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贾母的烦恼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曾扬华 参加讨论

    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她子孙满堂,富贵荣华,乐享顺年,所以在一般读者的眼里,她是“红楼”不幸世界中唯一一个“福寿双全”的人。刘姥姥也说:“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
    这样一个人也会有烦恼吗?有!而且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烦恼。她的烦恼,自然不是因为贾政毒打贾宝玉,触犯了她的尊严,因而痛感“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因为她凭借自己的威严,大大训斥了贾政一番,使贾政威风扫地,因此得到了心理上的充分补偿与满足,起初那一阵子烦恼自然也就消除了。
    她的烦恼,自然也不是因为贾赦想要鸳鸯,把她身边最可靠的一个人也给弄走,因为她凭她的权威已把贾赦的谋算彻底挫败,而且使他差愧难当,装病不出,因而牢固地把鸳鸯留在自己的身边。贾母的真正烦恼,而且使她无以排解的,乃是林黛玉的婚事。由于前八十回中的各种迹象,如厚待宝钗生日,当众赞宝钗的好处等等,尤其加上后四十回她也参与了“调包计”,明确表态舍黛取钗,因此在读者的印象中,她是一直不喜欢黛玉,而是为宝玉选定了宝钗的。其实这里还大有可以研讨之处。
    就一般的情理来说,由于十分怜爱而一定要把林黛玉接到贾府来的贾母,自然会尽量去照顾、满足林黛玉的要求的,初到贾府时,贾母也确是“万般怜爱”,特别待她,“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了。虽然林黛玉后来表现出来的性格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她孤标自傲,目无下尘,又心胸狭隘,“小性儿”等等,但无需解释也可知道,林黛玉再怎么样,也不会且没有必要在贾母面前持这种态度,事实上我们也并未发现林黛玉有任何开罪她外祖母的地方。因此贾母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对林黛玉的感情和态度的。加上宝玉又是老祖宗最钟爱的人,这二人如此相爱,是大家都明白的,贾母有什么理由要阻碍、反对他们呢?虽然后来来了一个薛宝钗,各方面都讨人欢喜,尤其深得贾母这样老人之心,贾母也确是喜欢她,说过她的好话,但尽管如此,这种外在因素,也未必能动摇和改变贾母在内心深处对林黛玉的骨肉之情。
    因此,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贾母在宝玉的择偶问题上,取黛弃钗的态度是明确的,而且对一般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影响,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有时不大容易被读者领会,甚至还错会了她的意思呢。下面试加论析。
    第二十九回,因宝黛两个拌嘴,贾母在“急的抱怨”时,背着人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这里,贾母口口声声把宝、黛二人称为互相深爱着的一对“冤家”,并明白点出“不是冤家不聚头”,还表示了自己每日都要为他们二人“操心”,至死方休。这不十分明显地表露出了她对他们二人关系的知察与理解,以及自己对此无限关心的态度么?
    贾母的这种态度可以说是贾府中人人皆知,而且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首先反映出来的是王熙凤,第二十五回,因送茶给众姐妹一事,王熙凤曾当众笑着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后来又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虽然是带有开玩笑的话语,但如果没有相当的根据,王熙凤能这样“耍贫嘴”么?从老太太那里传递到王熙凤那里的这种信息,甚至在贾府的奴仆们中间也有反映,第六十六回,兴儿向尤氏姐妹评说贾府的人事,当说到贾宝玉的亲事时,兴儿说:“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兴儿自然也不是凭空乱说,而是有他的信息来源的。
    那么,读者也许会问,我们又将如何看待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呢?在有些场合,贾母不是明显表现盘对黛玉的不利态度吗?这正是值得我们探索之处,因为里边是颇有文章的。比如第三十五回,众人在座,宝玉原想“勾着贾母”赞林黛玉,谁知贾母却说:“提起姐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贾母这话,的确也不是一套当面奉承的假话,她的确是赞薛宝钗的。但我们更需要玩味“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这句话,在贾母的意识里,袜黛玉是和迎、探、惜一起成为贾府的人了。既然如此,当众赞扬非“我们家”的薛宝钗,也就不为失体了。否则的话,我们怎能设想贾母会做出当众扬钗抑黛的事来。因此,这里表面文章是在赞扬薛宝钗,而实质上却是表示了贾母对钗、黛二人的亲疏之别。这一点,似乎连贾宝玉本人也没有听出其中的味道来。
    第五十回,有贾母探问薛宝琴“年庚八字”之事,薛姨妈揣知其意欲为宝玉提亲,忙表白宝琴已“许了梅翰林的儿子”,贾母便不作声了。对这件事,我过去一直看作是给黛玉的一个可怕信号,说明贾母没有考虑她,但想深一层,却觉得为什么不可以把它看成是完全相反的一个行动,即实际上是向薛宝钗发出一个信号呢?薛宝钗在此已久,贾母在这方面毫无表示,而她的一个堂妹刚到,贾母便即刻起意,这不是明确表示已舍弃了薛宝钗么?只要这层意思让大家明白了,那么以后的宝黛婚配就可顺理成章了。其实,贾母事前又何尝会没有打听到薛宝琴已经有了人家,否则的话,这种事情怎好如此在仓促间当面向薛姨妈提出呢?连凤姐也“巧不过”的老太太只是很巧妙地借此作一个姿态来暗示自己对宝钗的否定罢了。贾母对众人提出此事,是选择了林黛玉恰恰不在场时说的,这也不是偶然的。
    那么,既然贾母的心理是如此,那她为什么又不直接提出宝、黛的婚事来呢?一方面,固然如兴儿所说,他们二人年龄“还小”,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她有难言的苦衷,不是那么可以随意提出的,这正是我们这个题目要说的贾母的烦恼之处。
    一般来说,在这样的家庭里,男女的婚事,皆是由父母作主的,作为祖辈很难越过其父母来为孙辈决定婚事。迎春与孙绍祖的婚事,虽然贾赦“亦曾回明贾母。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
    而贾宝玉的婚事,对贾母来说就更为难了。薛姨妈一家赖在贾府这么久,且毫无一点要搬走之意,她们的目的本已十分明显了。而薛姨妈又早已和王夫人说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因而早已刮起一股“金玉良缘"的妖风,在贾府身历五代的贾母,对此岂有不知?她当然更知道这股力量不是能轻易对付的。尤有甚者,“金玉良缘”明显地还得贵妃娘娘的支持,元妃在端午节给贾府众人所赐的礼物就透露出了此中消息。在这种情况下,贾母自然是不能贸然提出宝、黛的婚事来的。她自然只能用较委婉含蓄的方式来显露自己的意向。贾母和大儿子一房关系本已不好,贾赦已当面嘲讽过她“偏心”,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再触犯了这一家子,那么自己的处境将会如何,贾母是不能不考虑的。贾母当然还深知,如果不是自己的存在,“金玉良缘”本是早就可以公开堂皇地办成的。既然对方对自己颇有顾忌,自已又怎敢轻率行动呢?
    因此,在宝玉婚事上的两股势力,都是心照不宜,而表面上又好象若无其事,还勉强被一层宗法关系的薄纱遮掩着,维持在一种虚假的关系上。而势孤力单的贾母,在这一问题上是没有一个可以依赖和支持她的人,王熙凤也不例外。她心中的万千思绪,甚至连林黛玉也是不可与之共语的。在前八十圆里,这种局面可以说一直是处于相对僵持的状态,而从其发展趋势来说,则明显是有利于制造“金玉良缘”者一方的。因此可以说,贾母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可告人的烦恼,也许并不亚于林黛玉吧。后四十回所写贾母对待宝、黛、钗三角关系的态度,可以说是未能窥见贾母心底壶奥的。只是很可惜我们无法看到曹雪芹在这一事件上的精彩文字了。
    探春曾经说过:“我们这样人家人多,外头看着我们不知千金万金小姐,何等快乐,殊不知我们这里说不出来的烦难,更利害。”看来,这种“说不出来的烦难”不仅整天困扰着贾府的千金万金小姐们,就连她们的老祖宗也在所不免哩。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