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批者脂砚斋,是与《红楼梦》尤其是与甲戌本和作者曹雪芹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可以说,能弄明白脂砚斋这个人物到底是谁,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弄清《红楼梦》一书的来龙去脉了。然而,仅从现有的史料中,无论如何也是没有办法发现脂砚斋这个人物的谜底的,在这个意义上,正如刘梦溪先生当年所说,脂砚斋为何人,是红学研究中的三个死结之一。事情果真如此,难道真的一点转机也没有了吗?我根据《红楼梦》作品本身、批语和相关史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得出的结论是:脂砚斋其实就是出家五台山的顺治,他是《红楼梦》初稿的作者。作品中出现的甄士隐、空空道人和情僧等一大批人物,都是隐写顺治其人的。将该书题名为《红楼梦》和《风月宝鉴》的吴玉峰和孔梅溪,以及所谓的雪芹之弟棠村等人,也都是顺治的化名。下面仅就脂砚斋为什么是顺治这一点加以简单的考证和说明,至于其他问题,拟另文分别加以专门讨论。 贾政灯谜之谜 贾政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依据的生活原型应该是曹宣的养父曹玺,因为从曹宣流落曹家直到1684年6月曹玺逝世时,大约有20多年的时间,曹玺自然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所以在进行创作时,曹宣以曹玺作为塑造贾政这个人物的生活依据,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作者通过贾政灯谜所隐写的历史人物,却是曹宣的亲生父亲顺治。 贾政的灯谜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底是砚台。头两句是说砚台的形体端方,质地坚硬,当然砚台也有圆形、椭圆、长方等各种形状,“端方”只是举例而已。砚台多用好的石料乃至良玉制成,当然“坚硬”了。砚台是不能说话的,但它却能通过笔来写字,也就是“有言必(笔)应”了。 表面上看,这个谜语是在写贾政这个人物喜好读书,不善交际,或者是在写他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但写作能力很强的特征,以及他为人正派即“端方”,性格刚强即“坚硬”。除此以外,我们很难看出这个谜语有什么其他寓意。 但若果真如此,这就不是什么精妙的谜语了,《红楼梦》也就不成其为《红楼梦》了。这个谜语的精妙之处,便是在于它是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的隐语,并且是顺治实际上没有死的隐语,同时也是脂砚斋为顺治化名的内涵所在。 庚辰本对贾政灯谜有夹批评到:“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从此批语中看出,批者对此谜大加赞赏,远胜过对贾环和贾母之谜的肯定,就是因为它有着上述内涵。 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的隐语为什么会是砚台呢?古人把一年中的24个节气分成72物候,用坎震离兑四卦中的24爻分值24个节气,用其余的60卦来具体分值这一年的365.25天,称为卦气图。具体做法是从冬至开始排算,每卦相当六日七分。七分为126分钟,由六日平分,故每一爻为一日零21分钟。所以,只要知道了任何一年的冬至交节的时间,就可以推算出任何一年中的任何一天属于哪一卦中的哪一爻了。我们都知道,节气比朔望能更准确地反映天气冷暖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公历即西洋历法,并没有古人过去所使用的阴历即农历准确。而卦气图比节气更能准确地反映每个日子在历法中的位置,因为同一个节气,由于它们交节的时间不同,所以有时会导致它们在卦气图中的爻位有所差别。所以,卦气图就是记载具体日子的最为精确的方法了;同时用这种方法来写具体日子,其内涵又不易被发现,于是它就成了作者用来隐写具体日子的有力工具了。比如宝钗的丫鬟为什么名黄莺儿呢?因为顺治生日是1638年1月30日戌时(本文日期均为农历),《顺治实录》卷1:“……于崇德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诞上于盛京。”「1」此日为卦气图中的随卦的九五爻,曹宣的真实生日即1660年2月6日(这是我从《红楼梦》的大量细节中索考出来的)的7:55分之前为随卦的上六爻,随卦所值物候为仓庚鸣之候,仓庚就是黄鸟、黄鹂,即黄莺鸟。故这个名字是在与顺治生日的联系中来写曹宣的真实生日也就是他的真实身份。现在我们来看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在卦气图中的爻位: 9日己未0:49到10日庚申1:10,小过卦上六爻。 8日戊午0:28到9日己未0:49,小过卦六五爻。 7日丁巳0:07到8日戊午0:28,小过卦九四爻。 这三爻为八卦中的震卦,用朱熹的八卦取象歌来说,就是“震仰盂”,就是象一个开口的盂盆一样。我们自然不难发现,把这三爻理解成砚台也是十分形象的: 让中间的两条断线间的距离小点,让上面的两条断线间的距离大点,然后再把上下断线处连接成半个椭圆形,就是砚台的形状了。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顺治被记成死于7日夜的子时,《顺治实录》卷144:“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2」丁巳日夜间的子时是壬子时。壬五行为水,子中含癸水,即子为纯水。在古代算命术中,把地支换成天干,以此看它们与生日天干的关系,比如地支中五行为水者只有子和亥,但亥中含壬水和甲木,就不是纯水,而是木和水了。古人用五色配五行,黑色配水。故壬子的隐语就是“黑水”了,墨汁就是黑水。据此,1661年1月7日到10日为震卦,其中含着顺治的壬子时之死为黑水为“墨汁”,则能装墨汁者当然就是砚台了。 这就是《青冢怀古》中“黑水茫茫咽不流”的史实寓意所在。这个谜语的谜底是墨斗。为什么呢?因为1661年1月8日的丑时为癸丑时,当作者想写顺治此时还活着的时候,墨斗就是癸丑时最好的隐语了:癸五行为水,水色黑象墨;古人用28星宿分值12个时辰,斗宿和牛宿分值丑时,故癸丑时就是“墨斗”即天干癸和斗宿的隐语了!就是说,在丑时的五个干支即乙丑时、丁丑时、己丑时、辛丑时和癸丑时中,乙五行为木、丁五行为火、己五行为土、辛五行为金,只有癸五行为水,则“墨斗”若是丑时的隐语的话,就只能是指癸丑时了。 至于“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则是在扣“玉玺”,喻指顺治之前的太祖和太宗都是拥有玉玺的皇帝。当然严格地说,太祖作为拥有玉玺的皇帝条件不是很充分,不过作为谜语,也就差强人意了。这个谜语理解成玉玺也是说得通的:玉玺在形状上符合“身自端方,体自坚硬”的限定,玉玺“虽不能言”,但当它代表帝王的意见印在谕旨上的时候,没有人敢不照办,自然就是“有言必应”了!之所以有此构思,是因为曹宣的养父为曹玺的缘故。 这就是贾政灯谜隐写顺治和曹玺二人时的内涵,但这还不是该谜语最妙的地方,因为诚如批语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当必字隐笔字的时候,此谜才“妙极!妙极!”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砚台为什么能隐笔呢?当我们知道了此谜是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的隐语时,再结合《推背图》中的知识,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其中的奥秘了。 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十二钗册子时,甲戌本此处文字下面有一段眉批:“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系借其法,为儿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其中的“亦无干涉政事”之语显然是反语,“真奇想奇笔”是对作者这种谜语手法的赞赏。 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的干支是丁巳,而丁巳在《推背图》中的图像是五个童子在鞭打一头牛,如下图所示: 此图与笔字又有什么关系呢?古代有在立春日鞭春牛的习俗,称为送寒迎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宋程公许《沧州尘缶编.立春》:“月堕霜空发上亭,土牛今日却鞭春。”该习俗起源甚早,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此习俗说明了古人对农业的重视,所以向来帝王都亲自参加迎春祝农活动。《礼记.月令》:“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根据这些习俗,立春日就是“迎春”,就是“打春”,就是鞭春牛了。而通过《推背图》中“鞭牛”的画面,顺治死日丁巳就成了“迎春”了。这就是迎春命名的寓意:它是顺治未死却被记成死人之日的隐语。 但这与笔又有什么关系呢?《本草纲目.果部》:“辛夷,辛雉,侯桃,房木,木笔,迎春。”据此,“迎春”就是“木笔”了,也就是“虽不能言,有言笔(必)应”了:虽然顺治被记成了死人,他就不能再象活人那样开口说话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迎春”即“木笔”,写出了他实际上没有死、还能说话的历史事实,即“有言笔应”了! “脂”、“脂研”之谜 只要通过作品中的贾政灯谜,发现了砚台可以成为1661年1月7日到10日的隐语,也就是顺治活着却被记成死人之事的隐语,自然就不难发现“脂砚斋”中的脂字的寓意了:这是在与贾政灯谜的配合中,来更加具体地写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 按照我们上面的分析,只要是和其他日子能组成八卦中的震卦的丁巳日的夜子时,就都可以成为贾政灯谜的谜底,而这样的日子,显然不限于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夜子时这一个日子,在这个意义上,说贾政灯谜的谜底就是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同时也就是脂砚斋中的“砚”字的谜底,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因此,如何在与砚台灯谜的配合中,把这个灯谜的谜底更进一步地限定在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上,就是作者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的问题了。而“脂砚斋”中的脂字,就是作者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设计出来的。 脂字由月、匕和日这三个字所组成,一个月字可以会意成“一月”,匕字约等于、近似于七字,所以我们不妨将其“错会”成七字,于是脂字就变成“一月七日”了,正是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的隐语了!脂批“愈不通愈妙,愈错会意愈奇”这个批语,就是对作者诸如此类的谜语式思维和构思的披露和说明。 这就是说,脂字是汉字中唯一一个能够最为近似地传达出“一月七日”这个重要信息的汉字,于是作者就把它精选出来,与贾政灯谜的谜底砚台中的砚字合成“脂砚”,就能够确定无误地写出顺治的身份特征了。 这样的构思不能说不妙,但是说服力还是不够强大,于是作者又进一步地从其他角度对自己的构思加以深化和补充,于是“脂砚斋”就有了“脂研”的别名。 研字拆开就是石、一、卄,石头可以为砚台,故石字与脂字即1月7日相配合可以传达出如下信息:《红楼梦》中的砚台是1月7日的隐语。把一字旋转90°,就变成了一竖即ㄧ,再和卄字合在一起,就是卅这个字了。于是,“脂研”去掉石字后就变成了月、匕、日、卅这四个字了。先从头顺着读出“一月七日”,然后再从尾读出“卅日”,结果就是一月七日、三十日了,也就是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和他24岁时的生日了(1661年时顺治24岁)。 这就是说,“脂砚”命名是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即“一月七日”的隐语,而“脂研”则是“一月七日”和“一月三十日”这两个日子的隐语。 顺治出家后自然要经常吃斋念佛,故斋字有暗示顺治出家的作用。故“脂砚斋”和“脂研”这两个命名的寓意是:1661年1月7日夜被记成死人、该年1月30日24岁生日时还活着、出家五台山的顺治其人。 所以,“愈不通愈妙,愈错会意愈奇”这个批语在己卯本和庚辰本中,署名为脂砚,在蒙府、戚序本中,则写作“却董窍”,作者藉此所要传达的信息是:“脂砚”这个命名十分精确地写出了顺治的身份特征,但是要懂得这一点(董),却需要(却)脑筋开窍(窍)。这个信息可以概括成:脂砚、懂、却、窍。把懂字谐音为董(否则就容易引起高度关注乃至泄漏天机,这当然是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再和却字调换一下位置,就变成了“却董窍”了,用这三个字来取代脂砚这个署名的位置,就把脂砚命名的寓意需要开动脑筋来求解的意思传达了出来。 另外,“脂砚”谐音就是“脂胭”,反读就是“胭脂”了,而古代制造胭脂的主要原料就是红蓝花,故“脂砚”扣砚台中盛满“胭脂”,则沾胭脂之笔也就好比沾红蓝花之笔,也就好比能写出朱批和蓝批的帝王之笔,也就可以暗示脂砚斋即顺治的帝王身份了。 “僧道”即脂砚斋 在各种版本的批语中,有如下一个现象:在有些本子中署名为脂砚的地方,在另外的本子中却写成了别的文字。上面所举的将“脂砚”写作“却董窍”的例子就是如此。而这种不同的异文,应该是批者脂砚斋故意制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传达有关脂砚斋命名寓意的信息。比如下面批语: 己卯本、庚辰本脂批 蒙府本、戚序本脂批 且将香菱身份写出。脂砚。 且将香菱身份写出来矣。 写贾蔷乖处。脂砚。 写贾蔷乖处,如见。 替代脂砚署名的文字是“来矣”和“如见”,把这四个字分别连在一起来读,就是“如来见矣”。意谓脂砚斋是顺治这事是千真万确的。这是因为:如来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如来”的“如”亦名“如实”,就是“真如”,“真如”是指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佛经对“如来”解释为“乘真如之道而来”,或说“如实而来”,意思是循“真如”之道来,而达到佛的圆满觉悟,故名“如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为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为阿弥陀如来。据此,批者在题名脂砚处换上“如来见矣”的说法,其实是在暗示:“脂砚”的命名,是对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如实道来”的结果。 而佛祖释迦牟尼,是作者用来写顺治身份特征的重要人物。在史书的记载中,顺治死于1661年1月7日夜子时。这个时间是23点到24点即0点之间,24点即0点之后,就属于1月8日了。如果我们把顺治被记成死人的这个时间理解成24点即0点,就是1月7日和1月8日的临界点了:既可以理解成1月7日,也可以理解成1月8日,于是这个时间就变成了1月7日和1月8日,两个日子月日全相加,就是2月15日了。就是说,2月15日是顺治被记成死人而实际上却还活着的最富有史实寓意的谜语。而据佛家典籍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的日子是2月15日。此其一。 现在再把顺治生日即1638年1月30日(按照节气算为2月)和他在史书中已经死了的时间即1661年1月8日0点,也就是1月7日的24点,连在一起计算一下: 月份是2+1=3月。 日子是30+8=38日。结果就是3月38日了。 古代大月30天,小月29天,1661年3月是大月,则3月38日就变成了4月8日了。而4月8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此其二。 这就是说,1661年1月7日夜24点也就是1月8日0点,在上面的构思中,就变成了2月15日和4月8日,既是释迦牟尼的涅槃日即死日,也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在这个意义上,顺治就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也就是不死之人了。 由此不难发现,作品中形影不离的僧道二人,其实就是顺治其人的化身了。因为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的生日是2月15日,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的涅槃日也是2月15日。如上所述,2月15日可以是顺治被记成死人之事的隐语,在这个意义上,太上老君和释迦牟尼就是顺治的化身了。而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是佛教和道教的鼻祖,自然就是“僧道”了。 而且,顺治出家前曾痴迷佛学,曾起“行痴”的法号,又曾自名痴道人、尘隐道人,在这些层面上,“僧道”也可以是顺治的指代符号了。 从作品中看,“僧道”显然就是脂砚斋。第一回交代,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然后道人就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了。“空空道人”变成“情僧”,就是“僧道一体”即“僧道”了,也就把在作品中形影不离的僧道二人,变成了一个人了。而从上面的交代我们自然可以看到,空空道人即情僧也就是“僧道”,就是《石头记》的抄阅者,这是再简单明白不过的事了。而脂砚斋就是《石头记》的抄阅者,因为在甲戌本中第一回中明确交代:“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据此,僧道即脂砚斋了。 本来抄阅者即空空道人也就是情僧是一个人即顺治,抄阅者脂砚斋也是一个人即顺治,但作品中用来隐写顺治的癞僧跛道却是两个人,所以全书的结尾处便有了“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的说法,“抄阅者”又变成了两个人了。正是这种既有表面上的矛盾,又有内在的有机联系的种种不同表述,才在迷惑读者的同时,又准确地写出了事情的真相。甲戌本第一回写石头“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蠢物”二字旁有朱批:“岂敢岂敢!”接着在“……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处也有朱批:“岂敢岂敢!”这些批语明显是批者把自己当做作品中的僧道二人的产物,意谓“石头”在僧道二人面前的自谦之词,批者不敢当之。据此,批者自然就是作品中的僧道了。其实这是批者脂砚斋即顺治认为自己的儿子曹宣才学高于自己的结果。当年戴不凡先生曾就此及其他相关细节,提出僧道应该就是脂砚斋「3」,虽然当时他还不能将此十分肯定地确定下来而是以疑问的形式提出,但其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切中肯綮的。 为什么顺治要将《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呢?因为《红楼梦》中的“石头”,是顺治的真正的皇七子即流落到曹家的曹宣的象征,而曹宣是皇七子以及顺治在出家五台山之前将皇位传给了他之事,只有顺治才是真正的见证人,这些事情发生在曹宣还不满周岁的时候,他自己对此当然是全然不知的,在这个意义上,顺治就是曹宣这些遭遇的记录者即“情僧录”了。当然,这个命名同时也就包含了在记录曹宣遭遇的同时也写出了顺治的遭遇的意思,同时也暗示了此书初稿的作者就是顺治。但该书毕竟是以记载曹宣遭遇为主,顺治遭遇为辅,即蒙府本第一回批语所说的那样“因为传他,并可传我”,所以最终对顺治来说,自然要“仍用《石头记》”了。 脂砚斋与甲戌本的关系 与脂砚斋有最为密切关系者,就是甲戌本了。因为甲戌本是作者设计出来暗示顺治和曹宣父子关系的最重要的版本,而在作品中和批语中所出现的“曹雪芹”,则是曹宣的化名。 作品第一回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说法,明确地表明了脂砚斋与甲戌本的特殊关系。所以,弄清了甲戌本的内涵,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弄清了脂砚斋的内涵。人们普遍把甲戌本理解成1754年甲戌年写成的本子,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红楼梦》的版本和大量批语,正如《红楼梦》这部书一样,也是作者和批者一起设计出来的谜语,是为了暗示相关的历史真相所精心设计出来的。就是说,批者在甲戌年之前写作批语时,也可以写出“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字样。 这就是说,“甲戌”这个干支,在《红楼梦》中是有着重大寓意的。 顺治出生的时辰即1638年1月30日戌时是甲戌时,因为这个日子的干支是甲午。古人规定,甲日和己日的子时是甲子时,故甲日的时辰依次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即到戌时便是甲戌时了。而在清代的帝王和皇子中,从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到雍正的儿子为止,出生和死亡的年月日时与甲戌有关系的人,只有三个人:1、顺治出生于1638年1月30日甲戌时。2、康熙二十三子(实为三十四子)允祁,生于康熙52年即公元1713年,死于乾隆50年即公元1785年7月27日甲戌日,活了73岁「4」。3、雍正长子弘晖,生于康熙38年即公元1699年,死于康熙43年即公元1704年6月6日甲戌日「5」,只活了六岁。弘晖不可能是脂砚斋,自不必说。允祁也不可能是脂砚斋,因为靖藏本22回有如下一段批语:“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其中的丁亥夏,不是指1707年就是指1767,不可能是指别的丁亥年。在1707年时允祁还没有出生,1767年时他也没有死,因此他也就无法成为脂砚斋了。 甲戌本的说法,来源于作品中出现了“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也是谜语。这个说法在不是谜语的情况下,是说该本子抄录于1754年甲戌年,脂砚斋此时对此书已经进行了第二次评论。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则是在暗示脂砚斋就是顺治。这个说法的谜底是: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的干支是丁巳,然后1692年1月7日的干支才是丁巳,再后1754年1月7日的干支才是丁巳。这就是说,从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开始,1692年1月7日好比“顺治抄阅初评”,1754年1月7日就是“顺治抄阅再评”了。就是说,1692年1月7日好比把顺治死日重复一遍即“抄阅一遍初评”,1754年好比把顺治死日又重复一遍也就是“抄阅再评”了。这就是说,这样的日子在某年重复了n次,作者就会相应地写出“至脂砚斋某年抄阅n评”的说法来。这里的“抄阅”,其实是指日子之间的重复,即后面的日子仿佛“抄阅”了或者“复印”了顺治被记成死人之日一样。就是说,如果1月7日是丁巳日的日子不是在1754年而是在1756年即丙子年重复出现第二次,就是“至脂砚斋丙子抄阅再评”了。哪里有什么脂砚斋“抄阅初评”、“抄阅再评”之事,这个说法不过是作者根据能暗示顺治身份的日子的时间特征所精心设计出来的谜语而已。作者写这个说法的原则是,年份不能太早,太早人们就容易把脂砚斋这个人物和其谜底顺治联系在一起了。 正由于甲戌本是暗示顺治其人身份特征的最重要的本子,该本子才有了其他本子所没有的一个独特特征,即比别的本子多出了一段“凡例”。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 这完全是以顺治的口吻所写的,因为按照所谓的顺治临死前的罪己诏的说法来看,顺治自然是个“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罪人。而“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说法,也只是对顺治隐居在五台山情况的暗示,当然他在五台山的居住情况实际上要好得多,这种说法其实只是相对于皇宫豪华奢侈的生活环境而发的。同时这些说法,也暗示了顺治自己曾创作了《红楼梦》的初稿之事。 脂批的特征和几段重要批语的内涵 《红楼梦》的许多批语都是谜语,比如有些批语说《红楼梦》没有写完,“迷失无稿”之类,这是怕读者把前80回和后40回当成一个整体从而发现其谜底而故意设计出来的,是用来迷惑读者的烟雾弹。有些批语由于是谜语,因此是有特殊寓意的,是不能按照常理去理解的。 脂批的特征,根据当年戴不凡先生的研究,起码有如下几点可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1、脂砚斋很熟稔小说的素材,但他阅看小说所写而联想起往事时,情绪是很冷静的。 2、对自己所熟悉的人和事,脂砚批书时采取“垂戒”的态度。 3、用出世思想来解释小说的描写。 4、脂砚斋是个懂画法的人。「6」 不难看出,这四点与顺治的身份特征完全相符 《红楼梦》戚序本的回前和回后有许多充满了佛家思想和类似于佛偈形式的总批,与顺治出家人的身份十分相符。这或许是顺治为了暗示批者的出家人身份所故意采用的形式。如“我为你持佛,我为你吃斋”,“有情情处特无情,何是人人不醒”等等。 甲戌本第一回在“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处有如下一段眉批: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了去,方是巨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