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芙蓉女儿诔”发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光东 参加讨论


    晴雯被迫害致死之后,宝玉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撰写了“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的哀悼晴雯的“芙蓉女儿诔”。
    “芙蓉女儿诔”诔的是晴雯,似乎没有悬念。但细读作品,并非如此。
    诔文写道:“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晴雯不养鹦鹉,何来“檐前鹦鹉犹呼”?
    “及闻槥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宝玉与晴雯并无儿女私情,何来“共穴之盟”?
    “人语兮寂历,天籁兮筼筜”——筼筜,一种竹子;“天籁兮筼筜”,是竹子发出的声音;晴雯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何来“天籁兮筼筜”?
    而这些描写,用在黛玉身上却完全符合:“共穴之盟”是宝黛的爱情誓言;“檐前鹦鹉”是黛玉养的鹦鹉;“天籁兮筼筜”是潇湘馆竹子发出的声音。
    为什么在“晴雯诔”里出现黛玉的情况?脂批批道:“明是为与阿颦作谶,却先偏说紫鹃,总用此狡猾之法。”“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对此作者也作了暗示:当黛玉听到“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忡然变色”(第七十九回)。
    这说明,芙蓉女儿诔,名是诔晴雯,实是诔黛玉。
    为何要通过诔晴雯来诔黛玉?为何作者不让宝玉在黛玉死后另写一篇黛玉诔文?
    笔者认为,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在黛玉死后,宝玉已经到了大悲无泪、大悲无言状态,精神受到致命打击,再也没有写一篇情文并茂诔文的神智。书中写道:
    宝玉道:“我自从好了起来就想要做一道祭文的,不知道我如今一点灵机都没有了。若祭别人,胡乱却使得;若是他断断俗俚不得一点儿的。”(第一百零四回)
    

因此在黛玉死后让宝玉再写一篇黛玉诔,在情节上不合理。但黛玉又是故事的女主人公,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黛玉诔”又断不可少,所以就借诔晴雯来诔黛玉。
    

二是诔文思想敏感。晴雯只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女奴而已,谈不上有什么政治觉悟。但黛玉是宝玉知音,与宝玉有相同的民族立场。这样“黛玉诔”必然有敏感的内容。为了掩饰“黛玉诔”文内容的政治性,诔文就以“晴雯诔”的形式出现。
    对于诔文的敏感性,作者是有暗示的:
    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忽又想起死后并未到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第七十八回)
    

也就是说,诔文中有“微词”。这个“微词”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
    

首先,从“芙蓉女儿”这个名称上看。书中写道:
    

这丫头听了,一时诌不出来。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我也曾问他是管什么花的神,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养的。他说:‘天机不可泄漏。你既这样虔诚,我只告诉你,你只可告诉宝玉一人。除他之外若泄了天机,五雷就来轰顶的。’他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第七十八回)
    

这就是说,“芙蓉女儿”是丫环随机应变杜撰出来的,没什么特别的含义。如果我们相信作者的这一交代,就错了。因为作者其实早就把林黛玉称作“芙蓉女儿”。
    

在第六十三回,宝钗抽到的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也就是说,宝钗配做牡丹花,“艳冠群芳”,可以“随意命人”,尊贵无比。
    

林黛玉抽到的签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注云:“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他,别人不配作芙蓉。”
    

这就是说,只有林黛玉配做芙蓉。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既然牡丹花“艳冠群芳”,可以“随意命人”,为什么要陪芙蓉饮一杯呢?这说明在作者心中,“风露清愁”的芙蓉尊贵而“艳冠群芳”牡丹卑贱,黛玉尊贵而宝钗卑贱。
    

到此我们可以明白,“芙蓉女儿诔”,就是“黛玉诔”。林黛玉就是芙蓉女儿。
    

为什么作者要称黛玉为芙蓉而称宝钗为牡丹?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莲花,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也被崇为君子之花。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由此可见,红楼梦作者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影响。宝钗是富贵之花牡丹,林黛玉是君子之花莲花。作者鄙视富贵而推崇操节,所以鄙视牡丹而推崇莲花。
    

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都是高尚品格的象征。由于莲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之君子”,因此应该与松、梅、竹、菊并列,称作“五君子”。红楼梦作者以松、梅、竹、菊的高尚品格来象征民族气节,象征高洁的芙蓉也应该被赋予与松、梅、竹、菊一样的政治品格。
    

其次,从诔文与《离骚》的关系上看。作者称诔文师法《离骚》,诔文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离骚》有密切关系。脂批对此做了批注。
    

在“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旁,庚辰双行夹批:“《离骚》:‘鸷鸟之不群兮。’又语:‘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注:鸷特立不群,故不于……。鸩羽毒杀人。鸠多声有如人之多言不实。罦罬,音孚拙。□□网。《诗经》:‘雉离于罦。’《尔雅》:罬谓之罦。”
    

在“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旁,庚辰双行夹批:“《离骚》。薋、葹皆恶草,以别邪佞。茝兰,芳草,以别君子。”
    

在“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旁,庚辰双行夹批:“《离骚》:‘长顑颔亦何伤。’面黄色。”
    

在“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旁,庚辰双行夹批:“《离骚》:‘謇朝谇而夕替。’废也。‘忍尤而攘诟。’攘同取也。”
    

在“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旁,庚辰双行夹批:“汲黯辈嫉贾谊之才,谲贬长沙。”
    

在“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旁,庚辰双行夹批:“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在“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旁,庚辰双行夹批:“《楚辞》:‘驷玉虬以乘鹥兮。’
    

在“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旁,庚辰双行夹批:“《楚辞》:‘杂瑶象以为车。’”
    

作者和脂批为什么强调“芙蓉女儿诔”模仿《离骚》而作?这是因为屈原是古代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离骚》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志士仁人。明遗民方文(1612——1669)在1647年的《三月十九日作》中云:“前辈有谁同此恨,雪庵和尚读《离骚》。”如顾炎武也有诗咏王夫之:“共对禅灯说《楚辞》,《国殇》《山鬼》不胜悲。”顾炎武、王夫之都是深怀民族意识的思想家,可见屈骚精神是明末清初爱国志士的力量源泉。因此,“芙蓉女儿诔”师《离骚》而作,反映了诔文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前面已经指出,红楼梦与顾炎武一样,把是否坚持民族立场作为评价人物的标准。热心功名的,与清廷合作的,被称作“国贼禄鬼”和“禄蠹”。而坚持民族立场、保持民族气节是需要“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信念和勇气的。而坚持理想信念,正是《离骚》的精神所在。《离骚》有如下的对话。女嬃劝屈原:“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你为什么还要坚持美好的节操?屈原答道:“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表达了效仿前贤、坚持理想、绝不妥协的决心。
    

而“芙蓉女儿诔”中的“巾帼惨于羽野”就出自《离骚》。作者说黛玉“巾帼惨于羽野”,就是说她“直以亡身”,即坚持理想、坚持民族立场而受到迫害。
    

综上所述,林黛玉是作者塑造的一位与贾宝玉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物。由于林黛玉坚持民族立场不动摇,因此在作者眼里,林黛玉是崇高的。所以作者在诔文中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她:“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
    

把她描绘成女神的形象:“乘玉虬以游乎穹窿”,“驾瑶象以降乎泉壤”。
    

对她的遇难表示沉痛的哀悼:“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苔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
    

向迫害黛玉的元凶发出怒号:“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诔文“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挥洒的是民族血泪,抒发的是民族情感。
    

此外,我们从“芙蓉女儿诔”可以看到红楼梦的结局。脂批说“芙蓉女儿诔”为黛玉“作谶”,说明晴雯被迫害致死是黛玉被迫害致死的前奏,后四十回黛玉之死在前八十回已经埋下伏笔,与前八十回完全一致。由于最后黛玉被迫害致死,宝玉就应该履行他多次对黛玉做出的承诺:出家。这样才能体现悲剧人物的坚定性,体现悲剧的崇高。黛玉坚持民族主义立场是崇高的,宝玉坚持民族主义立场、与贵族家庭决裂也是崇高的。后四十回完成了全书的悲剧冲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原载《红楼梦汉民族精神研究》一书。朱光东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相关文章
    
    
    “三春去后诸芳尽”释
    曹雪芹考证质疑
    红楼梦因何伟大
    揭开薛宝钗的画皮
    红楼梦与“薙发易服”
    “顽石”与“补天”
    《姽婳词》民族主义浅析
    红楼梦与清初民族斗争管见
    “顽石”与“补天”
    为什么说后四十回不是伪续
    从“自比夷齐”看贾宝玉出家的原因
    痛骂曹操——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的一个理由
    “盛世”还是“末世”
    是“大骂异族”还是“歌颂满洲”
    红楼梦吊明反清思想管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