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碧洛雪山之魂——评哈尼族作家存文学长篇小说《碧洛雪山》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晓兰 参加讨论
我是一口气读完存文学发表在《钟山》“长篇小说专号”上的《碧洛雪山》的。犹如心灵经历了一次长途艰难的跋涉,这篇小说引领我步出了喧嚣都市,恍如置身在人迹罕至的碧洛雪山,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相携共生的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意,体味从孩童天真的眼里抚摸世界的别一番滋味,也思索作者在这个寓言般的长篇小说里投放的哲思——关于人的处境和角色,在神秘的大自然中,或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碧洛雪山》是一篇既能带领读者度过瑰丽险奇的阅读之旅,还能在读后留下袅袅余韵、使人心头涌起万千滋味的好作品。作者把故事设定在雪山脚下一个封闭的村寨,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寨里,自称为黑熊后代的人们与天地自然有着奇妙而亲密的关系。在这片万物有灵、神迹处处显现的雪域高原,人们把熊(特别是黑熊首领托拉)奉为神灵,而黑熊也俨然成为村寨的保护神,庇佑着这些勤劳勇敢的傈僳族男女老少。在这里,作者把这种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朴素而亲密的爱写得异常丰润动人。当男主人公迪阿鲁有孕在身的妻子阿南恰滚下高坡昏死过去时,是黑熊托拉带她回家;当她和自己的小孩在木屋遭受群狼的围攻时,又是托拉带领群熊吓退了狼群,在他们的小孩肯碰迪眼里,托拉甚至具有人的形象,他不止一次的告诉父亲和老祖托拉是一个高大伟岸的汉子,一个慈祥的长者。在这篇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里,存文学充分展示了他那神奇的想像力,他把动物完全拟人化了,不管是神圣的黑熊托拉、还是迪阿鲁家的藏獒腊撒、或是苦命姑娘吉妮家里的灰狗,作者都赋予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对人无保留的信赖和爱。可以说,贯穿小说始终的底色就是这种温暖淳朴的爱,是这种爱驱使着主人公迪阿鲁为全村人摆脱贫困、为子孙后代不再愚昧无知而四处奔走,是这种爱驱使着村里人无私的接纳了外地人李冬,作者仿佛在讲述一个神秘的寓言——正像在这个浮嚣的世界里逐渐销蚀的碧洛雪山一样,这种弥足珍贵的大爱在我们这个时代也难以幸免被销蚀的命运。
    史诗般大气的《碧洛雪山》不由让我想起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二者都披着魔幻的外衣,也极度坦诚地指向了时代的现实。在《碧洛雪山》里,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对底层人民生存处境的关注。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作者真实再现了云南边地普普通通人们艰难的生活。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碧洛雪山的瑰美神奇,她有奇花异卉、幽兰在山崖边自在吐芳;她有珍奇异兽,熊和小鹿在这里奔跑跳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碧洛雪山浪漫抒情的描写上,而是牵引着读者真正走进了这片天地,把边地人民的苦难展现在读者面前,他更关心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这些人是贫困的,即便他们内心富足;这些人深深依恋着这美丽的家园,但他们却无时不想逃离自己的家园,远远的逃离贫困,逃离愚昧无知的封闭生活。在存文学眼里,边地人民的这种挣扎,这种韧劲,才是他最想呈现给读者的。
    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始终是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应持有的立场。存文学的《碧洛雪山》正是这样,作者并不想把碧洛雪山描写成观光客眼中无忧无虑的伊甸园,因此,作者并不讳言边地人民的苦难,尤其是这些底层人民祖祖辈辈被漠视的苦难。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碧洛雪山》是心灵一次负重的旅行,让你总是需要停下脚步,静静的思考什么。
    高洁的碧洛雪山也无法逃脱现实的污秽。为了让子孙后代摆脱愚昧无知的命运,也为了停止掠夺日渐贫瘠的土地,全村人决定集体搬迁出麦地村。为这,迪阿鲁家三代汉子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们犹如希腊神话里推着顽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强韧的对着残酷的命运宣战。这,就是碧洛雪山之魂,一种永远不向命运低头的脊梁。
    为了实现全村人搬迁出麦地村的梦想,为了让祖祖辈辈付出的努力得到回报,迪阿鲁最终接受了乡官们提出的一个噩梦般的条件——用黑熊托拉的熊掌疏通“上面”的关系,换来麦地村的搬迁。在这里,作者带我们直面尖锐的现实,村民在泥石流中死亡也好,娃娃没有书读做睁眼儿瞎也好,这些并不能打动乡官以及“上面”,能打动他们的只有一株售价高达几十万的兰花,只有肉味鲜美的箐鸡,只有珍贵的熊掌。
    村民对黑熊托拉奉若神明的信仰、黑熊托拉对人无限的信赖和爱、乡官对熊掌的追索、迪阿鲁担负的带领全村人搬迁的使命,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组组相互对峙的矛盾,也把情节挑向了高潮,节拍强劲地敲打着读者的心。小说的结尾是沉重的,迪阿鲁没有射死黑熊却被涧水吞没、黑熊托拉目睹了迪阿鲁的猎杀行动后悲哀的撞瞎了自己的眼睛,而麦地村所有的房屋,也在一夜狂风间拔地而起,不知所踪……
    《碧洛雪山》的结尾让我们联想到《百年孤独》。如同神谕的寓言背后,凝结着一个民族震撼人心的雄壮史诗。《碧洛雪山》是为云南边地默默无闻的人民写就的一首史诗,在一个个打动人心的细节背后,我们看见了作者对云南高原、对边地人民热切的关怀、注视。对于我,阅读这样的作品是一次漫长的心灵之旅,掩卷深思之际,我仿佛也看到了碧洛雪山之魂。
    原载:《文艺报》2008-6-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