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曹家“著籍襄平”的事实与周先生的解释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广柏 参加讨论
康熙年间修的《上元县志》卷16 的“曹玺传”载:
    曹玺, 字完璧。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彬后, 著籍襄平。大父世选, 令沈阳有声。世选生振彦, 初扈从入关, 累迁浙江盐法参议使, 遂生玺。
    曹玺是曹雪芹的曾祖父。从上下文义看,“著籍襄平”的主词为“其先”(承接上文)。也就是说, 曹世选之前, 曹家已经在襄平“著籍”。“著籍”即在某地入籍的意思。“襄平”指辽阳(今辽阳市)。这段文字记载, 是曹雪芹祖籍在辽阳的一个重要证据。然而, 周汝昌先生对“著籍襄平”四字有另外的解释。他说:
    襄平, 正所以借汉代地名以回避史事, 不欲明出“辽东”字样。“著”, 亦曰“占著”, 指客籍附入本土户版, 正是不同于世代祖居的意思①译成今文就是“寄籍辽东”。盖“襄平”本汉时郡名, 非指一个小地点。可看《汉书》的地理志。②盖襄平乃古郡名, 概指辽东, 非谓某一城邑。著籍即占籍,其义皆与寄籍无殊⋯⋯③“著籍”本义即“寄籍”“附籍”而非“祖籍”; 且“襄平”乃汉代辽东郡名, 旧治虽在今辽阳境, 而用者可指“辽东”地区, 即为泛称。④
    周先生为李奉佐的《曹雪芹祖籍铁岭考》写的序中又说:
    康熙地方志说曹氏“著籍襄平”, 于是又被引为力证, 称言襄平只能指辽阳一地。而李先生一针见血, 举出了诗人、史学家、高士铁岭李锴(铁君甫, 眉山。清史家将他与曹寅收于相联附的传记中) , 所著七十余卷大史书《尚史》, 正式署名却正是“襄平李锴铁君甫纂”! 如此, 又正好可以证明曹氏的“襄平”也 指铁岭, 尚有何疑?⑤
    周先生的这些解释违背历史事实, 有可能淆乱学人之耳目。为了辨明是非, 笔者不得不同周先生争论一番, 而且不得不翻检出一些枯燥乏味的史料。
    一
    周先生用一句含糊不清的“客籍附入本土户版”来解释“著籍”, 又用“寄籍”、“附籍”解释“著籍”。“著籍”是我国历史上的常用语, 意思是很明白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记诸葛亮语:“今荆州非少人也, 而著籍者寡。”⑥《资治通鉴》卷60 (献帝初平四年)“北州百姓流旧莫不痛惜”一语胡三省注:“流者, 他州人流入幽州者也; 旧者, 旧著籍幽州者也。”⑦《清史稿》卷120《食货志一》记:“凡民之著籍, 其别有四: 曰民籍; 曰军籍, 亦称卫籍; 曰商籍; 曰灶籍。”从前人的用法来看,“著籍”就是户籍落在某地(入籍) 的意思。入籍无论新久, 都可以称为“著籍”。
    周先生说的“客籍附入本土户版”, 与他说的“附籍”相近似。“附籍”同“著籍”的涵义是有区别的。我们看《明史·食货志一》的一段话:
    凡户三等, 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 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 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 滨海有盐灶,寺有僧, 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其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 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 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 朝廷所移民曰移徙。凡逃户, 明初督令还本籍复业, 赐复一年(柏按:“赐复”谓特恩免除赋役)。老弱不能归及不愿归者, 令在所著籍, 授田输赋。”这里既用了“附籍”, 又用了“著籍”, 而且还对“附籍”作了界说。“著籍”与“附籍”的区别, 尚有何疑!至于“寄籍”, 既和“著籍”明显不同, 也与“附籍”、“客籍附入本土户版”不是一回事。我在《何谓祖籍》一文中已经引过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卷17 (户部) 有关“寄籍”的解释。⑧人户在寄居地方入籍的, 称寄籍。寄籍是与原籍(祖籍) 相对而言。商务印书馆1915 年出版的《辞源》, 在“祖籍”条下有个解释:
    清制, 凡入籍他省者, 以其原籍为祖籍, 而以入籍之省为寄籍。出仕者, 祖籍、寄籍一体回避。中华书局1948 年版的《辞海》的解释是:
    旧制, 人户于寄居地方置有坟庐已逾二十年者, 准其入籍, 曰寄籍; 而谓其原属之籍曰祖籍。
    这两个解释是相当确切的。在寄居的地方入籍, 自然也是著籍; 但“寄籍”和“著籍”两个概念的涵义不是等同的, 使用的范围也不等同。在某地落户入籍, 无论新户、老户, 无论居住多少代, 都可以称“著籍”; 而“寄籍”便不能这样用, 人户在寄籍之地世代住下去, 成为世居之地, 就不能再称为“寄籍”了。“著籍”、“祖籍”原是两个概念, 没有谁会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周先生随意混淆“著籍”、“寄籍”、“附籍”的概念, 把一个意思很清楚的“著籍”弄得许多人不明白了。关于“祖籍”这个词, 如今的书籍、报刊以及电视节目经常在使用, 没听说谁有二、三个祖籍甚至八、九个祖籍的, 而周先生提出曹雪芹有“上古祖籍”、“中古祖籍”、“明清大历史时期的祖籍”, 又有“关内祖籍”、“关外祖籍”、“明初的祖籍”、“明末的祖籍”, 等等, 五花八门。按周先生意思“考论”曹雪芹祖籍的王畅先生, 考出“河北灵寿——江西南昌——河北丰润——辽宁铁岭——沈阳——辽阳——北京——南京——北京”一串地方为曹雪芹祖籍之所在, 据说, 实际上还不止这么多。《上元县志》的“曹玺传”, 记载“其先出自宋枢密武惠王彬后,著籍襄平”, 然后依次叙述曹世选、曹振彦到曹玺。“著籍襄平”是承“其先”一句, 它的主词自然是“其先”。依照上下文义来理解, 在曹世选之前, 曹家已经在襄平入籍。王畅、李奉佐两位先生误以为“著籍襄平”的主词是曹玺, 一再强调曹家到曹玺时才“著籍襄平”。⑨李奉佐还指责“有人连此语法也读不懂”,“实为稀罕之事”。我不知道李奉佐先生学的什么语法, 但觉得“连此语法也读不懂”的也来考证曹雪芹的祖籍, 确为“稀罕之事”! 且不说语法, 只请王畅、李奉佐两位先生想一想, 曹玺是在包衣旗人家中长大的, 成年以后就为皇家当差, 而旗人的户籍统领于八旗的管理系统, 不在府、州、县地方入籍, 曹玺怎么会到襄平“著籍”?
    《上元县志》又记载曹世选在沈阳做官, 但没说曹世选在沈阳“著籍”。在沈阳做官以及将家迁至沈阳(另据康熙年间稿本《江宁府志》卷17 记载, 世选在沈阳做官时把家迁到了沈阳) , 并不意味着在沈阳入了籍。官员是不能随意在任所入籍的。关于曹家与沈阳的关系问题, 拙作《何谓“祖籍”》已有论述, 这里不详谈。
    二
    周先生说襄平“本汉时郡名”,“乃古郡名”, 泛指辽东地方, 不是“指辽阳一地”。并要我们看《汉书》的《地理志》。事实上, 不仅《汉书》的《地理志》没有“襄平郡”, 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清史稿》) 中, 凡是有《地理志》的, 我全查了,《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乾隆《盛京通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等权威性的地理书我也查了, 都没有“襄平郡”。综合多种资料考查, 可以断言, 我国东北历史上有襄平县, 没有襄平郡。“襄平”正是指辽阳(今辽阳市) 一地。
    襄平这个地名,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记云:
    燕亦筑长城, 自造阳至襄平, 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 冠带战国七, 而三国(柏按: 指燕、赵、秦) 边于匈奴。燕国设置的郡是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 襄平只是一个城邑。《汉书》卷94《匈奴传》也有这一段文字, 颜师古注:
    造阳, 地名, 在上谷界。襄平, 即辽东所治也。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称“治”。按颜师古的意思, 襄平为辽东郡的治所。
    秦灭六国以后, 在燕国原有领土上仍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bk《水经注》卷14 记云: (辽水) 屈而西南流, 迳襄平县故城西, 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辽东郡, 治此。
    据此, 秦代辽东郡治在襄平县。
    汉朝建国之初因袭秦制。汉武帝时, 开拓疆土, 在东北边境增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昭帝时, 又省去临屯、真番二郡。因此,《汉书·地理志》上, 东北地区有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七郡。其中辽东郡的记载是:
    辽东郡: 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 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县十八——襄平、新昌、无虑、望平、房、侯城、辽队、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市。
    襄平是辽东郡的首县。按照《汉书·地理志》的体例,“凡县名先书者, 郡所治也。”bm那么, 西汉辽东郡治在襄平县。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西汉辽东郡有个辽阳县。这个辽阳县在东汉时划归玄菟郡, 以后废掉。这个辽阳县的位置不在现今的辽阳。现今的辽阳市在辽、金时期才开始有“辽阳”这个名称。乾隆《盛京通志》卷100“奉天府境内郡县古迹”记:
    按辽阳本汉县名, 属辽东郡, 后汉安帝初改属元菟(柏按:即玄菟) 郡, 晋废。其旧址久堙, 以《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考之, 其地当在州(柏按: 指清代的辽阳州) 西北界承德、辽阳之间, 梁水、浑河交界之处。今州(柏按: 指清代的辽阳州) 乃辽、金之辽阳也。
    这一段话将汉代的辽阳县与辽、金以后的辽阳分辨得很清楚。辽、金以后的辽阳即今辽阳市。东汉的辽东郡是在西汉辽东郡的基础上设置的。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 东汉辽东郡的治所仍在襄平县, 但该郡所属县仅有十一个。东汉末至三国时期, 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三代四人盘据辽东地区, 先后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燕王, 其首府亦在襄平。bo魏景初二年(公元238 年) , 明帝派司马懿征讨公孙渊。《资治通鉴》卷74 记云:
    六月, 司马懿军至辽东, 公孙渊使大将军卑衍、杨祚将步骑数万屯辽隧(柏按: 即《汉书·地理志》的辽队) , 围堑二十馀里。诸将欲击之, 懿曰:“贼所以坚壁, 欲老吾兵也, 今攻之, 正堕其计。且贼大众在此, 其巢窟空虚, 直指襄平, 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 欲出其南, 衍等尽锐趣之。懿潜济水, 出其北, 直趣襄平; 衍等恐, 引兵夜走。诸军进至首山, 渊复使衍等逆战, 懿击, 大破之, 遂进围襄平。(柏按:《通鉴》本段文字取自《三国志》和《晋书》)司马懿绕过辽隧的围堑, 向北推进, 先占据首山, 再进围襄平。可以看出, 首山是在襄平城南。我们再看康熙年间修的《辽阳州志》(卷7)、乾隆年间修的《大清一统志》(卷38) , 都记载辽阳城西南十五里有首山。bp就是《明史·地理志》, 也在“定辽中卫”(辽阳) 下注曰:“西南有首山, 南有千山。”这表明, 古代襄平的位置就在辽阳(今辽阳市)。
    《晋书·地理志上》记载: 司马懿灭公孙渊以后,“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 晋初, 改辽东郡为辽东国。《晋书·地理志上》关于辽东国的记载是:
    辽东国(秦立为郡, 汉光武以辽东等属青州, 后还幽州。统县八, 户五千四百) ——襄平(东夷校尉所居)、汶、居就、乐就、安市、西安平、新昌、力城。(柏按: 括号内的字为《晋书》所原有)
    这可以看出, 到晋代, 襄平仍为县, 而且仍然是汉魏以来的那个襄平。
    从西晋末年起, 北方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 走马灯似的先后出现十六国。公元439 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魏书·地形志上》记载:
    辽东郡——领县二, 户一百三十一, 口八百五十五, 襄平、新昌。襄平仍是辽东郡的一个县。北魏分裂灭亡以后, 中国历史上便再没有襄平县,“襄平县”从此成为历史地名。
    三
    周汝昌先生说襄平为“郡名”, 可能是从哪本地方志上看到的,或者又是听某某说的。他也不考查一下是否可信, 便“引为力证”。被周先生奉承为“翔实而精彩”的《曹雪芹祖籍铁岭考》(铁岭李奉佐著) , 引用《全辽志》卷1 的一条记载作为历史上有“襄平郡”的证据。现转录如下(李奉佐先生引用时断句有误, 标点亦多有不当, 此处重新标点) :
    秦并燕名其地曰辽东, 以其远在九州之东又兼辽西而言。汉灭秦, 易其名曰襄平。汉初有襄平侯纪通, 矫制纳周勃于北军讨平诸吕是也。汉末为公孙度所据, 传及渊。三国时魏破之, 置东夷校尉居襄平郡。晋改郡为国, 后沦于高丽。这里出现“襄平郡”的字样。这是否意味着古代真的有“襄平郡”呢?《全辽志》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 是《辽东志》的第三次续修本, bq现收入《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 年影印本) 第一册。无论是《辽东志》, 还是《全辽志》, 都存在质量问题。康熙《盛京通志》的“凡例”就说到:“辽东旧志草本舛谬尤多”。而作为续修本的《全辽志》, 因前后参与的人多, 书内各部分更存在相互抵牾的问题。李奉佐引的一段见于《全辽志》卷1 (沿革志)“辽阳”条下的小字注。这一段有三处明显错误:
    1、误以为汉初“襄平侯”的“襄平”是辽东襄平。据《汉书·地理志上》“临淮郡襄平县”的注和《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年表》司马贞索隐, 汉初“襄平侯”的襄平是临淮郡的襄平县(汉代的临淮郡也有一个襄平县)。
    2、说秦亡后汉朝将“辽东”易名为“襄平”, 会使人理解为汉朝设“襄平郡”。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前面我们引用过的《汉书·地理志》及其它资料, 充分证明汉代在东北地方仍设辽东郡, 襄平县为其郡治。
    3、说三国时魏灭公孙渊以后,“置东夷校尉居襄平郡”; 接下来的“晋改郡为国”则可以理解为晋朝把襄平郡改成襄平国。这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关于魏置东夷校尉、晋改郡为国的事,《晋书·地理志上》记载:
    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 而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 后还合为幽州。⋯⋯咸宁(柏按: 晋武帝年号) 二年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 置平州, 统县二十六, 户一万八千一百。
    《晋书·地理志上》接着列出的郡国为:
    昌黎郡、辽东国、乐浪郡、玄菟郡、带方郡。晋朝的辽东国统县八, 襄平为首县, 前面已经引述过。事实很清楚,魏国仍然设辽东郡, 没有设“襄平郡”。襄平是东夷校尉的驻地。而晋朝改郡为国, 是改辽东郡为辽东国。李奉佐从《全辽志》卷1 引的这一段小字注, 是不可信的。李先生引用时为什么没有看出其中的讹误呢?我要请读者注意, 就在这小字注的前面, 有十多行大字叙述全辽东的沿革:
    秦始皇虏燕王喜, 以其地置辽东郡。汉因之。初, 箕子封朝鲜地在辽东东南, 汉武帝克朝鲜, 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俱在辽东徼外。⋯⋯三国魏灭公孙氏, 置东夷校尉居襄平, 而分辽东、昌黎等五郡隶平州。晋改辽东郡为国。寻为鲜卑慕容 所据, 后魏仍为辽东郡。隋初又为高句丽所据。
    这叙述得又清楚, 又完全符合历代史书的记载。无论是汉代, 还是魏晋, 都不可能有“襄平郡”。为什么李先生视而不见? 还有, 在《辽海丛书》中,《全辽志》的前面就是《辽东志》。《辽东志》卷1 关于全辽东沿革的叙述, 同《全辽志》的内容完全一致, 只是用词上略有差异。特别有意思的是, 李先生引的一段文字在《辽东志》里面是没有的, 表明这一段是续修时加进去的。为什么李先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李先生好像别的都不看, 专找有“襄平郡”三个字的看。
    李先生查阅过《辽海丛书》。《辽海丛书》第二册内的康熙《辽阳州志》卷20 (古迹) 对于襄平县也有介绍:
    古襄平县——汉置, 魏晋因之, 后入高丽而县名遂废。相传城西北隅明左右后卫治即其地。(柏按: 明代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后卫的治所均在辽阳城)
    这个介绍也很清楚, 从汉到晋都是“襄平县”, 直到沦入高丽后“襄平县”这个县名才废掉。这, 李奉佐先生为什么又视而不见?历史上留下来的资料很多, 来源有真有伪, 内容有是有非, 其价值和重要性也各不相同。作为文史研究者, 必须具有辨别的能力。周汝昌先生大赞李奉佐先生的“识力”。李先生面对多种文史资料, 不能分别是非和不同的价值, 其“识力”很令人怀疑。
    李奉佐先生对“著籍襄平”的误解与曲解, 本文不能尽述, 但周先生特别赞许的一、二点必须予以澄清。
    四
    明清时期的文人用襄平指代辽阳的例子, 举不胜举。杨大钧先生的《关于“襄平”与“辽东”》br一文曾举出许多例子, 本文不再重复。因为东北历史上只有一个襄平县, 那“襄平”当然不会指别的地方。
    李奉佐先生的《曹雪芹祖籍铁岭考》提出: 李锴“是确凿的铁岭人”, 而李锴的《尚史》署名为“襄平李锴铁君甫纂”, 自序又称“襄平后学李锴铁君甫识”; 可见襄平又指铁岭, 曹家“著籍襄平”即“著籍铁岭”。李锴的《尚史》, 确______实自署“襄平李锴铁君甫纂”。所以周先生以为“曹氏的‘襄平’也指铁岭, 尚有何疑”。可是, 事实并非周先生想的那样。李锴的《尚史》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 署“镶白旗汉军李锴撰”。《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等人为《尚史》写的“提要”(又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50, 并注明“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 开头是这样:
    《尚史》一百七卷, 国朝李锴撰。锴字铁君, 镶白旗汉军。卷首自署曰襄平。考襄平为汉辽东郡治, 今为盛京辽阳州地, 盖其祖籍也。《四库全书》“提要”对李锴自署的“襄平”, 明确指出是“辽阳”; 同时还指出李锴所署“襄平”, 是李锴的祖籍。这不仅说明了“襄平”的问题, 对我们如何确认旗籍汉人的“祖籍”, 也很有启发。
    我在《何谓“祖籍”》一文中曾经说: 旗籍汉人家庭中最早入旗的人, 有文献资料记载的, 大都指明他们的籍贯(所属府、州、县)。如金玉和(辽东人)、马国柱(辽阳人)、曹振彦(辽阳人) , 等等。这籍贯是他们本人的籍贯, 也就是他们入旗之前的籍贯。而旗籍汉人家庭的后代子孙, 虽然正式履历和官方文书上只说旗籍(这反映在史馆为汉军旗人写的传记上以及后来的《清史稿》上) , 但这些子孙在著作中, 往往自署籍贯, 别人的著作中也指明这些人的籍贯。这些后代子孙所称的籍贯, 实际上是他们家入旗之前的籍贯, 也就是他们家的原籍。在汉军旗人中,“原籍”是与他们的旗籍相对而言。就旗籍汉人家庭的后代子孙来讲, 他们家的原籍就是他们的“祖籍”。我们要确认这些人(如曹雪芹) 的祖籍, 就是看他家入旗之前的籍贯在哪里。
    《四库全书》“提要”认为“襄平”是李锴的祖籍, 就是因为李锴作为镶白旗汉军, 不可能在某州、县地方入籍, 他所署“襄平”是他的家庭入旗之前的籍贯(原籍)。李锴的曾祖父李如梓, 是明朝名将李成梁的侄辈。他们那个家族原本是从朝鲜迁入辽东的, 家世颇有些扑朔迷离。《明史》卷238“李成梁传”开头写道:“李成梁, 字汝契。高祖英自朝鲜内附, 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 遂家焉。”这里不像一般人物传记开头即点明籍贯, 可能是因为李成梁的籍贯难以说清楚。在清代, 的确有人说李成梁的族裔是铁岭人, 但李锴自署“襄平”, 表明他自认为是辽阳人。这当然有他的道理。
    原来李锴的八世祖李英, 自朝鲜迁入辽东, 先是落户于襄平(辽阳) , 后来才授铁岭卫指挥佥事。杨锺羲的《雪桥诗话》卷3 记云:
    李元美司寇辉祖(柏按: 李锴的父亲) , 别字蒲阳。其先出于朝鲜, 徙襄平自英始。英子文彬, 孙五: 长春美, 春美子泾, 是生明宁远伯成梁; 次春茂, 春茂子润, 润子成功, 成功子如梓,如梓子恒忠, 恒忠长子即元美。由佐领积功, 历官楚制军, 晋刑部尚书。⋯⋯子三: 锟、 、锴。锴生于蜀, 故以眉山为号。bs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6 介绍李兴祖(辉祖弟) 的一篇文章:
    《显考德贞府君行状》, 述其家世甚详。先世朝鲜, 自七世祖英游襄平, 家焉。以军功授铁岭都指挥使。英生文彬, 文彬生子五。
    这说明李锴的先世同襄平是有关系。收入《四库全书》的《尚史》出自纪昀, 纪昀等人不可能不知道李锴与李成梁的关系, 更不可能不知道李成梁同铁岭的关系, 但纪昀等人确认李锴的祖籍在辽阳, 这是令人深思的。对于李锴的祖籍问题, 本文不能详谈。本文要说的是, 李奉佐先生找出的一个李锴的例子, 并不能证明“襄平”可以指铁岭, 更不能否定曹雪芹祖籍在辽阳的事实。
    曹雪芹祖籍在辽阳的证据很多。《上元县志》关于曹雪芹先世“著籍襄平”的记载, 只是曹雪芹祖籍在辽阳的一个证据——一个有力的证据。现存有关曹雪芹祖籍的历史资料, 唯有出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世居沈阳地方”的说法, 与“辽阳说”有抵牾, 这个问题我们已作了合理的解释ck, 不妨碍“辽阳说”的成立。除“世居沈阳地方”的说法以外, 所有关于曹雪芹家世的资料都证明曹雪芹祖籍在辽阳, 或者与“辽阳说”吻合而不矛盾(如“辽东”、“奉天”等说法)。证据充分, 又没有相矛盾的证据, 这当然确凿可信, 毋庸置疑。持“丰润说”的周汝昌、王畅先生虽然写了几十万字的论著, 却没有提出一条可以否定“辽阳说”的证据, 也没有提出一条真正能够证明曹雪芹祖籍在丰润的证据。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交代。李奉佐先生提出: 明代“辽阳不称‘辽阳’, 而称‘定辽卫’即定辽中卫, 或称‘辽东都司’, 即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治所”。cl如果真像李先生讲的, 明朝没有“辽阳”, 那曹雪芹的祖籍便不能说成“辽阳”了。但是, 明朝的实际又不像李先生讲的那样。
    明朝在辽东地方设辽东都指挥使司, 下属有定辽中卫、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后卫、定辽前卫、盖州卫、沈阳中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铁岭卫等二十五卫。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治所, 定辽中卫、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后卫、定辽前卫的治所, 同在一城。cm这个城就名为“辽阳”。我们看明朝人纂修的《辽东志》、《全辽志》前面的地图, 在《全辽总图》上有“辽阳城”(画在“千山”之北) , 另外还有《辽阳镇境图》、《辽阳镇城图》。《辽东志》、《全辽志》关于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区域的介绍也有“辽阳”。《辽东志》的后面有当时人吴希孟撰的“后序”, 其中写道:
    夫辽边陲重地, 国家之左辅也, 朝鲜国及毛邻、建州、朵颜诸夷入贡所由。曰广宁, 曰辽阳, 镇之总也。曰开原, 曰宁远,曰?阳, 曰金、复、海、盖诸卫, 镇之分也。
    我们再看熊廷弼经略辽东时的奏疏, 经常用到“辽阳”。如泰昌元年十月他被罢职前写的奏疏中有这样的话:
    自沈、奉各戍重兵, 贼遂为缀, 悉众与我对垒, 不敢西窥辽阳, 南窥南卫, 东窥宽?。cn《明熹宗实录》卷8 关于后金兵攻占沈阳、辽阳的记载是:
    (天启元年三月) 乙卯, 奴破沈阳, 总兵尤世功、贺世贤死之。⋯⋯庚申, 辽东经略袁应泰言沈阳已破, 欲撤奉集、虎皮之兵并守辽阳, 并乞敕下兵部飞催各边镇家丁与原请火器刻期抵辽。⋯⋯壬戌, 奴破辽阳, 张铨、何廷魁、崔儒秀、袁应泰等死之。
    明朝无疑有“辽阳”这个地名, 曹雪芹先世在明朝“著籍辽阳”也是无疑的事实。
    注 释:
    ① 《曹雪芹小传》222 页,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年出版。
    ② 周汝昌:《考察曹雪芹祖籍的意义与论据》, 1995 年12 月8 日《文艺报》。
    ③ 周汝昌:《曹雪芹家世考实》注5,《北京大学学报》1996 年第6 期。
    ④ 周汝昌:《士林正气 学苑奇功》注1, 1996 年10 月14 日《河北日报》。
    ⑤ 《曹雪芹祖籍铁岭考》,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年出版。
    ⑥ 《三国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85 年版913 页。
    ⑦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示点本1976 年版第5 册1946 页。
    ⑧ 见《红楼梦学刊》1998 年第1 辑。
    ⑨ 《曹雪芹祖籍考论》160 页,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出版;《曹雪芹祖籍铁岭考》16页。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一语裴 集解。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出版《水经注校》(王国维校) 478 页。
    出自《后汉书·郡国志一》, 此语亦符合《汉书·地理志》。
    阿桂、刘谨之等纂修的乾隆《盛京通志》, 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资治通鉴》卷74 (魏景初二年)“坐守襄平”句胡三省注:“襄平县, 汉辽东郡治所,公孙渊所都也。”(《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 年版第5 册2332 页)
    康熙《辽阳州志》收入《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 年影印本) 第二册, 乾隆《大清一统志》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见《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 年影印本) 第一册内金毓黻的《校印全辽志序》。
    《红楼梦学刊》1998 年第1 辑。
    辽沈书社1991 年出版《雪桥诗话》标点索引本82 页。
    《清诗纪事初编》655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出版。
    参看拙作《何谓“祖籍”》,《红楼梦学刊》1998 年第1 辑。
    《曹雪芹祖籍铁岭考》29 页。
    此据《明史·地理志》。有人说, 定辽右卫于嘉靖年间改置凤凰城堡。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2。
    原载:《历史的哀吟,人生的悲叹---谁懂红楼梦》
    
    原载:《历史的哀吟,人生的悲叹---谁懂红楼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