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体味万象流转的不确定人生 ——评第144届芥川奖作品《贵子永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静 参加讨论

    朝吹真理子,日本东京人,今年26岁,是庆应大学的研究生,专攻近世歌舞伎。她出生于文学世家,已去世的祖父朝吹三吉是法国文学的研究者,父亲朝吹亮二也是法国文学研究者和诗人。朝吹真理子2009年发表处女作《流迹》,于去年获得了“文化村Dumago文学奖”,在历届获奖者中最为年少。登上文坛才一年零四个月,朝吹真理子即以第三部作品《贵子永远》摘取了2011年日本纯文学大奖——芥川奖的桂冠。
    作品《贵子永远》的原著使用假名“きことわ”为题目,这四个假名如新造语般无法理解。而当两行冒头文“永远子做梦、贵子不做梦”映入眼帘之后,读者就会对其开门见山、对仗工整、内涵深刻的写作手法恍然大悟:原来作品的标题是由两个主人公贵子(きこ)和永远子(とわこ)的名字构成的。
    《贵子永远》的情节比较简单。以贵子家位于叶山的别墅为主要舞台,讲述了贵子和永远子在一起度过的快乐童年,以及她们25年后再次相见的故事。贵子比永远子小7岁。贵子出生前,永远子就被做管理工作的母亲带到别墅去玩。贵子出生后,永远子仍常去别墅与贵子一起住。她们相互称呼对方为“贵子”和“永远”。后来由于母亲春子的病逝,贵子就没有再去叶山。时隔25年,永远子帮贵子家处理别墅时,33岁的贵子和40岁的永远子再次相见,两人边整理家具物品边回忆过去。贵子回到东京,收到了永远子的短信,二人约定了再会的具体日期。两位主人公的意识在现在、记忆、梦的时空中缠绕流淌,再次确认了她们之间感人至深的友情。
    作品使用电影镜头的回忆播放,用倒叙的手法展开了故事叙述。在作品的第二部分,永远子为了拿叶山别墅的钥匙来到母亲家,躺在沙发上回忆起过去。作者用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的笔触,透过永远子的回忆,描述了25年前的夏天,春子与弟弟时雄带着贵子和永远子到三浦半岛游玩的场景。归途中,外面下着雨,永远子在车中半睡半醒,听着春子和时雄的谈话。而现实中永远子的意识也朦胧起来,春子的声音似乎通过梦之路直接传到她耳中,“就这样地经历了百年”。这时电话铃声响起,又把她带回到现实。当她听到了母亲在说刚才回忆中的“固有”名字,永远子的意识又再次进入回忆状态。作品中主人公的意识从回忆到入梦、从梦到现实、又从现实到回忆、从回忆入“梦”,把现实、回忆与梦水乳交融地连在一起。无怪乎评选委员会的委员岛田雅彦评价说:作品内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处理,具有卓越的技术和方法论,朝吹是一位超群的具有潜在力的作家。作品通过这种艺术手法,不仅揭示了过去、现实与梦境的相似,进而还使人感到,在时间流逝之中,人存在的不确切性。但这其实并非作品的最终主题。
    作品在最后的部分描写了贵子做的一个梦。梦到别墅已被拆除,只能从空地以及四周草木中还可看到曾经的影子。在日月雨雪阴晴的交替中,长出的草木枯了再生,果实熟了又落,天象的一瞬一刻从未被改变地交替着。别墅的存在正象征着母亲的“存在”,而贵子在深层心理上担心它的失去。从梦中“醒来”的贵子透过阳台看到了圆月后,明白了从无到有、从枯萎到再生、从成熟到脱落这种宇宙自然现象的交替和万象流转中的不变性,进而悟到了瞬间的消逝存在于永远的流转之中的哲理。
    关于“贵子不做梦”的缘由, 贵子自己分析道:“难道自己不正是母亲的梦中之人吗?因为自己是被梦到的人,所以自己才总不做梦吧。”作品最后的镜头,贵子做的酸甜藕片泡菜令父亲赞叹不已。菜的做法是从永远子那儿新学来的,而永远子又是从春子那里学到的。母亲已逝,但母亲的料理味道将“永远”持续。可见人的现实存在虽具有不确切性,但爱将“永远”,这正是《贵子永远》的主题吧!
    作品对人物的塑造颇有独到之处。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表,对男性人物主要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来刻画,而对女性主要是通过来自五官感觉的感性语言进行描述。贵子与永远子的两位父亲在作品中没有名字、形象,只有工种。而在作者笔下,贵子的肌肤柔暖潮湿,带着薄荷味的防蚊药香,喜欢吃用醋腌制的红姜,喝白开水;永远子的肌肤冰凉,带着甜味的防晒霜香,小时候喜欢喝可乐,长大之后喜欢喝咖啡。两个人在25年后再次相聚时,边吃甜点,贵子边向永远子告白了自己的一段感情经历。她曾经爱上过一个有妇之夫,甚至还一起策划过情死,但后来分手了。说完之后,贵子马上用白开水漱了一下口说:“暂时不需要甜的”;永远子回应道:“要是有酸的就好了”。“甜”、“酸”描述了二人的感情体验,使我们可以用五官直接感受、品味到其中的生动。作家的初衷就是:“想给语言加入纯粹的形象再奉献给读者。自己内部的‘语言之海’越丰富,形象也就越能没有杂音地传送到读者手中。”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