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贾宝玉论》前 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乃良 参加讨论

    我第一次看到《红楼梦》大约是在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出身农家的我依然没有书读。奇怪的是我家里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本没有了封面已经被翻得很破烂的书,繁体竖排,书眉印有三个字——“红楼梦”,书页间夹着姐姐绣花的丝线。凭着约略认识的字,读下去,看到了鸳鸯、袭人、宝玉、黛玉这些名字。但只读了几页,觉得没有趣味,便撂过手去。八十年代初,上了大学中文系,才确切知道《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开始慢慢读起来,觉着有了滋味。毕业后自己买了一套,不时翻阅,竟不能释手。偶有所感,也是兴之所至,写成文章。渐渐地发现,曹雪芹写这部小说,真正是为贾宝玉立传,也发现这个人物仿佛来自尘世之外,与世间的人格格不入。何其芳先生说林黛玉是个“共名”人物,大凡多愁善感、心性狭隘又伶牙俐齿的女孩人们就直接叫她“林黛玉”。照此说来,贾宝玉也是个“共名”。人们乐于把奔忙在女孩堆里、多情博爱的男孩叫“贾宝玉”。然而,这样称谓某人的时候,往往含有讥讽嘲笑之意。贬斥性评价也流露于口吻之中。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正读高中的男孩看电视,他喜欢看足球比赛,在插播广告的间隙,我随意翻到一个频道,正在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他不乐意看,“贾宝玉不男不女的,有啥意思”,说着就把频道换回足球赛了。我沉思良久,突然觉得贾宝玉诞生几百年了,现代人依然不解曹公书中之意,对宝玉误解很深。这样的误解尽管鲁迅在论述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时早就加以讥嘲: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脚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年老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于是,我开始琢磨贾宝玉,越琢磨越觉得这个人物不同凡俗,大有深意。日子长了,就把自己琢磨出的点滴心得陆续写出来,在高校学报发表,作为系列文章,已经写了六篇,这些文章已经整合在这本书的相关章节里。然而意犹未尽,觉得有的话需展开来说个明白。大约两年前夏天的一个午后,我开始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出我心中理解的贾宝玉。因为生性疏懒,惰性难改,时断时续。有一段日子,这样的敲打完全停滞了。虽然心里记挂着这档子事,手下却动不起来。甚至有点怕去思索,怕去触碰。这种心理的拒斥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每次打开电脑,不自觉地要避开那个文档。
    直到又一个夏天来临,炎热的感觉让我回忆起两年前的午后。打字又开始了,且不暇停止。在这个过程中,我却不大阅读《红楼梦》,反而随意地细读起《儒林外史》,沉醉其中,吴敬梓笔下的文人名士们一个个浮现眼前。从他们身上,我一下子明白了,贾宝玉为什么把读书人骂做“禄蠹国贼”,也明白了批点者说的“慎毋读《儒林外史》,读之觉所见无非《儒林外史》”意思,放眼看去,现实中人,活脱脱跳跃在《儒林外史》中。我也明白了,贾宝玉拒绝科举考试的信念,因之倍加喜欢这个人物。因为当今之世的所谓“儒林”,似乎就是《儒林外史》的翻版。科场的胜败又成了衡量一个人成败的不二法则。鲁翰林说杨执中、高翰林说杜少卿都是一个口气:有才学就该中了去。实则老天知道,那些中了去的有多少学问!这对于无学术则无人才、无政事的道理真是个不小的玩笑。[①]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中分类时文名士的话又重响耳畔:“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而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仍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掩卷沉思,不觉汉涔涔。自己是闲斋老人说的哪一种人呢?自己能够真正看破世事的诡谲么?哪些人才是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当我亲历了现实中“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的凌侮,自己又怎能“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而自以为高”?这样扪心自问之下,才发现当今世界还真没有几个人够得上“贾宝玉”这个共名。自己与贾宝玉的距离又岂能以道里计?有一句脂批说,读者要理解曹雪芹的小说“须自揣身是宝林之流”。可是,贾宝玉达到的境界庸陋如我辈,只能望尘莫及。正是这样一种膜拜之情,奠定了我写贾宝玉的内在驱力。再看看电视小品中,连白云大妈都在写《月子》的时候,我想,我也该写出《贾宝玉论》了。但在写的过程中,我又时时困惑苦闷,我礼赞贾宝玉鄙弃仕途经济、鄙视热衷科举时,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正在被他鄙视着么?这样的纠结伴随着单调的打字声,在清晨,在黄昏,在子夜缭绕……
    生命如轮,世事如轮,就这样以“功名富贵”为轴心,旋转不停。我们批判的往往被我们践履着而不自知。每每意识到此,悲从心起,不能断绝。这是否即曹雪芹的悲叹“谁解其中味”呢?贾宝玉的原型是块“顽石”,小说原名《石头记》。“石头”即“实头”,亦即“老实头”,就是说一个人老实到头了。可是老实人在世道中是吃不开的,鲁迅先生也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胡屠户骂范进是个烂忠厚无用之人也是这个意思。马二先生、周进、范进、杜少卿都是忠厚者,可是他们过得如意舒心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个世界是匡超人、严贡生、王德、王仁、牛浦郎、牛玉圃如鱼得水的世界。这些“巧人”倚侍无耻卑鄙,在这个世界里游刃有余。可是贾宝玉不愿意作“巧人”,生就一块“顽石”根性,忠厚老实。忠厚到了连伤害自己的人都给予宽容。赵姨娘、贾环母子无论如何想尽法子陷害、伤害他,他都无一言微词相向。他有佛陀基督的胸怀,他是“玻璃人”,通体透亮。他用真情、深情、热情来面对世界,来试图拯救世界的沉沦。所以“情”是他人生的通行证。这个“情”是世界的存在依据,是大“情”,非儿女之小情。故而,他得以位居“情榜”之首,名曰“情不情”。也就是说对待无情之人以情待之。可是世人大多如其父贾政,把他视为色鬼之流,这就是曹雪芹为什么要流下“一把辛酸泪”的缘由。好在世界并未沉沦到绝望的悬崖,毕竟有人理解了贾宝玉。清人涂瀛可谓知音君子,他在《红楼梦赞》中一番话极有见地:“自有天地以来,生其间者不知几恒河沙数矣。开天明道有人,主治立极有人,扶持世教有人,羽翼经传有人,独闺阁无传心之谛,作养之人。造物有忧之,于是萃日之精月之华,花木之灵芬,山川之秀异,笃生一不道不德、不功不业、不雅不俗、不顽不灵者,为蛾眉调其气,为脂粉和其神。夫色爱易也,敬为难;亲易也,养为难。此处有急索解人不得者。是必由生知安行,加以尽性至命工夫,直造到人欲尽净,天理流行,然后一念之仁而众美各若其性,一念之义而众美各畅其情,一念之礼而众美各忘其形,一念之智信而众美各尽其才,各奠其位而已也。乃如度花之风,意在花而不为花住,照花之月,意在花而不为花私,夫然后香温玉软,不摧于怨雨凄风,绿腻红酥,不侮于狂蜂醉蝶,于以主持巾帼,护法裙钗,极大块之文章,实人间之瑞事。”[②] 读懂这一段话,是理解贾宝玉的基础,就会理解贾宝玉为什么竭力维护净水女儿世界来反抗泥淖男子世界,亦可理解贾宝玉何以被尊为“诸芳之冠、绛洞花王”。这本《贾宝玉论》如能帮助读者理解其于万一,吾愿足矣,我心甚慰。
    但是, 稿子打印出来后,才发现它是那么肤浅、粗鄙。其中的缺憾不胜细数,举起大者如,贾宝玉与“元迎探惜”姊妹情分没有论列;贾宝玉与史湘云之间的“金玉”关联未能论述;贾宝玉与芳官、五儿之间似应给予相应篇幅加以说明;贾宝玉与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北静王之间也应有所涉及;贾宝玉的文学“兄弟”、现实原型亦应扩展的更加宏阔一些等等。这样的缺憾,只能在以后以单篇论文形式加以弥补了。
    因为需要贴紧文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有的章节不惮引用原文,这可能给阅读带来缠夹与琐碎的感觉,亦需读者诸君体谅我的无可如何。前贤金玉之言,多有借鉴,尽量注明出处,不敢掠美故也。由于手头文献所限,加之版本原因,个别征引未能详注,但亦非毫无根据。纵然如此,书中错误荒谬自难避免,真诚欢迎读者针砭挞伐。
    (《贾宝玉论》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9月出版)
    

辛卯年暑期
    

2011.7. 1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①] 胡益民 《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 安徽大学出版社 p82
    

[②]  一粟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中华书局 1963 p126
    

 
    

 
    


    
     相关文章
    
    
    贾宝玉惧父心理的文化透视
    回归文本:解读贾宝玉与秦可卿的关系
    《红楼梦》才女群像论略
    贾宝玉的死亡态度及死亡体验
    贾宝玉罪感心理的文化分析
    说“凤辣子”的辣嘴
    秦可卿病因及死期臆说
    口才是卑贱者的自卫武器——《红楼梦》口才研究之二
    贾宝玉死亡恐惧的消解及其反英雄主义
    司马迁与曹雪芹悔罪意识比较
    林黛玉的死亡意识
    《红楼梦》中的死亡气息与死亡内蕴
    论贾宝玉软弱性格的历史文化遗传
    秦可卿之死及结构阐释
    《红楼梦》:天涯何处有香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