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感受孤独 感受自我 保罗·乔尔达诺谈《质数的孤独》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 杨 参加讨论

    3月5日,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的小说《质数的孤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新书发布会在意大利使馆文化处举行。作家保罗·乔尔达诺、中国青年作家张悦然、《质数的孤独》译者文铮等参加发布会,一起探讨小说表现的主题:“爱与孤独”。
    《质数的孤独》是意大利“80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2008年在意大利出版后,获得“坎皮埃罗文学奖”最佳作品奖和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斯特雷加奖”,并创造了意大利出版史上最惊人的处女作销售记录。迄今在欧洲销量已超过500万册。根据小说故事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10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质数的孤独》是一部关于童年经验、爱与孤独的小说。质数是一个数学概念,是指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自身,不能被其他任何自然数整除的数字。其中有一类质数,它们位置相邻,中间只被一个偶数隔开,称为“孪生质数”(如11和13)。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就像两个孪生质数,彼此临近却永远无法靠近。年幼的爱丽丝在一次滑雪练习中受了伤,从此终生跛行;而马蒂亚弄丢了他的双胞胎妹妹,罪恶感永远如影随行。懵懂未开的年纪犯下的无心过失,注定了他和她只能与孤独为伴。少年时代的爱丽丝和马蒂亚相遇,两人在彼此身上感觉到相似的气息,同样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同样与自己难以和好、同样因为过去的创伤而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层自我保护的薄膜,两个寂寞的个体从此有了交集。他们都有痛苦的过往,同样孤独,同样无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从少年到成年,他们的生命不断交叉,努力消除存在于彼此间的障碍,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
    保罗·乔尔达诺说,质数的孤独是一种比喻的方式。小说主人公童年的经历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阻止他们跟周边的同龄人或世界进行顺畅交流,就像质数一样,没有办法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一切。在乔尔达诺看来,孤独的状态也就是成为质数的状态,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孤独已经成为每个人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想象一下每个人没有出生之前,包括我们出生后的生活过程,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在人生最初之时,我们与家人完整不可分。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逐渐经历痛苦的过程,变成一种质数的状态,或者一种孤独的状态。我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特别是在经历痛苦时,会经常思考这种状态,并在思考中找到自我。”乔尔达诺认为,感受到自己变成“质数”的状态,是一种分离的状态,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否则人可能没办法具体深入地感受到内心真正的自我,但乔尔达诺也承认这一过程非常痛苦。乔尔达诺本人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青少年时期正好是90年代中期,当时的意大利从美国引入了很多音乐以及其他文学模式,往往带有暴力色彩,和很强的冲击感。“这给在那个年代成长的人形成了一种痛苦,变成孤独状态,很多情况下更像是一种宗教,对我本人来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乔尔达诺来说,进入孤独、进入质数的状态是真正能够感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方法。“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正是小说出版之后我才真正了解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者本质的东西,特别是超越了我原来写小说时无法超越的东西,非常美好的是我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之间不断产生互动和交叉,带来很多独一无二的感受。”不过乔尔达诺认为,《质数的孤独》中缺乏进入新生活状态的部分,也就是真正超越孤独、融入社会成为其中一分子的状态。
    谈到创作,乔尔达诺说,自己并不想创作非常悲情的作品。除非一些特定题材,任何作者在创作时,都不会对自己小说最后的情感类型进行先验性的设定,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真实情感的描述。“在小说创作时都要经历痛苦的过程,好的小说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掌控小说创作中的痛苦,不让读者受这种痛苦情绪的影响。”有读者问到小说中大量“远过去时”(意大利语的一种时态)的运用,乔尔达诺说,远过去时是真正进行文学创作时正常使用的语言,只不过最近几十年意大利文学创作当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喜欢用现在时或者过去时。自己在创作时尽量采用远过去时表达与现实的脱离感,远过去时能营造真正的讲故事的氛围,让读者感觉作家是根据自己的记忆,从中寻找创作的方式方法,可以让读者阅读时与现实世界产生距离感,而不是像以现在时描述情节时,如同电影一样紧紧环绕在读者周围。
    说到作家创作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作家的社会责任的话题时,年轻的乔尔达诺说,意大利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脱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实际上也缘于当时文学的过度反映,在当时有过多的文学家或作家承担了太多政治或者社会责任,过度反映的结果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乔尔达诺介绍说,最近很多新崛起的意大利作家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家不参与社会以及过度参与社会的两个状态结合在一起,这些40岁上下的作家的创作形成了新的文学运动。这种文学运动主要是将上述两种现象进行平衡,作家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观点进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定位,形成一种折中的或者综合的体系。但乔尔达诺认为,现在很难系统地归纳和描述整体情况,因为意大利正处于混乱甚至有时让人恶心的状态。有很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并不愿意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对此乔尔达诺并不赞同。乔尔达诺创作《质数的孤独》时只有23岁,所探讨的主题跟政治没有关系,但他说假如自己早出生40年,写的作品将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政治色彩。乔尔达诺说:“无论如何,我觉得作为作家一定要诚实,这非常重要。作家要忠于自己的成长历程。如果仅仅是受某种压迫或者被强迫去描述某个主题的话,作品显然是无法生动、无法产生任何影响力的。”
    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方式,手机、电子邮件、微博,然而人们发现,尽管存在诸多沟通方式,我们仍然会有孤独的感觉。保罗·乔尔达诺认为所有的互联网或者信息化手段对人的孤独感不可能没有影响,他认为现在很多人上网是在感受孤独的另一种状态。他担心在与各种电子沟通方式紧密维系的情况下,人已经很少有时间真正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面对当下的这一代人,我已经变得有点老了。”生于1982年的乔尔达诺笑道。
    张悦然称《质数的孤独》“很不同”,读者很难在里面找到一种可以抓住的有支撑的情感力量。“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友情等所有感情,你都会发现没有一个感情有确切的形状让你可以抓住,可以作为一种力量。也可以说在情感的表达上,这是一本非常消极的书。”张悦然认为最终主人公追求的实际上是自己的独特性。他们是在一个与自己有着微妙差别但又最相似的人身上找到了这种独特性,通过分享来超越孤独的状态。
    译者文铮评价《质数的孤独》是一本“很细腻的小说,同时又有点‘可怕’”。他说,在当代小说中,很多少年或青年主人公,都有很阳光、很完美的形象,但是这部小说却描述了两个不完美、甚至被边缘化的主人公。作为一个研究粒子物理学的博士,他把文学作为一种能够了解人心灵的工具。作者把这部小说变成了无形的杠杆,把世界的支点移到了一般不被人注意、甚至被我们这个社会所摒弃的角落里,关注那些因种种原因把自己封闭起来很难与大多数人正常交流思想感情的群体。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