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万事万物皆为必然性所驱使 ——评贾兴安的长篇小说《欲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程精棉 参加讨论

    我怀着迫切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贾兴安先生的长篇小说《欲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版)。掩卷沉思,脑海中浮现出“万事万物皆为必然性所驱使”这句话。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卢尤西普斯说的这句话今天仍然具有普遍性。这里所说的必然性的东西,也就是个体自我难以扭转的趋势。凡具有必然性的东西都在人的内部。人用以抵御痛苦的力在人身内部,人用以吸引欢乐的力也在其自身内部。当然人的一生往往是要忍受许多痛苦才能获得暂时的欢乐;而反之,有些暂时的欢乐可能会酿成终生的痛苦,甚至引起生命的萎顿和停止。《欲草》这部作品通过生动质朴的语言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在令人信服的情节发展变化中揭示了万事万物皆为必然性所驱使的哲理。
    《欲草》描写了冀南平原上黄塔村中医世家岳老先生一家的遭遇变故。岳老先生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名声显赫,恩德广布。妻子病逝,留有两个儿子大草和二草,都懂医道,为人治病,一家过着村人羡慕的富足和美的生活。自从大草娶了相貌出众、善良多情的贫家姑娘麦娥为妻,这个家庭便开始遭受不幸。这种不幸皆出于情欲之火的燃烧。欲望之火像野草一样疯长,不同的人物都经过欲火的炙烤走向自己必然的旧宿。作品以麦娥为中心,描写了和她有关系的四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大草、二草、孬四和秋萍。大草用理念不断控制欲望,通过超自我的道德观念用自我战胜本我,得到了精神世界的升华;二草在欲望的膨胀中走向精神世界的崩溃;孬四和秋萍由于毫无理念的控制结果被别人处死,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欲望驱使下最终走向必然的结局。
    岳家大少爷大草本来也会行医,但由于他的救命恩人突然死亡而大病一场,失去了对医术的所有记忆,甚至连字也不认识了。又加上他老实憨厚、相貌丑陋,木讷呆板、少言寡语,因此才娶了穷家的闺女麦娥。要不是大草得病,麦娥的父亲也不会主动去给岳家说自己的女儿,因为碍于家庭的贫富地位的悬殊。这桩婚姻就在客观事物的变化中必然地合情合理地产生了。麦娥手脚勤快,聪明伶俐,婚后自然看不上笨拙的大草,而大草自然特别喜爱麦娥。当他欲火中烧时一看麦娥不高兴,就压抑了本我的欲望和冲动,调动自我意识系统的功能,用理智和审慎的态度排除本我的激情,处处关心麦娥,时时迁就麦娥,因此在麦娥良心发现后才回忆起大草待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悔恨得无地自容。他转移了自己的被压抑的情感去关心已故恩人的孤儿寡母。他对苦难的母女给予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怀照顾,以至于使弟弟二草疑心他与寡妇偷情。实际上利用佛洛依德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是大草内心深处自我对本我冲动的控制与调整,来消散他本该消耗在麦娥身上的爱恋情结。试想,如果他婚后如鱼得水,恩爱甜蜜就不会这样周到地去照顾别人。这里固然不排除他心地善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品德,但起最主要作用的原因还是潜意识。受潜意识的支配,他顶住二草的拳打脚踢和村人的冷嘲热讽一次又一次去寡妇家奔波。这是大草第一次自我理智对本我冲动的战胜,使他在感情上得到了补充,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这种言行最终得到了回报。寡妇的女儿小菊由于自幼丧失父亲而得到了大草的爱怜,因此她把恋父情绪转移到了大草身上,不嫌丑陋笨拙,不嫌他年岁偏大,一头扑进大草怀中,找到了她感情的寄托。作品虽然没有交待小菊是怎么生存的,但在那黑暗的民国年间,一个没有文化的乡村女子独身在外漂流,使人不免产生她似风尘女子的感觉。否则,在穷人难以生存的社会她何以有那么多大洋钱转交给大草呢?可以想象她为生活所迫落入风尘,那自然见识过各种男人而她却始终怀念着大草。作品着墨不多的这神来之笔,增强了大草道德感化的力量。大草第二次实现自我对本我的控制是在得知麦娥和二草私奔出来成为夫妻的时候。作品中这样写道:“天哪!大草在心里叫苦连天,眼前一片漆黑,他瘫倒在了地上。所有的不幸,所有的苦难,所有的灾祸,一齐朝大草脑海里涌来,他的心万分凄楚,一股股怒火从心灵深入升腾起来,一盆盆凉水又从天灵盖倾泻而下,他的体内,交织着愤怒与艾怨,失落与自卑,凌辱与悔恨,懊丧与不甘”。这一段话把大草极度痛苦和万般复杂的情绪表现得入木三分。他想到自己的媳妇跟着自己的弟弟跑了怎能不愤怒,怎能不感到受凌辱,怎能不失落和懊丧!但又想到自己得不到麦娥的爱又怎能不自卑呢?转念一想又觉得不该娶这样的媳妇而悔恨,最终是面对他们的乱伦而不甘心。这时一场大火已经把岳家烧成灰烬,岳家老先生已经被烧死,大草已经被烧得毁掉面容,坏了嗓子,使得他站在麦娥的身边竟不能相认。值得庆幸的是大火烧开了大草的记忆障碍,使他恢复了病前的医术。他遵照父亲的遗嘱吃尽千辛万苦去找失踪的麦娥和前去找麦娥也杳无音信的二草,没想到他们竟是有预谋的私奔。这时如果照本我的冲动行事,可能就要发生意外,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但是大草又一次控制了自己,他想到他的儿子金草,这是他的亲骨血,他想到了既然麦娥已经成了二草的妻子,自己就不能再要她。于是隐姓埋名救了麦娥和儿子,把他们送到了二草家,以救命恩人的身份在二草家当佣人,忍气吞声地生活,为的是能够经常见到老婆儿子。大草硬是挺着面对老婆儿子不能相认的痛苦,又一次从秋萍手中救出麦娥,终于征服了麦娥的心,使麦娥真正爱上了他。但他拒绝了男人与女人的身体愉悦,而把真心真意的关怀与疼爱留给永远,从而达到了超自我的道德境界,成为有胆识、深谋远虑、看似丑陋木讷,其实灵透精明的人。
    岳家二少爷二草开始是理性的,后来情欲的烈火烧毁了理智的防线,进而向邪恶一方蔓延。他尽管早就在心里爱上了麦娥,但囿于道德的约束,他不能对不起哥哥。于是故意在大草和麦娥成婚后摆出一副冷酷的面孔尽最大努力疏远她,压抑着自己的情欲。客观上,事物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变化,潜移默化地在向必然性发展。由于麦娥不爱大草,大草便经常往寡妇家去,被二草误解认为他和寡妇偷情。这时他可怜麦娥,替麦娥抱屈,解除了思想防线,加上麦娥对他大胆的爱恋,像干草遇到火星,情欲之火熊熊燃烧起来。二人处于狂热的纵欲状态中。二草再也不能用自我意识去限制本我的欲望,不能根据现实的伦理道德原则,调节非理性的冲动与外部世界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反而采取逃避矛盾的方式,二人预谋私奔出逃,这就更加深了本我盲目性。因为这次的本我的越轨,使他在非理性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并且人性的弱点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首先是占有欲。他对于麦娥,不但要占有她的身体,而且要占领她的头脑。看到麦娥对化名丘山的大草有特殊的好感并给以生活的关心时,他醋意大发,大打出手;然后是嫉妒心。当他觉察到丘山远非等闲之辈的乡野俗人时,他本能地意识到了对自己地位和名声的威胁,先是无情地从家中赶走丘山,又用火烧了他的茅草庵子,最后还想出卖大草让县衙抓走。他对大草的种种绝情行为,使他生命中的本我、自我和超自我三者发生尖锐冲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当他确认丘山就是大哥大草时,这种怨恨情结突然变成了兄弟间的冲突,必然出现精神分裂,导致精神失常和人格异常。他变得谁都不认,见人就说“哥,我是狗。”见什么屎粪都吃。大草出于无奈,只好把他锁在屋里过囚徒似的生活。这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典型例证。
    作品中的孬四是个土匪,完全是非理性的化身。没有文化、没有教养、任凭本我肆意泛滥奔突。他爱麦娥,不管对方情愿与否,就非要把她弄到手,根本就不考虑别的因素。他把麦娥爹给他说的一句气话“除非你扛来一麻袋银子就把麦娥嫁给你”信以为真,不顾死活去抢劫,终于弄来一麻袋银子可麦娥却出嫁了,于是就到岳家去抢,抢不来就放火烧光岳家,他的行为完全受欲火支配,最终自取灭亡。这是一个完全丧失自我的形象,他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意义。农村一些胆大妄为的青年不甘心过安分守己的清贫生活,往往铤而走险去当土匪。他们的心地并不是有多坏,但他们往往缺乏头脑,干些蠢事。
    作品中的秋萍和孬四一样,也是欲望冲突的本我化身。不同的是她有文化却没教养。她爱上了年轻有为、风流潇洒的二草就不顾一切地想占有他,毫不尊重对方的意志,企图像占有一件物品一样把他据为己有。她完全摆脱了传统妇女的妇德观念,坚持婚事要由自己作主,反对家长包办,对于想对她非礼的校董敢于差使同学揍他。这都表现了她原始野性和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对于封建传统的冲突。当她在自己家里陪二草喝酒时将他灌醉,制造假象说二草占有了她,并且勾结父亲编造谎言说土匪害死了麦娥,逼迫二草答应和她结婚。她的心肠比孬四坏得多,孬四把麦娥抢到山洞中,并没有对她有任何非礼行为,而是耐心照料等待她回心转意;而秋萍却在麦娥回家冲了她和二草的婚事后怀恨在心,企图用计害死麦娥,结果自己却被扔到河里淹死。这充分说明,人的行为必须受自我的控制,不能让本我的冲动随意泛滥。只有不断地用超自我指挥自我去控制本我,不断以现实原则为基础确定道德行为标准,不断地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人类才能进入道德的自我境界。
    麦娥是作家设置的情欲载体。她是一位手脚勤快、聪明漂亮、温情脉脉的女人,因此具有人见人爱的魅力。她最初仅从外表出发爱上了她不该爱的二草,却不爱他应该爱的丈夫大草。对大草给予她的关爱视而不见,一心扑在二草身上,背离了伦理道德观念。在经受了世事磨难之后,她才懂得大草心灵的高尚,内在的生命力和才能。当她确认丘山就是大草时,她感到无地自容,她经过冷静的思考,自己什么都想清楚了“归途里没有选择,人世间没有来生,命运中没有轮回,她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带着不可饶恕的沉重罪孽去赎换今生”。于是安排家人带着儿子回老家,然后点火将自己烧死,也烧光了这罪恶的岳家楼。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在于对读者进行道德教化。作品中的人物是道德观念的符号。企图夺人之妻的孬四和企图占人之夫的秋萍被别人毁灭了,处于乱伦关系中的二草和麦娥一个精神分裂,一个点火自焚,只有忍受了屈辱和误解的大草能够用道德的力量超越自己。感天动地,在历经磨难之后得到了新生。他经历了两次大火灾的摧残之后生命力得到了高度张扬,收拾了破败的残局,回到家乡的废墟上开始了新的生活。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1年第5期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1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