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最近看些什么书? 乙:因为牙疼苦不堪言,所以只看小说以转移注意。 甲:看了 什么小说呢? 乙:我看小说历来不喜欢依傍名著之作,无论是“节外生枝”式、“表里映衬”式、“狗尾续貂”式,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还没有超过不喜欢牙疼的程度,而手边又只有一部台湾高阳先生所作的《 红楼梦断》 ,因此只得拿起来看。此书个部为四册,现在看了两册,倒觉得有点意思。 甲:此书我也看过;用你的话来说,是一部“表里映衬式”的依傍名著之作。它为什么能使你破除成见,坚持阅读呢? 乙:我想根据艺术通感,拿书中提到的一味菜来作比喻,那就是“蜜炙火方”。这菜现在江南少数餐馆尚有供应,一般称为“蜜汁南腿”。在当前的现实中,“蜜炙火方”当然比不上“生猛海鲜”来得走红,但其制作却需要功夫,吃起来也较有风味。 甲:这个比喻有点玄,能不能具休说说它的好处呢? 乙:我想,它的好处之一是作者较有历史文化的知识与修养。比如历史背影与典章制度的描述大致都不为无据;官场过节、豪族生活及礼仪习俗也写得像模像样,给人以一定的历史真实感,书中谈到的诗词书画、珍玩首饰乃至服装饮食也表现了作者较为丰富的知识。因此,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与目前多见的胡编乱造、笑话百出之作便有了雅郑之别。也许正因为伪劣之作使人大倒胃口,因此“蜜炙火方”反而给人以清新之感。甲:一部小说总要在艺术上引人人胜,光是表现历史文化修养,大约还不是以转移对牙疼的注意吧? 乙: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引人入胜之处,大约主要在于作者颇有人生阅历,对世态人情的了解相当深人,又能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笔墨作出曲尽姿致的描述,再则作者也很有艺术想象能力。因此,书中写的有些人和事虽然平凡琐细,但一经细节生发和性格开掘,便有了较多的意味。 甲:我看《 红楼梦断》 的前两册,觉得还是“大关节”写得好,那便是苏州织造李煦一家,在康雍易代的严峻政治背景下,逐步走向破灭的情节发展过程。这过程写得一步紧一步,越来越凄惨,使人感到矛盾尖锐,气氛紧张,因而受到吸引与感染。 乙:照道理说,李煦一家即使在封建统治者中间也属于豪门之列,他们用榨取和侵吞而得的大量钱财,来过奢侈腐朽的贵族生活,李煦及其子李鼎都有淫乱无耻的行径,因此,他们一家的破败,可以说是活该如此。但这个破败过程经作者一写,却很能引起读者对李氏一家命运的关注,由此可见作者的艺术手段。不过,这种写法要是出现在从前,那可就是思想倾向乃至立场问题了。 甲:请不要忘了高阳是台湾作家,他在创作中是不会考虑这些问题的。事实上,作者对李煦父子、曹震夫妇的淫乱之行还是有憎恶之情的;对李、曹两家的积弊及其必然破败也有所揭示。只不过他大概对雍正的阴谋夺位和处置异己更加反感,因此在《红楼梦断》 的前两册中,通过李煦一家的破败,着力渲染了雍正统治下惨激阴森的政治气氛。过去,无论在民间和文人中间,对雍正的这种看法是有普遍性的;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评价,但也还未成气候。 乙:我看此书只为了排遣牙疼之苦,并没有想得太多。我对此书之所以看得下去,前边已说了两点,现在还要说一点,就是此书的语言很好,文风颇佳。这里,先要指出一点,即作者没写错别字,当然排印之误还是有的。 甲:一个文学家写书没有错别字,这一点难道还值得一提? 乙:你只要看看当前传媒中出现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不写不读错别字(包括错用成语),是很值得表扬的了。现在有些错别字由于错得普遍,都快要以错为正了,例如把“大都”写成“大多”,把“即使”写成“既使”,把“一幢”读成“一栋”,把“差强人意”理解为使人不满意,等等。此外,还有其他种种语言混乱现象,再加上出版物中大量出现的排印之误,这都使后世的古籍整理工作者仍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做起来‘也许比现在的古籍整理工作更吃力。 甲:这些话说也没用。你认为《 红楼梦断》 的文学语言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乙:总的来说就是语言本色而富有表现力。它那里边没有华词丽句,没有痞言脏语,没有似乎含有深意实为故弄玄虚的言词,更没有文理不通谁也读不懂的语句。全书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都用朴素本色的语言,使人看起来清晰晓畅而又较有真实感与生动性。还有一个突出之点,是作者擅于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对话双方彼此捉摸对方的语意和心理,这往往表现出作者具有敏锐的语感和较强的对话设计能力。 甲:很少听你对一部小说讲那么多好话,大约因为你很少看小说,或者比较爱看旧式的小说。 乙:我看小说是不管新式旧式的,只讲好看不好看,《 红楼梦断》 前两册是比较好看的。再则,我比较看重作者那点传统文化的素养。现在,在海内外的华人学者中间,有这点传统文化素养的固然不乏其人,但学者并不写小说;而在小说家中间,有这点传统文化素养就相当难得了,今后还将越来越难得。伴随着这种感慨,就难免有所偏爱,好在闲谈一通并非正经的评论,只是些粗浅的观感而已。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1期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