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和谐文化是多种文化的协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二人转演员小沈阳因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一炮走红。一时间,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是小沈阳;互发的短信中,高频出现的是小沈阳标志性的语言后辍“哈”,等等。“小沈阳现象”成了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这一文化现象也引发了学者们对“俗”文化的再度关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关玲为本报撰写文章,对“俗”文化以及媒体如何担当起引领责任,做了深入思考。
     ——编 者  
    在分析“小沈阳现象”时,首先应该看到中国媒体的特殊性。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电视媒体一方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代表官方的意志,有着官方文化的话语方式。另一方面,精英文化希望电视节目少些媚俗,多些审美。但电视本身是大众传播媒体,是大众文化传播的场所,观众希望在此看到自己喜爱的、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节目。我们的媒体应该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是精英的还是大众的,是代表官方文化、精英文化,还是代表大众文化,一直是非常矛盾的。这个矛盾在中国电视诞生初期就有所表现。1962年国庆前夕播出的、以相声为主,采用话剧片段、独角戏等其它艺术形式来弥补相声视觉形象弱点的《笑的晚会》,第一次引发了中国电视节目高雅与通俗的争论。改革开放后,在文化繁荣的前提下,雅俗之争这个问题又提到议事日程上。 孤立地看,“小沈阳现象”是今年的前沿话题,但实际上雅俗的问题一直是电视艺术发展的困惑。雅俗这个矛盾总是解决不了,是因为它是中国媒体的特殊性质带来的,是一个解决不了的矛盾。
    改革开放之后,电视从单一的官方文化,逐渐向大众文化倾斜,从传播学上经历了一个角色转化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春节联欢晚会做了非常伟大的事情。除了每年推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外,26年来它反映和表现了很多文化思潮,承载了很多文化命题。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郎昆在全国春节文艺晚会评优会上有句话,我特别赞同。他说:“作为国家级的春晚导演,我们对整个文化现象,首先应该是先知先觉的。不能先知先觉,也应该后知后觉地跟随,但不能做不知不觉的麻木者。”春节联欢晚会在表现文化思潮、引领文化潮流上一直有所作为。正因为这样,才会创造了春晚文化,并引发每年的文化热点话题。如果我们对中国电视媒体的特殊性有所了解,对春节联欢晚会的宗旨和历史有所了解,对“小沈阳现象”就不会感到奇怪。小沈阳只是引发了2009年的又一次关于电视雅俗的讨论。过去有雅俗之争,今后还会有,这是中国媒体特殊的属性带来的必然。
    其次,小沈阳现象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如果媒体做了很多的事情,没有任何文化方面的影响力,那是很悲哀的!我们唱歌跳舞费了很大劲,大家看完就过去了,没有引起观众在艺术上、思想上、文化上的共鸣,哪怕是争议,节目就没有价值。不管是负面还是正面的,我们对“小沈阳现象”进行深入讨论的过程,就是文化思考的过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很多模糊的、界线不清的思想才能清晰起来,才能知道什么对什么错。一个电视节目,包括春晚在内的文艺节目能够掀起文化热潮,是很了不起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否则,上亿资金制作的很多电视文艺晚会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全国人民看完了,没有人再想得起来,没有人议论,我们的影响力何在?春晚是我们国家最具代表性原创的电视节目模式,如果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社会话题和文化话题,真的很悲哀。
    第三,当文化多元之后,社会和文化就会呼唤包容。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多角度多侧面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上的,各种关系、各种文化思潮全面协调的结果才叫和谐。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种社会现象,只有一种文化现象,没什么可协调的,就不叫和谐。社会必须是多声部的,文化必须是多元的,在合唱的概念下才会有和谐这个词的出现。文化多元下,不同文化阶层、不同文化含义在争论中包容理解,相互渗透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和谐的文化自然会在交融磨合中产生大家认同的主旋律。
    第四,“低俗”这个词需要界定。过去我们说低俗是低级趣味,什么是低级趣味呢?市民趣味?草根趣味?没法衡量。精英文化无法接受的不能说就是低级趣味。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做了一个界定:淫秽、色情、恐怖、暴力的叫低俗。按照这个界定,央视春晚中的小沈阳绝对不低俗。当然,在全世界范围内,电视媒体的播出限制要比其它媒体严格得多。在电视上讲鬼故事、说“臭不要脸”,肯定会让人担忧,各地方电视台中的小沈阳确有低俗之嫌,至少是不先进、不文明的。在柳署长界定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对电视的低俗界限进行再界定。没有细化的低俗界定,认识永远是主观的、有差异的,争论也就无法避免。
    第五,春晚有一个自身的特性,就是它的时尚性,它要反映一时的社会风尚。如果导演具有很高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判别力,他会知道什么样的风尚是代表未来、引导未来的。由每年最具代表性的风尚组合起来,就可以在一段时期内演化成为时代性。时代性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的,需要导演用文化视点和文化辨别力来挖掘。小沈阳在今年央视春晚上的表演,经过了导演的改造,把有可能被认定是低级趣味的东西用角色化的方式及其它技巧化解了。如小沈阳男扮女装的服装,用在餐厅服务员身上,尽管还有些夸张,却有了身份依据。在节目编排上,央视对小沈阳的表演做了戏剧化和艺术化处理。如果我们的导演失去了文化辨别力,没有文化自觉意识,没有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表演进行整合的能力,那就遭殃了,他会把一些我们认为不是先进文化的,不代表未来文化主流的,不会形成时代性的内容放在节目中,使得我们的电视节目呈现出不应该有的现象。就像现在很多省、市电视台出现的问题那样。
    小沈阳本身不重要,“小沈阳现象”也并不可怕。今年是小沈阳,明年可能是别的。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国家媒体上,在代表国家的话语场所更好地“三贴近”。春晚,乃至其它电视节目,不反映老百姓的文化趣味显然很不明智,如何很好地反映呢?更大的难题是,在春晚及电视节目中,如何同时反映大众的、民间的、草根的文化?如何同时反映传统的、流行的、民族的、外来的文化?各种文化如何协调?今年的央视春晚用了“文化混搭”的新手法,英伦组合就是例子。虽然节目还很幼稚,但它在一个节目中把不同文化的作品融通融解了,演示了文化的综合性。
    用通俗的方法表达更高的理念,用通俗的方法表达深刻的思想,这是文化命题,也是文化责任。相信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现象出现。
    原载:《文艺报》2009-03-26
    
    原载:《文艺报》2009-03-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