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笔谈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准 参加讨论

     《红楼梦》对中国人究竟有多大影响?我觉得是无从估量的。我从很多人身上看到一股“红楼梦味”。近百年来,中国的大、中、小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社会的仇视,对人道主义的向往,对煊赫官僚的鄙夷,对自由思想的启蒙,甚至于对女权认识的提高,对爱情的专注和讴歌,几乎无不和《红楼梦》这本书有关。所以我国人把《红楼梦》当作“国宝”之一。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如此之高,她的共鸣范围,几乎是无所不包。记得我初读《红楼梦》时,大约是一九四四年夏天,当时十六岁。因为日本鬼子“清乡”,我们把牛牵到家乡的山沟里喂,我就是在一个小洞里读了这部书。大约是四天读完,那四天中我好象没有吃几顿饭,眼睛读得发黑了,脖子读得发疼了,我象疯狂一样在漫游着一个感情的世界。
     其实那个时候,我并没有读懂,但即使囫囵吞枣,这本书的主要情节,也把我那么一个乡下野孩子,变成了一个“感情的动物”。我之所以后来走上写作道路,当然有很多因素,有其它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有“五四”以来鲁迅、茅盾、老舍、巴金、赵树理等前辈作品的直接影响,也还有狄更斯、福楼拜、屠格涅夫等作家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红楼梦》。我在风格中对现实主义写法的追求,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特别是对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刻划,都是这本“孽书”给我心灵上留下烙印的反映。
     最近,我写了《黄河东流去》长篇小说,有个朋友读后告诉我:“还是明清小说的写法,还有一点点《红楼梦》叙逑笔法味。”我笑而不答。我又想起了我在山洞里那四天的“文学启蒙”。
     解放后,又读了两遍《红楼梦》。一九六二年前后,我曾评注了一部《红楼梦》。我的评注不是“红学家”们的索隐旁证,因为对这些知识,我几乎等于零。我是从描写刻画人物角度作注。比如宝玉、黛玉初次见面那一段极其精采的对话,我就评注了几百字,说明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又如《王熙风弄权铁槛寺》一回,凤姐看见秦可卿死的流眼泪,下边就批注:“这是真泪是假泪?是真泪。凤姐这样人物,也同样有真眼泪…...。”当时的用意,无非是把这部古典名著作一点解释,以,便使将来儿辈便于习读,可惜这本评注过的书,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抄家时被抄丢了。当然,凭我这点学识,所谓评注只是“瞎子摸象”,不过费了那么多时间,丢了还是有点可惜。
     文化大革命中,《红楼梦》成为“禁书”了。在工厂的宿舍里如果发现一本《红楼梦》,就要大受斥责,可是我却为我的儿女逐渐长大,而没有读过《红楼梦》而着急,因为我担心他们在那“这就是造反派的脾气”的声音中,会变成“野兽”;同时,在抵抗法西斯和封建迷信的文艺书籍中,我还找不到一本艺术性高超,思想性深刻的书,因此我想到《红楼梦》。后来终于借到了,我想在他们思想荒芜的土地上,让他们去认识一下人和爱这第一课,是必要的。以后我见到很多青年作家,第一句话总是要问:“你读过《红楼梦》没有!”如果他还是没有读过,我总奉劝他先读读。
     我是否夸大了《红楼梦》的作用?也可能是。但另一方面我还觉得把她的作用还没有说完,说透,说清楚。不过《红楼梦》这本书对中国各阶层所起的思想潜移默化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她有缺点,但更多的更主要的是她是中国灵魂的一部分。
     一九八○年二月十日上海
    

    原载:《我读红楼梦》
    
    原载:《我读红楼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