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拒绝平庸:诗歌小众时代的精神对话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十年前,我曾用三个词描述《扬子江》的追求:多元,实力,气质。时隔五年再主持《扬子江》,我愿意用这三个词来描述它:去蔽,多元,气质。”近日,诗歌杂志《扬子江诗刊》新上任的执行主编子川邀请评论家张清华、诗人李少君、诗歌民刊《诗歌与人》主编黄礼孩等,就诗歌与时代、诗歌刊物的性格、官刊与民刊等话题进行笔谈。
    如何定义一本好的诗歌刊物?如今的诗歌已不可能重现当年一呼百应的盛况。如何看待诗歌刊物和时代的关系?
    马铃薯兄弟:社会文化消费的人群已经形成有序分流,现代诗歌自然是属于小众文化。小众文化的自我意识很重要,如果我们硬要与时代相拗,去追求某种一呼百应、人人诵读的诗歌,要么是一种乌托邦,要么就是犯迷糊。诗歌和时代的关系不必强调,关键是“时代”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姿态进入你的写作。
    李少君: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刊物的定位问题。办一份诗歌刊物就如同坚持一种理想,办刊者需要考虑清楚,这份刊物的“理想”是什么,然后再围绕这个理想进行具体的实践。
    汪政:好的诗歌刊物永远是一种理想。它应该保持足够的敏锐,体察到当下诗歌最细微的变化,并且及时地使之得到反映;它应该走在诗歌美学的前沿,它不是旗帜,但可以是风向标;它应该是包容的,虽然它有主导性的风格与立场,但总是诚心待客,让天下诗人宾至如归。
    黄礼孩:一本好的刊物需要有自己的主张和立场。一本刊物的走向、气息是跟主编的思想、审美、意识和能力有关。当下不可能再出现八十年代文学刊物大繁荣的景象,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刊物自身的命运也是千差万别的。现在,再厉害的人也难改变诗刊被边缘化的倾向,因为这是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而不是精英文化的年代。
    诗刊发行的下滑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果你不喜欢这个时代,也可以让自己刊物的精神状态回到前世,也可以飞往来世。我知道,我们都逃脱不了这个时代,但我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做合乎心灵的选择。
    子川:诗歌刊物是关乎诗歌生态的介质之一。好的诗歌刊物应当是有利于良好诗歌生态环境的净化了的介质。诗歌的被边缘化,对诗歌文体写作而言并非坏事,而当年的诗歌刊物一呼百应的盛况倒是值得警惕的现象,好在这一现象如今已是远去的帆影。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失去个性,千刊一面。如此情况下,一个杂志彰显的独特风格,就尤为重要。您希望《扬子江诗刊》能体现怎样的个性?
    张清华:之所以“面目模糊”了,是因为网络新媒介对于诗歌资源的覆盖,诗歌原本是“少数人”的事业,且有着“精神的波西米亚性质”,是异类、“密谋”(本雅明的说法)、炼金术士的创造,但如今这些主体几乎统统不存在了,诗歌也就成为了“大众手艺活”,只要在语言和文学素养上有点积累,很快就能成为一个有“点击率”和“粉丝”的写作者。基于此,我希望改版后的《扬子江诗刊》以追求“陌生化”为己任,让自己在众多近似的面孔中得以区别开来。
    李少君:一份优秀的刊物应该可以引领潮流,而不是被潮流所引导。越纯粹的事物越有生命力。对一份诗歌杂志而言,做纯粹,持之以恒,就可以吸引足够多的追随者,就可以引导潮流。
    马铃薯兄弟:先锋性+人间气息。刊物,具体说是刊物的主导倾向、主导作品,应该贴近当下人们内心发生的变化,疼痛,孤独,人道渴求。应该是将生活导向美,完善,丰富,合理,人性健全。但先锋性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先锋性,就缺少了生机。
    汪政:希望《扬子江》像河流一样既有历史感,又有未来感。她应该是南方的。南方是一种美学指代,新鲜、活泼、唯美、生态、郁郁葱葱。
    子川:“面目模糊”是一种近距离的角度。唐朝多少写诗的人,最后留下的是多少万分之一呢?用时间最终测量,无限多的“一”仍是一。意识到这一点,对写诗、编诗、论诗都有意义。十年前,我曾用三个词描述《扬子江》当时的追求:多元,实力,气质。时隔五年,当我再来主持《扬子江》,我愿意用这样三个词来描述它:去蔽,多元,气质。
    《扬子江诗刊》在改版后推出了“深水区”栏目,要做一项诗歌的“去蔽”工作,打捞那些被遮蔽被忽视被遗忘的优秀文本。您认为这样的考虑与努力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汪政:这个栏目非常好。经典既相对稳定又永远在变化,不断地发现又不断地淘汰。一本文学刊物应责无旁贷、积极地参与到经典化的建设中去。只不过一本创作刊物的经典化工作应该有自己的方式,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有现场感的,具有互动性的,应该将批评家、诗人、读者组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与文学史的同一性质的工作区别开来。
    黄礼孩:我认为这个栏目很有吸引力。遮蔽是任何时代都有的,发现、挖掘、呈现是一个刊物的一个追求方向。
    李少君:从《扬子江诗刊》改版可以看出它所坚持的“理想”的大致方向。它关注实力派诗人,关注被遮蔽的优秀作品,而不是关注一些浮华的表面现象,它在承担一个诗歌刊物的公共责任和社会责任。
    何言宏:我以为“去蔽”应该有标准,哪怕是个比较宽泛的标准。希望这项工作能够有诗歌史重写的考虑与关怀。
    马铃薯兄弟:让被遮蔽的彰显。除了从文学史中扒罗,还可以从众多的自印刊物、诗歌网站、博客上搜寻。使刊物成为经典作品的集中地、命名地。
    子川:以“去蔽”为主旨,推介成名诗人处于遮蔽状态的重要作品、力推沉潜安静写作的诗人及其优秀诗歌文本,以及未成名诗人有分量却没得到应有关注的新锐之作。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关注沉潜安静写作,在一个浮泛喧哗的时代,众人都被“抢眼球”(主动与被劫)折腾得不知所以、不知所云,而文学与诗歌应当走出这个怪圈!对编辑者而言,这也是一件极其艰巨的工作,这意味着必须透过浮泛的喧哗,绕过击打水花的鱼群,潜入深水,去搜寻、打捞我们的目标。
    办好一本杂志,除了内在的调整,是否还需要借助其他的方式,从外部扩大平台、打造品牌?
    马铃薯兄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做好一刊的同时,做好一节,一奖。可以和华文圈及非华文圈的诗歌媒体与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在组稿、发行上,可以在海内外设立一些分支机构。
    汪政:理论行为是提高刊物影响力、参与当代诗歌进程的重要途径。对创作刊物来说,大都存在重创作轻理论的现象。好的刊物不仅要在创作上不断推出面向未来的成长性的作品,还应该以自己理论的前瞻性成为业界的风向标。
    张清华:对每个栏目,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深编辑或评论家对该栏目的作品进行综合评点,在栏目最后写出感想和理由,这样可以使刊物产生互动感,以吸引读者。而且不一味说好话,客观地发表意见。另外,建议设置一个“实验”栏目,专门发表比较另类和有陌生感的作品,以推动诗歌的创新。至于诗歌活动,也是重要的,但我认为主要应该是思想性和务虚性的,推动思想资源的扩展,而不是其它赶热闹的活动。
    在新诗发展历程中,诗歌民刊的存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与之进行更好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黄礼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审察标准,把一些不同的声音排除出去,为了让这个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民间诗人通过民刊去竭力呐喊。民刊办得跟主流诗刊一样就没意思了,我还是觉得有差异性才有多元性。
    张清华:民刊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随着最近十年来网络新媒介的兴起,“民刊”特有的民间性、实验性、叛逆性和陌生性的魅力已经逐渐耗尽。眼下我以为民刊的意义就在于坚持,而“同仁性”是第一位的。
    汪政:不要以官民划线。在这上面要奉行好作品主义,要以平等的态度与民刊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借助民刊的力量观察复杂的诗歌生态,了解诗人的状态,发现处在边缘与萌芽状态的原生态的诗歌创作。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未来的诗歌格局、刊物格局、诗歌传播格局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推动。与民刊的联系应该是经常性的,如果大家愿意,可以将交流栏目化,还可以联办活动。
    近年来批评界对诗歌的关注越来越多,甚至有评论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所取得的整体成就要高于小说。对此您怎么看?诗歌刊物中,诗人与评论家应该如何进行对话与互动?
    子川:拿诗歌与小说相校,不是合乎逻辑的话题,彼此也不是恰当的比照坐标。文学的真正比照坐标应当是时间,浮在未来洋面的岛屿,只能是一些活着的文本。因此,写好、评好、编选好诗文本,才是诗歌写作者和诗歌工作者最该做的事。诗人与诗评家的对话与互动,也主要体现在诗歌文体写作的范畴。具体到一本诗歌刊物,它可以有跨文体的关注甚至跨文体写作的尝试,却不必也无法去进行跨文体的比较与评价。
    张清华:简单地比较诗歌和小说之间“究竟谁成绩更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两者担负的职责是有区别的。评论家必须是诗歌的内行,他与诗人之间是对话的关系。评论家有一个素质是必须的:他既能够针对个别的文本,同时又有一个大致的“全局”或“整体性想象”,否则批评的有效性是无法建立的。
    汪政:自新诗运动以来,许多困扰人们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现实的诗歌状况又是战国纷争,有追求的刊物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应该胸怀天下,应该意识到自己对新诗建设的责任,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应该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开展理论活动,针对当下诗歌的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
    何言宏:诗歌刊物应该成为公共空间与平台,批评家积极参与,自由表达。
    原载:《文学报》2011年07月21日
    
    原载:《文学报》2011年07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