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必然带来新的传播方式,而新的传播方式则必然催生新的文学样式。 继传统文学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应运而生。而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以这一媒体为载体的文学被称为是“手机文学”,但是,尽管手机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网络媒体的延伸,但手机文学不能等同于网络文学。手机文学有着不同于网络媒体传播的新模式,这是一种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融为一体、兼具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优势又突破二者之局限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而这种传播新模式将在较大程度上实现文学的娱乐功能。 手机文学时代来临 2006年12月25日,第三届e拇指手机文学原创争霸赛在海南省海口市落下帷幕。而就在这项赛事举办的第一年中国手机文学史的标志性事件在广东发生:2004年的7月,广东文学院以正式名义宣布其签约的作家千夫长创作的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城外》诞生。《城外》这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每70字(含标点符号)为一篇,一共60篇4200字。随后被一家移动电信公司以18万元的价格买下其版权, 供有兴趣的人付费订阅。订阅者花3毛钱得到一条短信,每天2条,花30天读完。 多数研究者都同意,手机文学发端于手机短信。而手机短信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当追溯到日本。2000年春天,一个通过“援助交际”赚零用钱的少女阿雪的故事,通过手机在日本高中生之间广为流传,这就是首部手机小说《深爱》。结果,在短短的时间里,“购阅”这部短信小说的手机读者高达2000万人次。2003年1月,作者还自费出版《深爱》的印刷版,通过手机网上书店贩卖。据报道,目前日本有数万个手机网站在销售新鲜出炉的手机文学作品。为了应付市场需要,东京、大阪的移动通信公司求才若渴,雇佣了数以千计的各种文体的写手。 继日本之后,手机文学热潮又在我国台湾兴起,并迅速蔓延到了祖国大陆地区。 先是“榕树下”网站举行“首届中国手机故事大赛”,紧接着就是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联合海南省作协、天涯杂志社、海南在线天涯社区举办“首届全球能短信文学大赛”(后更名为“e拇指手机文学原创争霸赛”),这项连续举办了三届的赛事已经成为中国手机文学的权威活动,成为手机文学爱好者的年度盛事。据报载,第三届e拇指手机文学原创争霸赛共收到93436件合格参赛作品,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澳门及新加坡、新西兰的3万多名参赛选手和55个高校文学社团参与了角逐。《光明日报》的报道说,据中国移动通信e拇指文学项目负责人介绍,第三届大赛参赛作品的创作和阅读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式:原来纯粹的70字的短信方式已经风光不再,使用彩信和手机上网的方式进行创作或阅读的参与者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在大赛颁奖典礼现场,《故事会》、《小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人文期刊,天涯社区、榕树下、红袖添香等原创文学网站与e拇指签约,结成手机文学战略联盟,共同开发文学期刊的手机版,试水文学的手机传播市场。华谊兄弟影业公司也与中国移动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今后,e拇指平台的精品原创作品将会作为影视素材,由华谊兄弟公司制作成手机短剧,推向市场。双方的握手,预示着中国移动在手机平台的动作,还将向影视等其他艺术领域延伸。 第一届大赛进入复评的300余篇作品被配上著名作家、漫画家何立伟的漫画,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集结出版,名为《扛梯子的人》(取自浙江获奖缪立士的同名获奖诗)。 “手机文联”也随即宣布成立,由文联创办的专业网站:“e拇指:中国手机文学第一平台”也是门庭若市,“动大拇指,当大作家”成为对手机文学爱好者极具诱惑力的响亮口号。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认为,手机文学是适应时代的新文学样式,前景非常光明。 这一切都在宣示中国手机文学时代的来临。 当手机爱上文学 文学与媒体的关系从报纸诞生起便相当密切了,之后的广播、电视也成为文学存在的重要空间,网络文学曾经不被看好,但是今天谁也无法忽视网络文学的存在。然而与网络相比,手机具有更小的页面,每页只能承载70个字,这种阅读方式对文学、特别是小说这种相对来说字数较多的文体的确是有相当的挑战性。但手机作为一种其本身所具有的其他媒体所没有的特点,也使得手机成为文学传播的一个良好平台。《天涯》杂志主编认为,手机本身就是一个传播平台,文学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继网络文学之后,手机文学也正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品种。在有限的字数中容纳尽可能多的内涵,正是使手机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特点,它也是信息时代的特殊产物,就像古代的五言七律一样。① 那么,什么是手机文学?我们先从手机说起。 手机,一般指不固定在一处可以变化地点使用的电话。用手机进行通讯的通讯方式即为移动通讯。目前,中国移动通讯已经从当初的蜂窝移动电话模拟网的时代发展到如今先进的GSM数字移动通信网,而且移动通讯的功能也不仅仅是通话,已经发展出像短信、移动秘书、商业伴侣、彩信、彩铃、随E行等 丰富多彩、具有多功能的增值服务。 手机文学从短信、短信文学发展而来,但不完全是短信文学。所谓短信文学一般地说是指通过手机发送的以短信为内容,以手机无线通讯网络为载体,能够进行创作、下载、复制、收听、发送、浏览、阅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故事、谜语、哲理小段、祝福小句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而手机文学则范围更广些,包括有SMS(短信)、WAP(手机上网)、IVR(语音业务)等不同的版本。不过,现阶段我国的手机文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仍然处于短信文学的阶段。 短信小说《城外》的作者千夫长说:“当下必将形成一个手机小说创作和阅读的时代,手机小说是由先进的技术决定的文学,是人类整个信息时代的阅读新方式。”②“手机已经成了和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电子器官,这个器官每天在创作上述说我们内心的情愫,由于不是用语言直接对话,文字表达既可以说不可说的话,直抒胸臆,又含蓄优美”。③ 但是,有评论者不无疑虑地谈到,手机文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它重新建构了一种文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文学读者而言,消费与审美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这样一来,文学的边界扩展了,但文学的精神也可能变异了,这究竟是文学的幸还是不幸?”④(2005年2月6日)更有人认为,“所谓手机小说是电信运营商的一种新的推广模式和赢利模式,和文学没有关系,它不能产生新的文学价值,只能产生消费价值”。⑤ 也有研究者认为,手机文学从本质上属于网络文学,“一方面要反对将手机文学和网络文学分开乃至对立,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和提倡手机文学是网络文学的一部分,隶属于网络文学,以统一思想,达成一致,形成共识,集中精力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学”。⑥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属性,属于什么不属于什么不是我们提倡与否就能决定的,手机文学也不例外。我们认为,手机文学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将它与传统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区别开来。 首先,段子化的凝练表达是手机文学在表现形式方面的主要特点。手机文学以短信为基本结构单位,70字每条的局限迫使人们用尽可能少的笔墨把尽可能多的情景充分展现出来,因而段子化的凝练表达就成了手机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这种段子化格式追求精练、精练、再精练,语言不仅更具节奏感和凝练性,修辞也更为巧妙,整个文本往往于浓缩中充分展现其内在的弹性与张力。 其次,无障碍的生产和传播是手机文学在传播方式上的主要特点。凭借先进技术,手机以小小躯体覆盖了整个互联网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优势,它轻巧多姿而又无所不能,因此短信文学的生产和传播具有最大的可能性。短信条款发送的方式除了让人能随时随地的即兴创作,还能让人随时随地的接收。总之,某种程度上短信使文学变成了无障碍的生产和传播,只要一机在手,文学活动就能顺利实现,无论是在排队等车还是在漫长的旅途当中。 当作为大众通讯工具的手机爱上文学,文学就注定要衍生出其更具特色的传播方式。 新的传播模式成就手机文学 手机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是注入文学领域的新要素,并使当代文学更加多姿多彩。那么,我们对文学的认识把握就需要有新的视角、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与之相适应。 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会使文学发展的环境、平台和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也必然会催生出新的文学样式,手机文学就是手机媒体催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 传播是“人类关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且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⑦文学不仅不可能置身于传播环境之外,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存规定性还促使其积极参与其中,文学要满足社会对它的需要首先得表明自己的存在,需要有媒介来负载它们,使其能往来穿梭于社会大众之间。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下,文学与大众传播媒介之间有着精神文化和物质利益的双重密切联系。 从传统文学到当代的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其传播模式也随着经济、技术因素的导入而发生着深刻的嬗变。 在传统文学时代,受众(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中,并不是很重要的环节,通常被人们所忽视。这时候,文学的传播模式是单向的、线性的,直接从作家(文本)到读者,而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作家和文本,读者在传播模式中成为最没份量的因素。而当传播媒介置身于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时,文学的商品性开始凸显,传播媒介在文学传播中起着很积极的作用,同时,传播媒介为了生存,就不得不考虑读者(受众)的利益,这样,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出现了,即“作家-传播者-受众”,以及与之对应的“文本生产-媒介传播-文本消费”这样一种文学商品生产链。在这一链条中,受众(消费者)尽管与传播者及文本生产者之间可能产生某种互动,但其相对被动的地位也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直到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出现以后。在此,我们着重讨论手机文学。 被称为“第五媒体”、“影子媒体”的手机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高度的便携性。手机受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移动性与参与度,并因此成为媒体的一部分。在手机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既可以是电信运营商,也可以是提供手机文学阅读、下载服务的网站,更可以是普通的手机用户,而受众则是千百万的手机用户和网络使用者。在手机文学的传播过程中,知识垄断被制止,信息的不再完全来源于少数的精英主宰者,而是可以来源于一般的大众,知识鸿沟大大缩小甚至几乎被填平。信息消费者也可以是信息生产者,受众由传统文学时代的被动地位转身积极的地位,手机使文学的传播在形式上回归到口头文学时代的人际传播,同时,又使信息的传播方向呈现多极的、立体的格局。 综上所述,手机文学传播乃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融为一体,兼具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优势又突破二者之局限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 这种新的传播模式可以用下面这个图表来进行大概的表达: 从上面这个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全新的传播模式中,手机文学的受众身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果其接收文学信息,则属于受众;但如果其还对接收到的文学信息进行转发,则是通过手机媒体完成了传播行为;如果手机用户还有文学创作的爱好,将其所创作的手机文学上传至电信运营商或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平台,那么,这一手机用户不仅完成了传播行为,其身份则属于手机文学的作者。 在所谓“手机文联,中国手机文学第一平台”就聚集了一大批这样的手机用户,他们既是受众,也是作者。 这种集受众、作者、传播者为一身的手机用户是手机文学庞大的群众基础,据了解,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近4亿,全球手机用户已经达到20亿。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文学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这么庞大的写作群体。他们对于文学的娱乐化、大众化功能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手机文学:一场新科技与商业利益的狂欢 手机原本就是一种单纯的通话工具,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移动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的推波助澜之下,手机渐渐发展成一种新媒介。通过这一新媒介,手机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增值服务,其中就包括手机短信,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手机小说、手机散文、手机戏剧等文学样式。 手机文学传播的新模式,是一种电信运营商在利益驱动下的大力推广与受众热情参与这两股力量交织、汇合而产生的全新的文学消费链条。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 文本生产←→媒介传播←→文本消费 在这一链条中,媒介传播主要是指电信运营商以及其他SP对手机文学的大力助推,他们就像足球场上的中场发动机一样,策动着一波又一波手机文学传播的“攻势”。以18万元人民币购得千夫长手机小说《城外》版权的,就是一家电信运营公司。国内著名的SP掌上灵通还专门推出手机文学频道“梦幻书城”,面向14-15岁手机用户,提供包括名家、罗曼史、偶像剧、情歌、经典等不同系列的手机文学作品,同时支持自由创作。文本生产已经不再重要,而这也恰好与手机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相契合。SP们更关注的是文本消费,而文本消费者也因手机文学取得了空前的话语权(在传统文学时代,读者在传播链条中没有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不仅表现在他们对文本的选择上,也表现在他们能参与到文本的生产当中来,父辈甚至祖辈的“文学梦”在他们身上很容易就得以圆满。 继网络文学对意识形态官僚、大作家、经典作品等进行肆意的颠覆以后,手机文学以其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将又一次突破传统文学的秩序与结构。 手机文学与其说是一个在新科技推动下的文学浪潮,倒不如说是一场文学商品化、大众化、娱乐化的狂欢。正如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谓的民间狂欢仪式,巴赫金指出:“狂欢化一直帮助人们摧毁不同的体裁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狂欢化消除了任何的封闭性,消除了相互间的轻蔑,把遥远的东西拉近,使分离的东西聚合,这就是狂欢在文学史上巨大功用所在”。⑧ 手机文学的这种狂欢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使得文学真正地走出精神贵族的象牙塔,来到人民大众当中,在供人们娱乐消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为人民”的功能。 ①《网络文学之后短信文学时代来临?》舒晋瑜,《江南时报》 2004年11月28日,第八版。 ②③《短信小说再成热点》,《南方都市报》2005年1月17日。 ④⑤《短信小说<城外>“一鱼八吃”》,《中国青年报》记者桂杰。 ⑥《关于手机文学的未来发展态势》。 ⑦《传播学概论》 [美]威尔伯·施拉姆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 ⑧《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著,王春元、钱中文主编,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原载:《文艺评论》 2007年第3期 原载:《文艺评论》 200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