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媒体文学的新意之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廖红球 参加讨论

    新媒体文学创作的兴起是新世纪中国文学形态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借助科技的进步,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文学与新媒体的结合不仅突破了传统载体的界限和局限,还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学现象甚至经济现象。新媒体文学在市场上掀起的潮流,在读者中引起的追捧,在作家中形成的冲击,都显得那么来势迅猛,不容忽视它存在的空间、意义和影响。谢望新敏锐地把握住大众阅读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轨迹,心与时进,笔随心动,推出日记体手机短信长篇爱情小说《中国式燃烧》,以“短、平、快”的文字叙事手段,达到了奇妙的艺术传播效果。在2009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这部作品成为全场亮点之一。2009年1月,该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推出后,新浪网读书频道等各大网站也予以关注与介绍,广州《信息时报》历时两个月连载,《中华文学选刊》摘要选载。以如此快速度、新手法扩大作品的覆盖面和受众群,无疑在谢望新的文学生涯中具有传奇性的色彩。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手艺,它是艺术家体验到的感情的传递。”对于谢望新而言,以手机短信作为创作形式,自然不是出于追赶时髦哗众取宠的目的,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形式是内容的必然选择,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故事时间跨度509天,相遇相聚虽然短暂却记忆绵长,五千多条短信,几番番倾诉倾听却仍道不尽衷肠,生命与生活,世俗与世相,心灵与心态,感情与感性,凡此种种,以袒露的告白拷问灵魂的真纯,读来令人有所思有所得。《中国式燃烧》达到了广东文学在新媒体文学创作上的新高度。我赞赏这种以手机短信充当文学载体的突破性勇气和创造性贡献,并支持以此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的文学载体、文学文本和文学样式的革命,因为这实在是一部新意之作,不仅具有创新之功,也有心意之诚。
    谢望新的创新代表着不断地自我超越,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典范和借鉴的意义。手机短信与长篇小说,文学评论家与小说处女作,这种奇妙的结合使《中国式燃烧》的创作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某种行为艺术的独特之美。创新不是简单的追新逐异,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汲取。“创新”是谢望新文艺创作的重要关键词,他善于继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并以开阔的视野放眼世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寻找创意的突破口。回顾谢望新的创作历程,每次创作上的变轨、转轨于他也许是寻常之事,对身边的同行来说却显得出人意料,然而又分明出手不凡。在推出这部长篇小说之前,以评论享誉省内外文学界的他获得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得奖作品是散文集《珍藏起一个名字:母亲》。更早之前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他还从文学评论家变身为电视人,策划推出一系列电视连续剧《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迎来了“广派”电视剧的成功与辉煌。众所周知,长期以来谢望新在文学评论上更是建树颇丰。初期,他与他的合作者基本完成了对当时比较活跃的广东本土作家的创作评述,此后,他迅速将评论视野扩展到全国,密切关注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其动向,连续出版了三部文学评论著作。1983年他提出“走出五岭山脉”的文学口号(即广东文学创作必须要放在中国文学的视野里观察,广东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应该有更多能进入全国优秀的行列,以体现其经典性),1989年又提出建立“广派文学批评”的理论口号,并以自身的文学实践证明广派文学批评的建构实力和实现的可能性,彰显了广东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在性。在文学评论领域,他的文学姿态并不高高在上,却以巧妙分析、精心研究以及带有理想主义的批评激情,展现出个人独具的文学才情与气度。
    如果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引发的民间写作热情,以平民化书写方式实现认知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代表了“亚文化”向“精英文化”的冲击那么,谢望新作为一个取得不少文学成就的作家,主动运用新科技手段拓展文学新载体,运用新的创作手法、新的语言风格、新的叙事手段,积极探索提升艺术表现力感染力的新途径,通过《中国式燃烧》的成功尝试,则有力地证明了传统作家参与新媒体创作的积极意义。独树一帜的艺术品格孕育于形式、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体裁、题材、主题的极大丰富,我相信,文学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意味着文学传播理念的更新,也蕴藏着推陈出新的契机。谢望新凭借自身丰厚的文学底蕴,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重现现代科技在文学领域的运用,体现出的是一种开放、兼容、豁达、自信,同时也收获了解放思想、创新追求的新成果。
    这部作品洋溢着深情厚意、真情实意,某种程度上可说是谢望新艺术个性的集大成之作。法国作家司汤达说:“一部小说犹如一面在大街上走的镜子。”《中国式燃烧》作为一部小说,它带着一面镜子不只是观照物质生活的百态,更注重还原精神世界的面貌,作品在叙述方式上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由头至尾都以两个人的短信形成,一方面加深了私人空间的隐秘意味,另一方面也使情感的展示更加直接、真实。字里行间的真情对话,多处展示出犹如柳永词的婉约气息,两个人的短信叙事看似局促受限,却还是能够从中探究到物质社会的复杂性,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因为作家的深厚造诣,小说的营构中有着散文的含蓄之美和话剧影视剧的语言魅力。这部以短信为基础的小说,其文学价值堪与当年张辛欣、桑晔的口述实录文学《北京人》相媲美。
    目前,就内容而言,一些新媒体文学作品还存在脱离生活、粗制滥造的问题,形式的新颖只是带来视觉的刺激,快速的阅读只是带来娱乐的快感,缺乏思考的沉淀。其实,轻松并不意味着轻浮,厚重也并不在于篇幅长短。对于今天的传统文学创作而言,进一步树立传播就是效益的理念,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一种头脑风暴。而对新媒体文学创作而言,如何使传播和质量之间画上等号,这也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中国式燃烧》实现文学和新媒体的互动,也取得了形式与艺术的双赢,为广东文学与产业链的对接进行了有启发意义的探路。“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清·赵翼《论诗》)。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创新进取不仅体现在“望新”这个名字上,还渗透在其血液和行动中,据我所知,谢望新在完成这部长篇小说后,又将目标转向了另一个他未曾涉猎的文学领域。由于《中国式燃烧》有创意、有声势、有深度,我期待着谢望新不久再带来新的惊喜之作。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9年09月10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9年09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