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以“玻璃窗”来确定庚辰本定稿于乾隆三十五年以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一、季稚跃先生说“玻璃窗”
    季稚跃先生在《也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本)的底本正文》里[1]写道:
    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的一段中
    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回,便往凤姐处来,穿夹道,从李纨窗下过,越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十六回本》卷七六页 A 面)(童注:《十六回本》即甲戌本)
    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回,便往凤姐处来,穿夹道,彼时从李纨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遂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庚辰本》158页)
    “从李纨窗下过”六字是曹雪芹“用此顺笔便墨间三带四”要读者不要忘记李纨是十二金钗之一。《庚辰本》多了“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十七字,这一赘笔不但画蛇添足,而且露出了《庚辰本》抄定时间比较晚的痕迹。
    从现存的一些古典园林可知,一般大宅建筑的室内地坪远比室外为高,人们从窗旁经过时,窗户在上方,从室外一般是不易望到室内炕上的。随便举一例,《庚辰本》七十五回尤氏偷看贾珍等开赌局的情况:开始时,“尤氏一行人悄悄的来至窗下,只听里面称三赞四耍笑之声虽多,又兼有恨五骂六忿怨之声亦复不少。”后来“尤氏方潜至窗外,偷看其中有两个娈童以备奉酒的都打扮的粉妆玉琢”。由此可知“窗下”与“窗外”大有区别,也就是说,只有走上房屋的台基时,才能从窗外看到室内的情况,在“窗下”只能听到室内的声音。同时,在那个主奴等级十分森严的贵族家庭中,除了贴身的丫鬟外,奴才是不能随便窥视主子的生活起居的,特别象周瑞家的这样有体面的陪房更是注意这一礼仪的。
    为了弄清楚李纨居住房屋的窗隔是否是镶嵌玻璃的问题,我们先看书中有关窗隔的细节描写:
    刚到窗前,闻得房内有呻吟之韵。宝玉到唬了一跳,敢是美人活了不成,乃乍着胆子舔破窗纸向内一看,……。(《庚辰本》405页)
    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庚辰本》908页)
    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隔,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庚辰本》1966页)
    从这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知道贾府书房的窗隔是用纸糊的,而大观园的窗隔先是用绿纱糊的,后改用霞影纱。从历史资料可知,我国的玻璃制造业发端于山东的博山和河南的鲁山,鲁山的玻璃器皿比较粗糙,而博山制造的玻璃窗片的时间则在十九世纪中叶,即 1870年左右。(威廉逊《华北、满洲、东蒙古的旅行及朝鲜记事几则》132页)同样,在清代前期的西洋贡品中尚未查到有玻璃窗片一项。所以,无论是内证或外证,李纨原居住房屋的窗隔不可能用玻璃片镶嵌的,从这一点上可以判定《庚辰本》的抄定时间是比较晚的。
    二、对季先生论述的分析
    该文之后介绍云:本文作者季稚跃,江苏无锡人,1936年生,现为上海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讲师。
    我之所以要引用此“作者介绍”,是为了同志们注意这么一个事实:季稚跃先生是当时(1981年)我国“建筑材料工业历史”的专家。
    从上述引文中可看出:
    (一)“无论是内证或外证,李纨原居住房屋的窗隔不可能用玻璃片镶嵌的,从这一点上可以判定《庚辰本》的抄定时间是比较晚的。”
    依据季先生的论述,甲戌本(《十六回本》)早于《庚辰本》。这是从《红楼梦》的版本历史的角度来断定庚辰本的晚出。
    (二)“贾府书房的窗隔是用纸糊的,而大观园的窗隔先是用绿纱糊的,后改用霞影纱。”
    贾府书房及大观园的窗隔的情况,反映了(乾隆时期)作者运笔写作《红楼梦》时北京城里王公贵族们还习惯用纸窗和纱窗。
    因此,我以为,即使有人开了使用玻璃窗的先例,也不等于人们马上就使用玻璃窗。这是因为习惯是非常顽固的。
    (三)“从历史资料可知,我国的玻璃制造业发端于山东的博山和河南的鲁山,鲁山的玻璃器皿比较粗糙,而博山制造的玻璃窗片的时间则在十九世纪中叶,即 1870年左右。(威廉逊《华北、满洲、东蒙古的旅行及朝鲜记事几则》132页)同样,在清代前期的西洋贡品中尚未查到有玻璃窗片一项。”
    1870年即同治九年。
    这是从玻璃窗的来源说明当时尚未具备普及玻璃窗的可能性。
    三、程甲本第四十九回有“玻璃窗”
    然而,程甲本的一个复杂现象,令我们颇费思索。
    程甲本的第七回写道:“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回,便往凤姐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2]这与甲戌本的叙述,基本上是相同的。即李纨后窗是纱窗,而不是玻璃窗。
    程甲本第四十九回写道:“到了次日清早,宝玉因心里惦记着,这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起帐子一看,虽然门窗尚掩,只是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的雪,下的将有一尺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2]
    可见,在程甲本里,是有“玻璃窗”的。
    现存的甲戌本没有第四十九回,所以,无法判断甲戌本原本的该回是否有“玻璃窗”。
    庚辰本第四十九回写道:“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开帐子一看,虽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3]
    庚辰本的这段描写,与程甲本的相应的段落,基本上吻合。
    四、庚辰本第七回、第四十九回,
    程甲本底本第四十九回产生于乾隆三十五年之后
    京都热线网的园明沧桑网发布信息如下: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四月,奉旨于淳化轩新建宫殿内做镶墙玻璃镜,并于后殿窗户上安玻璃。……”
    当时安装玻璃窗是件非常稀罕的事情。作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宝玉的怡红院的窗户“用玻璃片镶嵌”,再怎么早,不可能早于圆明园,不可能早于乾隆皇帝。
    因此,庚辰本产生于乾隆三十五年之后。程甲本刻印之前的底本(抄本),亦产生于乾隆三十五年之后。
    京都热线网的圆明沧桑网页写道:“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十八日,奉旨于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做双圆玻璃窗一件。按:此系圆明园内安玻璃窗之首次记载。”
    我以为,工匠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做的这一件“双圆玻璃窗”,不仅仅是圆明园内首次安装的玻璃窗,而且是我国首次安装的玻璃窗!
    现在的问题是:工匠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做的这一件“双圆玻璃窗”,是不是庚辰本作者构思“玻璃窗”的素材?
    庚辰本第四十九回写道:“(宝玉)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
    怡红院宝玉房的玻璃窗上的玻璃,是圆玻璃还是平板玻璃?
    我们从玻璃窗的形状可以断定玻璃的形状。该玻璃窗又是何形状呢?
    窗屉是该窗户的组成部分。从窗屉的形状就可知玻璃窗的形状。
    窗屉是什么呢?孙逊主编了《红楼梦鉴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第411页注释道:“‘窗屉’,是窗槅内层嵌的木框条,可以拆卸,用以糊窗纱者。”10  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纱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了校注本《红楼梦》。该书第344页(第二十五回)对“纱屉子”有注解。纱屉子——旧时的窗户分两层,里面一层是用纱糊的,透明、通气,称“纱屉子”。外面一层窗棂是用纸糊或木板装的,白天可以卸下来或支起,晚间再安上或放下。
    显然,窗屉是平板式的。于是,玻璃窗是平板式的。因此,窗上的玻璃是平板玻璃,而不是圆玻璃。
    因此,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十八日工匠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做的这一件“双圆玻璃窗”,不是庚辰本作者构思“玻璃窗”的素材。
    京都热线网的圆明沧桑网页写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四月,奉旨于淳化轩新建宫殿内做镶墙玻璃镜,并于后殿窗户上安玻璃。……”
    我想,圆明园淳化轩后殿安装的这种玻璃,应该是平板玻璃,否则,有关史料就会注明是“双圆玻璃窗”(圆玻璃)。
    据南通热线网报道:2003年5月16日,李颖伯发表了《从乾隆诗〈玻璃窗〉想到的》。据苏州科普之窗网报道,该文发表于《大众科技报》。(李颖伯是北京联合大学教授、科研处长)
    《从乾隆诗〈玻璃窗〉想到的》写道:“清乾隆皇帝在未登基时曾写过一首称赞玻璃窗的诗:‘西洋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小院轩窗面面开,细细风棱突纱牖。内外洞达称我心,虚明映物随所受。风霾日射浑不觉,几筵朗澈无尘垢。溪畔高枝宿鸟飞,门前小径行人走。秋添潇洒看阶菊,春回消息凭庭柳。一经入望尽分明,万家为呈妍与丑。依稀对镜延清赏,裁诗可以铭座右。’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此诗当为1736年之前完成。是描写将旧的糊窗纸改换成玻璃之后的新景象和自己的心情的。”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乾隆帝(弘历)登基。此前三个月,即雍正十三年五月,雍正帝让弘历参与政务。
    弘历写《玻璃窗》诗,应写于较悠闲之时。
    因此我以为:弘历写《玻璃窗》诗的时间,至迟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
    从诗句“玻璃皎洁修且厚”来看,弘历歌咏的玻璃应是平板玻璃。
    从诗句“小院轩窗面面开,细细风棱突纱牖。内外洞达称我心”来看,弘历歌咏的玻璃窗是他自己常住的“小院”的“轩窗”。
    弘历他自己常住的“小院”的玻璃窗,是不是庚辰本作者构思“玻璃窗”的素材?
    弘历登基前他自己常住的“小院”,除父母、福晋、身边的宫女及太监外,其他人是很难光顾的。至于安装“玻璃窗”的工匠,因只是在“小院”的“轩窗”上安玻璃,一人足矣。此人是否与庚辰本的作者有联系?其概率是微而又微!
    因此可以说,弘历他自己常住的“小院”的玻璃窗,不是庚辰本作者构思“玻璃窗”的素材。
    因此,还只有圆明园淳化轩后殿安装的玻璃窗,看到的人较多一些,人们的成分较复杂一些,这些人与庚辰本作者联系的概率较大一些。
    因此可以说,圆明园淳化轩后殿安装的玻璃窗,极有可能是庚辰本作者构思“玻璃窗”的素材。
    更稳妥的说法是:庚辰本作者构思“玻璃窗”的素材的获得时间,不会早于圆明园淳化轩后殿安装玻璃窗的时间。
    圆明园淳化轩后殿安装玻璃窗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四月。
    乾隆时期安装玻璃窗是件非常稀罕的事情。作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宝玉的怡红院的窗户“用平板玻璃片镶嵌”,再怎么早,不可能早于圆明园。
    因此,因此,庚辰本第七回、第四十九回,产生于乾隆三十五年之后。程甲本刻印之前的底本(抄本)的第四十九回,亦产生于乾隆三十五年之后。
    中国发明玻璃的时间在三千年之前,为什么堂堂的清宫安装玻璃窗的时间如此的迟呢?
    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平板玻璃是一种“钠钙玻璃”。
    中国生产“钠钙玻璃”,始于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在该年颁旨建立宫廷玻璃厂,技术指导是德国传教士纪里安,厂址在西安门内蚕池口之西、法国耶稣会建立的天主教堂附近。宫廷玻璃厂于雍正六年移入圆明园六所
    但是,“钠钙玻璃”的种类很多,其中平板玻璃的生产比较困难。宫廷玻璃厂一直不能生产平板玻璃。直至1909年(宣统元年),山东省博山玻璃厂生产出平板玻璃。我国才有国产平板玻璃。
    台湾省高凤技术学院发表了《盛清时期西洋玻璃的流传与使用》(见高凤技术学院94’年度教师奖励型研究计划执行报告)(在电脑上打出题目就可见)。该文写道:“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盛清时期,造办处拥有全国最佳的玻璃制作技术,但始终无法制造出大尺寸的平板玻璃,必须要仰赖进口。雍正六年、乾隆三年均曾实验,但因造出的尺寸小,造价过高而放弃。……乾隆三十九年九月,苏州织造四德因裁裂一块长八尺三寸,宽五尺一寸的玻璃,而被罰俸祿三个月……而前述苏州织造四德裁裂的玻璃,‘按照粤海关采买大块玻璃核准之例,共应值银六百二十二两二钱九分三厘。’根据记录,这样的价钱相当惊人,寻常百姓甚至一般官员可能都用不起,因此,平板玻璃在当時仍属西洋珍贵之物,仅有皇家及权贵官员能夠使用。”
    苏州织造四德裁裂的那块玻璃,计42.33平方尺,平均每平方尺值银14.7两。的确是贵得惊人!
    李颖伯在《从乾隆诗〈玻璃窗〉想到的》中写道:“当然,最初玻璃用于建筑也仅限于皇宫,因为价格昂贵。玻璃窗用于建筑,在我国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最初由于大块玻璃价格太贵,所以首先是将原有窗棱格子的一块,用小块玻璃取代窗纸,叫做‘安玻璃窗户眼’。小块玻璃的安装并不难,只需在原窗棱上用小钉把玻璃卡住,再用浆糊和窗纸封边即可。第二阶段是利用原有窗棱格子,安装多块小玻璃,其安装方法与前一阶段相似。最后才使用大块玻璃并改造原来的窗户式样,今天我们到故宫博物院或颐和园所见到的窗户就是这个样子。”
    对平板玻璃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就是清宫安装玻璃窗的时间非常迟的主要原因。
    其次,缺乏使用玻璃窗的习惯,仅仅把玻璃窗作为点缀,也是清宫安装玻璃窗的时间非常迟的原因。
    五、袁枚家安玻璃窗的时间在乾隆四十八年之前
    现在刊行的袁枚著《随园诗话》的下册,附有《批本随园诗话批语》。
    《批本随园诗话批语》的作者是谁呢?
    顾学颉先生在《随园诗话》的《附记》中写道:“《批本随园诗话》,原藏清人某侍郎家。近人冒广生据第十六卷跋语,知为满人总督伍拉纳之子所作;乃删润刊行。邓之诚复据伍拉纳子舒石舫所著《适斋居士集》及其行述,疑此批本作者即舒之兄仲山;并加批语及引证若干条于书眉。”[5](P875)。
    因此,基本上可以肯定《批本随园诗话批语》的作者是伍拉纳之次子舒敦(仲山)。
    《批本随园诗话批语》写于嘉庆初年。
    舒敦写道:“余记十一岁时,家君方任江宁藩司。一日,随业师黄望庭先生往隐仙庵上,吃桂花栗子。道士善弈,先生与对局。弈竟,同到随园。子才出迎,款待甚周。时年六十余,康健如少壮。面麻而长,微须已半白,身高五尺余。园中窗嵌玻璃,皆紫蓝各色。肴馔精雅,吃面四碗而散。乾隆辛亥,余年二十岁,以三等侍卫乞假省家君于闽督任,再过随园。……”{5]
    乾隆辛亥年,即乾隆五十六年。该年舒敦有二十岁,可见,舒敦生于乾隆三十七年。舒敦十一岁时,是乾隆四十八年。
    “家君方任江宁藩司”,即舒敦的父亲伍拉纳当时刚任江苏省布政使。
    舒敦十一岁时,贵为二品大员之子,见袁枚的随园“园中窗嵌玻璃,皆紫蓝各色,”颇感新奇,乃至于二十多年后即嘉庆初年写批语时还特地写上一笔。可见,布政使的衙署里是没有玻璃窗的。还可推断出:在伍拉纳“方任”之前,即舒敦十一岁之前,无论伍拉纳家,还是伍拉纳办公的衙署,都没有玻璃窗。
    袁枚是个不同凡俗的人,在文学上高举“性灵”的旗帜,在接纳学生方面公开的大量接受女弟子, 他自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
    总之,袁枚是个求新求异之人。
    袁枚家何时安装玻璃窗呢?袁枚家的玻璃窗安装的是什么玻璃呢?
    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十五》有《随园二十四咏》,《随园二十四咏》有《水精域》。其诗云:“玻璃代窗纸,门户生虚空。招月独辞露,见雪不受风。平生置心处,在水精域中。”{6]
    显然,“玻璃代窗纸”就是安装了玻璃窗。
    卷十五的皆写于己卯年,即乾隆二十四年。
    《小仓山房诗集》是按年度顺序编的。在乾隆二十四年之前的诗里,没有吟咏玻璃窗的。袁枚家在乾隆二十四年安装了玻璃窗。
    袁枚家的玻璃窗安装的是什么玻璃呢?
    “水精域”应是一座水榭。“水精域”的玻璃窗是水榭的玻璃窗,而不是住宅的玻璃窗。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二》有《随园四记》,该文云:“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6]
    (袁枚《随园四记》写于“丙戌三月”,即乾隆三十一年三月。)
    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有《答人问随园》,该诗云:“五色玻璃耀眼鲜,盘龙明镜置墙边。每从水尽山穷处,返照重开一洞天。”又云:“绿净轩中草色含,水晶域外露华酣。忽然四面空青色,第二重天号蔚蓝。”{6]
    可见,不仅水晶域有玻璃窗,“每从水尽山穷处”亦有玻璃窗。无论如何,都不是住宅的玻璃窗。同时,“每从水尽山穷处”的玻璃窗安装的是五色玻璃,水晶域的玻璃窗安装的是青色玻璃、蔚蓝玻璃。
    袁枚《小仓山房诗集》写玻璃是“五色玻璃”、“青色玻璃”、“蔚蓝玻璃”,这与舒敦(仲山)《批本随园诗话批语》所写“园中窗嵌玻璃,皆紫蓝各色”正好相符!
    庚辰本第四十九回写道:“(宝玉)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3]
    显然,宝玉的怡红院的玻璃窗,是住宅的玻璃窗,而不是景点的玻璃窗。宝玉的怡红院的玻璃窗安装的玻璃是白色透明的玻璃,而不是“五色玻璃”、“青色玻璃”、“蔚蓝玻璃”。
    总之,袁枚家的玻璃窗,与小说《红楼梦》里宝玉的怡红院的玻璃窗,是有较大差别的!
    袁枚家的玻璃窗上的玻璃,是清朝的宫廷玻璃厂能生产出来的。
    而等同于宝玉的怡红院的玻璃窗上的玻璃,即平板类大块玻璃,清朝的宫廷玻璃厂不能生产出来!整个乾隆年间必须完全依赖进口!
    袁枚家安玻璃窗的时间在乾隆四十八年之前。
    直至乾隆四十八年,舒敦家没安玻璃窗,伍拉纳所在的江苏省布政使衙署也没安玻璃窗。
    从乾隆三十五年四月圆明园淳化轩后殿安装玻璃窗算起,到乾隆四十八年,共计十三年,江苏省布政使衙署仍没有安玻璃窗,可见玻璃窗的普及之难!其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平板玻璃的来源困难,全部依赖于极少量的进口;二是思想观念的非常迟滞。
    六、己卯本第七回,甲辰本第四十九回,戚序本第四十九回,
    皆完稿于乾隆三十五年以后
    沈阳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甲辰本红楼梦》、《戚蓼生序本石头记》。
    己卯本第七回有玻璃窗。第138页写道:“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劳叨了一回,便往凤姐儿处来,穿夹道,(彼时)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遂越过西苑(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7]  (童注:括号内是朱笔旁改字)
    己卯本无第四十九回。无从对照。
    甲辰本第七回无玻璃窗。第241页写道:“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回,便往凤姐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越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8]
    甲辰本第四十九回有玻璃窗。1560页写道:“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起帐子一看,虽然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蹰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雪,下的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8]
    戚序本第七回无玻璃窗。
    戚序本第四十九回有玻璃窗。第1853页写道:“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起帐子一看,虽然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蹰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的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9]
    因为己卯本第七回有玻璃窗、甲辰本第四十九回有玻璃窗,戚序本第四十九回有玻璃窗,又因为圆明园淳化轩后殿安装玻璃窗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五年,所以,己卯本第七回,甲辰本第四十九回,戚序本第四十九回,皆完稿于乾隆三十五年以后。
    参考文献 :
    {1] 季稚跃《也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本)的底本正文》,《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 4 辑。
    [2] 曹雪芹《程甲本红楼梦》,沈阳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第1309页。
    {3]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沈阳出版社年2006版,第1142页,第1142页。
    {4] 孙逊《红楼梦鉴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版。
    {5] 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第850页。
    {6]袁枚(著)、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文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353页,第1409页,第481页。
    {7]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沈阳出版社2006版。
    {8] 曹雪芹《甲辰本红楼梦》,沈阳出版社2006版。
    {9] 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头记》,沈阳出版社,2006版。
    
    原载:《鄂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一期(第49页—第52页)
    
    原载:《鄂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一期(第49页—第5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