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道德理性思维方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蔡一鹏 参加讨论

     张竹坡在《金瓶梅》第二十五回回评中写道:“读者深省之,可于淫欲世界,悟出圣贤学问。”这句话,颇为明了地概括出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基本特点,那就是以道德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小说文本。这个特点,不仅体现了批评家在批评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昭示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与读者审美情趣的转变。探讨一下这种道德理性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和文化背景。及其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效应,并进一步分析说明张竹坡评本的功过得失,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一
     张竹坡如是说:“我自做我之《金瓶梅》,我何暇与人批《金瓶》也哉!”又说自己评点《金瓶梅》是“又算我今又经营一书。”(《竹坡闲话》)这样的批评观念和审美态度,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十九世纪法国浪漫派评论家法郎士的一句名言:“我所评论的,就是我自己。”他们诉说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学批评就是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向审美对象的渗透。
     必须指出的是,文学批评既然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学接受活动,那么批评家在批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就绝非纯属他个人的“单情幽绪”,而是比一般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带有更加鲜明的社会化倾向。对于张竹坡,亦当作如是观。家族意识、群体意识、社会的价值标准,一直支配着这位文学批评家在审美活动中的选择向度。
     张竹坡系出于彭城张氏,是所谓“簪缨世胄,钟鼎名家”。这个家族世世代代以宗教式的虔诚奉守躬行着封建的礼法纲常,对于张竹坡人格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据乾隆四十二年刊行的《张氏族谱》载①,张竹坡的高祖张琪,“纯孝天成,居家动有礼法,子弟辈相见肃衣冠出。”他的祖父张垣在南明弘光朝参与了史可法的扬州军务.时唯州总兵许定国叛变,垣慷慨赴难,杀身以成仁。其祖母刘氏,“事姑舅虔恭端肃”,又“閫教端严,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咸以为母仪焉。”他的母亲沙氏,更是一个克守封建妇道的典型:“弱龄以孝女闻,于归以贤妇名,晚岁以仁母称。”在她的调教之下,“男噪才名于弱冠,女解割股于垂髻。”张竹坡的胞妹张文娴就确乎有过“割股疗亲”的孝行。彭城张氏一家,可以说是以几代人的生命践履着儒家的伦理主张。如此深厚的家族传统,又怎能不在张竹坡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张竹坡生于康熙九年,卒于康熙三十七年。他一生26个春秋,正处于整个思想界在政治上发生转向的时期。在明清之际,由于社会大动乱和政权更迭而一度遭到严厉批判的程朱理学,至康熙朝又恢复了它在思想界的权威地位。已故的历史学家孟森先生指出:“康熙朝之达官,几有北宋士大夫之风,而道学一脉,历雍、乾两朝,名臣迭出……考其渊源,皆自康熙朝理学诸臣所传播种子。”又说:“清之理学,实以帝王好尚,为有力之提倡。帝王为有益于政俗,但得躬行实践之儒,不问门户。”(孟森《明清史讲义》(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47页。)统治阶级的有力提倡,必然成为封建社会大多数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导向。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文学遗产》1994年0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