太空奥德赛》是一部壮观的史诗般的科幻作品,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
    这部作品首先以同名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剧本根据克拉克的短篇小说《了望哨》和《童年的终结》改编。该片一经公映便引起巨大反响,使科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谁也看不起”一下提升到“谁也看不懂”。这部电影从此成为科幻影片的经典之作,有人甚至认为它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影片创造了当时的票房记录,也为克拉克带来极大的声誉。该片于196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克拉克和库布里克)等4项提名,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2001:太空奥德赛》讲述了300万年前,一块来自外星的黑色长方体被安放到地球,它开始训练蒙昧的人类祖先,并给他们灌输主宰地球的梦想。历史接近21世纪,人类探险者在月球土层下发现了黑色长方体。面对太阳,它爆发出刺耳的电子声响,外星人的了望哨再次启动。为了寻找原因,宇宙飞船“发现号”沿电子信息所指的方向前进。在土星的卫星上,宇航员鲍曼又一次目睹了巨大的黑色长方体。一瞬间,太空之门被打开,鲍曼由此飞向一条充满星星的通道。经过宇宙中转站后,鲍曼到达了黑色长方体制造者的家乡。是夜,鲍曼在迷离梦境中回顾了自己与人类的整个历史后,获得新生。
    与电影公映同时,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问世,署名“A·C·克拉克”,据说因为某些方面与克拉克意见不一,库布里克最终没有署名。事实上如果不考虑科学理念的问题,小说与电影的出入并不很大。值得一提的不同点是:在影片中“土星”均为“木星”所代替,因为在当时的电影技术条件下,实在无法构造出土星巨大光环的场景。后来克拉克为了与影视作品保持一致,在后续作品中也将“土星”改成了“木星”。
    1982年和1987年,《2010:奥德赛之二》和《2061:奥德赛之三》分别问世,也都被拍成电影。1997年,克拉克出版了“奥德赛”系列的终结篇——《3001:最终奥德赛》。
    科技准确·预见出色·思考深邃
    克拉克在科幻领域驰骋数十年,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创作风格。由于他在技术领域的成就,克拉克创作的科幻作品中对于科技方面的细节叙述精确无比,给人身历其境的真实感。比如《地球凌日》中,不但充斥了按时间顺序描述的技术细节,还格外突出了逼真细腻的潜水经验。1996年11月中旬克拉克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及一点:“保持科学的精确性对科幻作品的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克拉克很讲究在科幻作品中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并屡屡成功。早在1959年,克拉克就大胆预测人类将在10年以后的1969年6月前后首次登上月球,结果在“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果然于1969年7月20日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在《拨往“弗兰肯斯坦”的F键》中,克拉克超越了单台冯·诺依曼机(即现在所使用的电脑)突生智能的构想,大胆预见了相当于现代网络的“集群智慧”进化的方式。正因为预言的准确性,克拉克甚至敢于在每部作品再版时的后记中说明,当初哪些预测正确了,哪些预测则过于保守。
    就文学方面而言,克拉克的作品充满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和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克拉克受英国科幻大师H·G·威尔斯的影响很深,在文字上非常注重文学性,作品往往以优美的笔调娓娓道来。克拉克在故事叙述上逻辑清晰,干净利落,语言风格十分简约,颇具海明威风格。而所谓的“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实际上是西方评论家和读者眼中的东方神秘主义,对于东方人来说并不十分明显。
    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是克拉克最为独特也最为重要的特点,这一点上他继承了英国经典科幻作家奥拉夫·斯特普尔顿哲学科幻的传统。同时代其他科幻作家并非不具备,而是没有克拉克思考得更为深刻。正是因为善于运用哲学方式进行思考,克拉克的作品才深具哲理性——作家酷爱“近未来”作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探讨的主要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如《热爱宇宙》本来描写恳请其它文明对行将遇难的地球施以援手的故事,但作家以隐晦的方式来谈论这一措施,从一个侧面探讨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冲击”。
    总之,克拉克对文明与科学的探讨,是相当严肃认真的。一个时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关注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但过分强调这种忧虑未免失之偏颇,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大机器时代,我们难免会质疑技术进步带来的诸多缺憾,但也不应忘记,正是由于文明进化,人类才有资格理性地探讨这些问题。我们检讨技术的弊病,抚平自然的创伤,只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技术,健康地发展文明,而绝不是希望放弃现有一切,重新回到原始蒙昧状态。
    原载:《文艺报》2008-4-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