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我们可曾感激和平——我读《长路漫漫》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申霞艳 参加讨论
现场直播偶尔会将流血漂橹的战争场景带到我们眼前,但是,剧烈的反差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不是身边的现实。我们正在品着香茶或者咖啡,我们一边嗑着瓜子一边拉扯家常。战争依旧那么遥远,有如一道幕布一晃而逝,日常生活的平安依然香雾缭绕,有条不紊,仿佛亘古如斯也将永远如此。
    工作多年之后的第一个暑假,在看完《追风筝的人》之后,紧接着看了塞拉利昂的童兵——生于1980年的比亚的《长路漫漫》,内心长时间被战争的残酷覆盖着,这种滋味一点也不好受,正如狄金森所说的: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向远方
    我身不由己,任由这本《长路漫漫》将我带到了漫漫长路的那一边:血腥、暴力和杀戮。我闭上眼睛也无济于事,那些灭绝人性的画面仍然清晰地在我脑海循环放映,就连久已淡忘的儿时看过的战争片也赶来凑热闹,它们一道演绎我内心最剧烈的风暴。
    外部的战争可以无情地消灭我们的肉体,心灵的战争则可以尽情地剥夺我们人之为人的希望与尊严,摧毁我们的理解与信任,同情和爱,当这些美好的东西一一被埋葬之后,我们就成了行尸走肉。我们的信念被挫败,记忆因此麻木。弱肉强食成了唯一的生命法则。生命变成了一场没有终点的煎熬,只剩下动物般的丑恶与凶残在上演。“我”随身携带的唱片成了心灵最后的天堂,只有它还提醒着比亚那越来越远的童年和故乡,只有它能够让“我”记得外婆的衰老和仁慈。
    所有的关于远方的浪漫遐想在战争的镜头前戛然让步,在亲历同伴的死亡之时变得苍白而贫乏:
    从心理上、体力上和感情上来说,旅途中让我最感不安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哪里才是目的地。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感到自己一次次地从头开始。我一直处在动荡中,总是在旅途上。有时我会落在后面,想这些事情。活过每一天成了我的人生目标。在一些村里,我们有吃有喝,感到些许快乐,但那是一时的,我们只是过路客。所以我无法让自己尽情欢乐。跟这种感情悲喜不定比起来,单纯的悲伤要好受许多。
    情感的巨大起伏,遭遇的无法预知折磨着这群童真未泯的孩子,他们终日遭受着比死亡更恐怖的袭击,在身体之死来临之前心就死了。“每次有人要来杀我们,我都闭上眼睛等死。虽然我还活着,但觉着每次接受死亡,我就会死去一部分。不久我就会彻底死亡,只剩下我的躯体空壳与你们同行。它比我还要沉默。”赛义杜躺在地上吹气暖手。(第73页)
    《长路漫漫》一书不仅展示了童兵是如何被战争奴役,也显示了心灵创伤的修复难度。只有理解、爱、宽容和耐心可以慢慢缝合这些惨遭战争的童心。
    而这并非偶然现象,它就是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很多童兵面临的共同处境,况且许多战争夹杂着崇高的名义。对于生命的个体来说,我们总想拥有和平自由的生活。毕竟,我们只有此生。可是,如果我们忘记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并不遥远的战争,如果我们忘记童兵们的身体和心灵正在遭受巨大的威胁,我们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和平。所以,我们要阅读《长路漫漫》,不断地温习这些痛苦的经验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更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上,和平本身是“长路漫漫”的事业。
    原载:《南方日报》2008-09-2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