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来说,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中最早的量词使用记录在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到,如“丙(马三十丙)”、“朋(贝十朋)”等。在上古汉语里,以数词直接和名词结合作为表示人物数量的常见方式,像现代汉语中数词和量词组合放在名词前面的用法,是比较少见的,真正的量词发达是在汉代以后;而且上古的量词都是放在名词后面的,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也只有到了汉代,量词才可以放在名词之前;直到南北朝以后,特别是在近代汉语里,量词才有了大量使用,“数+量+名”的形式也差不多开始取代了旧语序。因此,本文选择对明代小说《西游记》中所使用的量词加以整理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量词的使用情况。 与现代汉语相比,《西游记》中所使用的量词用法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量词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是相当丰富了,现代汉语中的许多量词在这个时候都已有使用,不仅有数量众多的物量词,更有大量的动量词,为现代汉语的量词使用习惯奠定了基础。 《西游记》中,表示动作的量词多和数词构成数量短语作动词的状语或补语,常作补语,跟在动词后面。这些量词有专用的,也有临时借用的。 例如: 1.悟空走上前,备细言了一遍。(第二回) 2.待孩儿出师一遭,便知深浅。(第四回) 3.不知是件什么兵器,着我头上扎了一下。(第五十回) 4.放开量,痛饮一番。(第五回) 5.我等且紧紧防守,饱食一顿。(第五回) 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 (第十四回) 6.那次请我上界,虽是官爵不堪,却也天上走了一次。(第四回) 7.打一回,吹一荡,朗言齐语开经藏。(第九十六回) 8.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第三回) 悟空近前,舒开手一把挝起。(第三回) 被我挝他一把,意思嫌大,他就小了许多。(第三回) 9.你不要怕,只吃老孙一拳! (第二回) 10.昨日与那猴王战了一场。(第六回) “遍、遭、下、番、顿、次”是专用的量词,“拳”是借用的量词,“把”是由动词义引申为量词的,“场”作量词是后起义,一件事情起讫的时间为一场。“回”作为量词在全书只出现了这么一次,当“次”讲,其他表示动作事件反复出现都用“次”了。 例句5中的“一顿”在动词后就是补语,在动词前就是状语;现代汉语中没有作状语的这种用法。“一把”和“一场”除了有状语、补语的用法以外,还可以放在名词前作定语,如“悟空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才是初出长安第一场苦难”。
正如前文所说,汉以前,量词的语法位置比较固定,一般是出现在名词的后面,“名+数+量”;同时,数词与名词直接搭配的用法则更为普遍;而现代汉语中,物量词修饰名词多见“数+量+名”的形式,如果数词是“一”,数词还可省略,如“有个小孩儿”“拿条围巾”。《西游记》中,“名+数+量”、“动+数+名”、“数+量+名”、“动+量+名”这几种形式都有使用。分项举例如下: (一)“名+数+量”形式 1.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第一回) 2.又具白银一两为谢。(第十三回) 3.取出锦襕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第十二回) 4.我娘有书在此,又有香环一只。(第八回附) 5.伯钦又请写荐亡疏一道。(第十三回) (二)“动+数+名”形式 1.忽见有一城池相近。(第六十二回) 2.有一事特来朝见菩萨。(第五十七回) 3.上有“会同馆”三字。(第六十八回) 4.忽转街见一衙门。(第七十八回) 5.见街坊人家,各设一鹅笼。(第七十八回) (三)“数+量+名”形式 1.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第一回) 2.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第一回) 3.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第一回) 4.只见那美猴王睡里见两人拿一张批文。(第三回) 5.选举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坛主。(第十一回) 这种形式最为多见,且量词数量多,搭配范围广,搭配习惯也和现代汉语大体一致。例句5中的“名”用于人,其他用于人的量词,现代汉语中还可用“位”,书中也有“位”的使用,和现代汉语一样,用在对话中,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如第九十七回中:“大仙道:‘圣僧,你与大圣、天蓬、卷帘四位,已此到于福地,望见灵山,我回去也。’” (四)“动+量+名”形式 现代汉语里,当数词是“一”的时候,数词可以省略,形成“动+量+名”的形式,如“带份礼物给他”。同样,《西游记》中也有这样的用法,如: 他打个唿哨,跳在空中。(第十五回) 与我们换件衣服。(第九十回) 或者是量词和指示代词构成指量短语修饰限制后面的名词,如: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第一回) 以上这四种使用形式,“名+数+量”和“数+量+名”这两种是较为常用的。有时甚至是同一个量词,也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使用形式。例如: 1.遂立了文书与判官,借他金银一库。(第十回) 他有十三库金银在此。(第十回) 2.止有天马千匹。(第四回) 那太尉见门里有一匹海骝马。(第十一回) 3.即时返本还原,复得金铙一副。(第六十六回) 撇下一副金铙。(第六十五回) 4.遂将金银买到城里军民无碍的地基一段。(第十一回) 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第三回) 5.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第六回) 将些房钱赁屋一间与婆婆栖身。(第八回附) 6.这一篇词名《苏武慢》。(第八回) 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第八回) 7.各诵几卷,又念一卷《孔雀经》。(第十三回) 然后开《度亡经》一卷。(第十三回) 8.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第九回) 他每日送他鲤鱼一尾。(第九回) 9.我有一顶凤翅紫金冠哩。(第三回) 毗卢帽一顶。(第十一回) 10.我这里有一双藕丝步云履哩。(第三回) 每家要办僧鞋一双。(第十回)
一个名词可以搭配多个不同的量词,一个量词也可以和多个不同的名词相匹配,这种复杂多样的量词使用情况在现代汉语中就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量词发展的繁荣状态。《西游记》中,这两种情况都有很强烈的表现。 (一)一名多量 一个名词可以搭配多个不同的量词,例如: 1.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第一回) 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第一回) 2.那妖猴使一条铁棒。(第四回) 变有百十个行者,各执一根铁棒。(第二十一回) 3.每家要办僧鞋一双。(第十回) 脚踏乌喇鞋一对。(第六十五回) 4.那一城人,无论大小尊卑,俱诣寺听讲。(第十二回) 只见一簇人,挤挤杂杂,闹闹哄哄。(第九回) 吓得个三藏与伯钦一行人,望空礼拜。(第十四回) 5.老妖结束整齐,绰一杆三股钢叉。(第二十一回) 那老妖使一柄三股钢叉。(第二十一回) 6.原来大圣耍了一会,吃了几个桃子。(第五回) 弟子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第二回) 7.三般兵器,今夜都不见了。(第八十九回) 早间来认我做邻居,后要求一件兵器。(第三回) 8.竿上有旌旗一面。(第四回) 他洞门外竖一竿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字。(第四回) (二)一量多名 一个量词也可以和多个不同的名词相匹配, 例如: 只:大圣见了,搜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第六回) 我娘有书在此,又有香环一只。(第八回附) 他一只手执着叉,一只手拖着虎。(第十三回) 只见一只斑斓虎,对面撞见。(第十三回) 八只脚的板凳。(第七十二回) 座: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第一回)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第一回) 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第一回) 山凹之间,有一座草舍人家。(第五十七回) 行者抬头观看,乃是一座城池。(第六十二回) 忽见一座门墙,上有“会同馆”三字。(第六十八回) 师徒们正在路踏青玩景,忽见一座庵林。(第七十二回) 件:有一个花果山什么天生圣人,早间来认我做邻居, 后要求一件兵器。(第三回) 认得是三件宝贝。(第八十九) 一件旧棕衣变作一领新霓裳。(第七十一回) 把:捏着一把汗。(第九十一回) 几把锁俱退落下。(第六十二回) 点上一把,把几间房宇,烧毁罄尽。(第五十五回) 那真仙取一把如意钩子,跳出庵门。(第五十三回) 你与我办一把新笤帚。(第六十二回) 去厨房取把厨刀。(第六十二回) 悟空拔一把毫毛。(第二回) 变作一把牛耳尖刀。(第十四回) 口:众仙果抬出一口大锅支在阶下。(第二十五回) 一行连马五口。(第五十四回) 将金箍棒吹了一口仙气。(第六十三回) 手执一口刀,锋刃多明亮。(第二回) 条:一条绳。(第五十五回) 一只手从腰间解下一条白布褡包儿。(第五十五回) 即变作三条丝线。(第六十八回) 却说八戒跳下山,寻着一条小路。(第八十二回) 被行者使一条金箍棒,打进门来。(第八十五回) 张:即取金交椅一张。(第五十四回) 真个是一张字纸。(第六十八回) 亭子中近石壁放着一张八只脚的板凳。(第七十二回) 父亲在日曾做了一张大柜。(第八十四回) 盏:将五盏香汤奉上。(第六十四回) 原是三盏金灯。(第九十一回) 还不上一盏热茶之时。(第五十回) 颗: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颗松树。(第二回) 再有如意珠一颗。(第十回)
量词“个”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是相当广泛的。一般用在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前,但许多名词除了用专有量词之外也能使用“个”;还可以出现在动语和宾语之间表示动量的作用,如“见个面儿”“说个话儿”;或是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使补语略带宾语的性质,如“吃个饱”“笑个不停”。所以量词“个”被看作是通用量词,而且“个”从量词到助词的语法化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西游记》中,这种通用量词的使用泛化现象已经凸现出来了。不仅所搭配的名词数量多、范围广,且组合能力多样。 (一)可搭配名词范围广 1.表示人的名词,例如: 却教二十个小仙,扛将起来。(第二十五回) 松阴之下,有三个老儿围棋。(第二十六回) 百十个行者,一样打扮。(第二十一回) 只见一个老妈妈儿,左手提着一个青竹篮儿。(第五十五回) 2.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例如: 变做一个大熟瓜,又熟又甜。(第六十六回) 二十三个人参果。(第二十六回) 果然变成一个大猪。(第六十六回) 变做一个花脚蚊虫。(第二十一回) 后边跑出一个哈巴狗儿来。(第五十回) 一个玛瑙石的小罐儿。(第二十一回) 盘内六个细瓷茶盂。(第六十四回) 把那小道士们脸上烫了几个燎浆大泡。(第二十五回) 一口叮了一个大疙瘩。(第二十一回) 3.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例如: 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法。(第二十六回) 讨一个死活的实信。(第二十一回) (二)与指示代词组合构成指量短语,例如: 一时撞着这个机会。(第四十五回) 你这个儿子,忒没眼色。(第二十一回) 那个是孙行者。(第二十一回) 我把你这个害馋劳、偷嘴的秃贼! (第二十五回) 怎么又遇这个深黑松林。(第八十回) 那个猴子还是这等村俗。(第三十一回) (三)省掉数词直接和名词组合,例如: 却也好个去处。(第五十三回) 外面有个和尚。(第五十三回) 那马打个展身。(第一百回) 变个蜜蜂儿。(第五十五回) 骂了这半会,通没个招声。(第二十一回) 路上有个小雷音寺。(第六十六回)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量词“个”在《西游记》中已经泛化使用了,即便有的名词有专有量词对应,也同样可以和“个”搭配。 《西游记》中还有大量量词重叠使用的现象以及很多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量词,因篇幅关系,本文不再详细举例说明。 《西游记》成书是在明代后期,通过上文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量词的使用在这一时期已经是相当成熟了,虽然也保留了古汉语的用法,但就量词数量和大多数用法而言,已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了。因此,对近代汉语发展后期的语法现象作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了解这一阶段的的语法形式与之前的形式脱离了多少,对现代汉语的形式又体现了多少,这对于我们细致了解汉语语法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明)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