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逗红轩 参加讨论

    一、《红楼梦》没有第十八回
    《红楼梦》己卯本与庚辰本从第十七回直接跳到第十九回,没有第十八回。第十七回回目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庚辰本回首脂砚道:“此回宜分二回方妥。”这是作者精心的设计,通过回目数的变化,玩着与历史日期对号入座的数字游戏。(详解见第二十五回“通灵遇双真”、第二十七回“宝玉生日”)
    二、大观园
    1、宁国府
    宁国府即明朝。(详解见第十三回)贾敬即嘉靖,代指嘉靖、万历二帝;秦可卿即崇祯,代指天启、崇祯二帝;贾蓉即明末太监;贾珍即明末权臣;尤氏家族则指率部降清的明朝将领,(详解见第六十四回至第六十九回之“尤氏家族”)是不同时期的“李氏家族”。(见第四回)
    2、荣国府
    荣国府即清朝,指从努尔哈赤兴起一直到康熙帝统一中国的清朝。荣国府中的实际掌权人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凤姐、薛姨妈等,都指历经清初三朝的孝庄,当然孝庄也只是一个代名词,代指清朝(后金)。(详解见第四回“四大家族”))
    荣国府由三部分构成。(见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1)正院(正门,其中有向南大厅、正内室荣禧堂、贾政院即正室东耳房、凤姐院等。)
    (2)西大院(西角门,其中有贾母院等。)
    (3)东大院(东角门即“黑油大门”,其中有贾赦院、梨香院、东小院等。)
    “东大院”代指入关前之清朝,“东小院”则指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所建之后金,(见第三十二回“金钏投井”)“梨香院”即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后之后金,“贾赦院”即皇太极之清朝,琏凤执掌之荣国府则指入关后之清朝。琏凤即顺治康熙二帝和孝庄,琏凤从“贾赦院”移住正院并执掌荣国府,代指孝庄携顺治入关,并与顺治康熙一起统治中国。
    对于表面意义上的荣国府,有两处容易产生误解:
    (1)第十六回“起造大观园”:“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有人将东大院理解为独立于贾赦院的另一个院子,这是不正确的,东大院包括贾赦院和大观园的东大院部分。
    (2)荣国府老大贾赦住东大院之“黑油大门(内)”,老二贾政却住荣国府正院,有人对此不解。其实贾政并没有住在荣国府正院正室,而是住在正室东耳房。(见第三回:“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脂砚道:“黛玉由正室一段而来,是为拜见政老耳,故进东房。”又道:“若见王夫人,直写引至东廊小正室内矣。”王夫人见黛玉则在正室“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见第三回)想当年荣公长子贾代善袭官以后,应与“贾母”住在荣府正内室荣禧堂,其长子贾赦结婚生子后则移住东大院之“黑油大门”。而次子贾政与父母同住,结婚生子后仍住正室东耳房,以便侍奉。贾代善死后,贾母移出荣禧堂住进西大院。因贾母健在,袭着官的贾赦不便入主荣禧堂,只好将正室荣禧堂空出,与贾政仍各住原院。
    3、“山子野”
    《红楼梦》第十六回:“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老明公”,即有名位的长者,指万斯同。
    “山子”,假山,指用假山造园,而万斯同号“石园”。“野”,万斯同字“季野”。所以“山子野”即万斯同,脂砚道:“妙号,随事生名。”
    大观园由万斯同“一一筹画起造”,纯属虚构。
    4、大观园
    大观园是作者借“省亲”为宝玉和“金陵十二钗”而精心设计的“太虚幻境”(第十六回脂批语)。“金陵十二钗”还包括副册、又副册,“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可录矣。”(第五回警幻仙姑语)本回妙玉出现时脂砚道:“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是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意。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又有又副册三断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余未多及,想为金钏、玉钏、鸳鸯、苗云(?)、平儿等人无疑矣。观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费笔墨。”
    第十六回和本回详细地介绍了大观园的方位基址以及园中的景致建筑。
    脂砚斋称本回“试才题对额”部分为《大观园记》,道:“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观者亦如身临足到矣。今贾政虽进的是正门。却行的是僻路,按此一大园,羊肠鸟道不止几百十条,穿东度西,临山过水,万勿以今日贾政所行之径,考其方向基址。故正殿反于末后写之,足见未由大道而往,乃逶迤转折而经也。”(注意脂批第一句之“写”和“批注”,“写”者何人?“批注”者又何人?)
    第十六回贾蓉道:“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起造大观园时:“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
    本回脂砚道:“后文所以云进贾母卧房后之角门,是诸钗日相来往之境也。后文又云,诸钗所居之处,只在西北一带,最近贾母卧室之后……”又对正殿批道:“想来此殿在园之正中。按园不是殿方之基,西北一带通贾母卧室后,可知西北一带是多宽出一带来的,诸钗始便于行也。”
    由此可知,大观园从宁府西花园会芳园起,过小巷,入荣府东大院,一直到荣府西大院贾母院之北。
    其实大观园并不大。脂砚道:“诸钗所居之处,若稻香村、潇湘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苑等,都相隔不远,究竟只在一隅。然处置得巧妙,使人见其千邱万壑,恍然不知所穷,所谓会心处不在乎远。大抵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全在人之穿插布置耳。”第四回介绍“梨香院”道:“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而“王夫人正房”和“梨香院相隔两层房舍”。大观园就在梨香院和“王夫人正房”之间穿过,其在这两处之间的宽度,不超过相当于“两层房舍”的“一夹道”。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大观园,大观园实际上还别有寓意。
    《石头记》即“传国玺传”;主要记述的是“明史”,即《红楼梦》;而“明史”实际上指明末清初的历史,所以《红楼梦》既是“朱明之梦”,又是“清朝之梦”。
    《红楼梦》中的宁国府即明朝,荣国府即清朝;宝玉即“有病”之传国玺,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镶补在传 国 玺上的玉角,代表朱明皇权。但只有荣宁二府还不足以表现《石头记》主旨,不足以记述明末清初的历史,于是作者又精心设计了这么一个大观园,巧妙地把与“传 国 玺”有关的“红楼人”以及代表明末清初的主要历史人物的“红楼人”,都汇聚到大观园中,为敷演“传 国 玺 传”和“明 史”创造条件。
    大观园由宁府部分和荣府部分这两部分构成,一共“三里半大”,这在《石头记》和《红楼梦》中都另有寓意。
    (1)在《石头记》中,宁府代表汉族政 权,荣府代表游牧民族政 权,而大观园由宁荣二府各一部分构成,表明大观园部分地包含着汉族政 权和游牧民族政 权。“三里半大”,代指“三个半”朝代(政 权),即宋、元、明、清。其中清朝历史才到“清初”,故只算“半个”。
    (2)在《红楼梦》中,宁府即明朝,荣府即清朝,大观园一园跨两府(宁荣二府),表明大观园代指“明末清初”,是个时间概念。“三里半大”也是个时间概念,代指明末清初的“三十五”年,具体指从崇祯元年(1628)到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间的三十五年。这三十五年就是《红楼梦》重点所指的所谓“明末清初”,起始于第二十五回“通灵遇双真”(崇祯登基,见第二十五回),终止于第八十回“孙绍祖接迎春”(永历帝即将“荡悠悠”)。当然,《红楼梦》在着重记述这三十五年历史的同时,还补记了崇祯帝登基之前的历史(如努尔哈赤的兴起等),也补写了永历帝死后台湾郑氏之抗清和“三藩之乱”等史实,并涉及到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时间总跨度达百年有余。如果从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算起,到1683年台湾郑克塽降清,则正好一百年。
    大观园中的主要居所名也有寓意。
    潇湘馆:宝玉原题为“有凤来仪”,“仪”,匹配、配合。脂砚道:“果然,妙在双关暗合。”传说凤食竹实,故竹可招凤,而此处“有千百竿翠竹”;元春是贵妃,亦凤也,大观园正待“元妃省亲”。元春“省亲”时改名为“潇湘馆”。此处之“潇湘”因“千百竿翠竹”而来,故指“潇湘竹”,即斑竹,亦称“湘妃竹”。林黛玉即斑竹,所以称林黛玉为“潇湘妃子”。(见第三十七回“海棠社”)其前生为绛珠仙子,即水印(斑竹+朱砂),亦即林黛玉(含薛宝钗)。(见第一回“三生石畔”)
    怡红院: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元春改作“怡红快绿”,(元春将“香”、“玉”二字抹去,原因见第十九回“玉生香”。)并名之为“怡红院”。“怡”,“遗”也,残存;“红”,“朱”也。“怡红”,残存的朱明,即所谓末世之朱明。
    蘅芜苑:宝玉题为“蘅芷清芬”,因为此处“一株花木也无”,只有许多“异草”,“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蘅”、“芷”皆草名。元春改名曰“蘅芜苑”。“蘅芜”是香草名,也是香名。“香”,“降”也,降伏,指薛宝钗所代表的清朝之“武力降伏”,即“草化”(见“红楼入门之一”)。
    稻香村:宝玉题为“杏帘在望”,并取村名为“稻香村”。元春改为“浣葛山庄”,在看过黛玉代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诗后,又改名为“稻香村”。“稻香”,“倒戈投降”也,即李纨所代表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之所谓“率部投降”。
    ……
    三、“元妃的四出戏”
    元春“省亲”共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
    脂砚道:“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元春所点四出戏,其实是指《红楼梦》的四大部分,《红楼梦》就由这四大部分构成。弄懂了这四大部分之所指,也就明白了《红楼梦》的谋篇布局。
    1、第一出《豪宴》
    脂砚道:“《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一捧雪》是清初戏剧家李玉的作品。明嘉靖年间,莫怀古收留落魄裱褙(装裱书画)匠汤勤为门客,后携其进京并推荐给权奸严世蕃(宰相严嵩子)。汤勤为讨好严世蕃,向其透露莫怀古有祖传玉杯“一捧雪”。严向莫索取,莫以赝品代之。汤勤又告密,严遣人至莫宅搜杯,莫弃官潜逃。严世蕃令人追至蓟州拿获,命蓟州总镇戚继光将莫就地正法,仆人莫成挺身替死。人头解京,汤勤识破后胁迫莫妾雪艳。雪艳在成亲之日刺死汤勤,并自刎而死……
    《豪宴》是《一捧雪》中的一出,写严世蕃宴请莫怀古,莫怀古引见汤勤,宴罢严世蕃留汤勤于府中。此处戏中有戏,宴会中正演出杂剧《中山狼》,暗指汤勤即“中山狼”。
    “《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贾家”即北京朱明,因“江南甄家”还未正式登场,(见第五十六回“江南甄府进京”)故此处之“贾家”代指朱明。此处由《豪宴》中之“中山狼” 汤勤,牵连出忘恩负义之吴三桂,由《一捧雪》“莫家之败”牵连出“贾家(朱明)之败”。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十六七岁中武举。崇祯五年(1632年),20岁升为游击将军。崇祯八年(1635年)任前锋右营参将,崇祯十一年(1638年)升前锋右营副将。崇祯十二年(1638年),27岁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其友叹道:“仁兄廿七登坛,儒门出将,父子元戎,讵谓奇遘(gòu遇也)哉!”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吴三桂以33岁之盛年得封平西伯,应诏勤王,在崇祯帝殉国后投降李自成。四月,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接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五月三日,多尔衮进北京,吴三桂受封平西王。
    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1658),吴三桂攻南明,进剿贵州。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占昆明,顺治帝命吴三桂驻镇云南。顺治十七年(1660)四月,吴三桂请兵入缅,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吴三桂获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在昆明缢杀永历帝。五月,吴三桂晋封亲王。
    吴三桂入缅后,永历帝知死不可免,曾给吴三桂一信:
    “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指明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指崇祯)之于将军,可谓甚厚……奈何凭借大国(指清),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第思高皇帝(指朱元璋)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永历自称)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愁何怨于将军也!……奕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
    从吴三桂履历和永历书信即可看出,吴三桂就是“贾家之败”中忘恩负义的“中山狼”。“贾家(朱明)”相当于莫家,清朝相当于严世蕃,吴三桂相当于汤勤,玉杯“一捧雪”则相当于代表朱明皇权的通灵宝玉。
    “第一出《豪宴》(《一捧雪》)”是《红楼梦》的第一大部分,从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总共二十二回。其中第一回由朱棣篡位并迁都北京引出朱明之梦,由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迁都沈阳引出清朝之梦。从第二回到第二十二回,《红楼梦》一边介绍人物(明清历史人物)、时间(明末清初)、场所(宁府:明朝;荣府:清朝),一边记述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比如:
    山海关之战(第四回“葫芦案”);
    皇太极继汗位及两征朝鲜(第九回“闹学堂”);
    皇太极改金为清(第七回“宝玉会秦钟”和第八回“金璎珞”);
    松锦之战(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崇祯帝殉国(第十三回“淫丧天香楼”);
    永历帝和郑成功之死(第十五回“馒头庵”);
    多尔衮进京和南明的建立(第十六回“才选凤藻宫”);
    永历帝被俘(第十九回“花解语”);
    李自成大顺军之败及其余部的“联明抗清”(第二十回“正言弹妒意”);
    绍武政权争立(第二十一回“四儿”)
    ……
    由此可知,《红楼梦》的第一大部分(自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从努尔哈赤的兴起(主要从皇太极继汗位起),一直写到康熙一统中国。“元妃省亲”即所谓《豪宴》,指清朝入主中原;朱明之亡即“贾家之败”,吴三桂即忘恩负义的“中山狼”。
    2、第二出《乞巧》
    脂砚道:“《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长生殿》是清初诗人、戏剧家洪昇的作品。《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乞巧》是《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中的一段。此出之前主要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由“合”到“分”的过程,通过第二十二出的《密誓》,帝妃爱情逐步走上专一。但随后就是第二十三出的“陷关”、第二十四出的“惊变”和第二十五出的“埋玉”,写安禄山起兵造反,攻陷潼关,直趋长安,帝妃西行,至马嵬坡,军队哗变,杨贵妃被缢死于梨树下。
    《红楼梦》中的《乞巧》指崇祯帝登基,大明臣民期待着明朝的中兴。后金的兴起壮大相当于安禄山叛乱,李自成攻北京则相当于军队哗变(农民军有不少由明军哗变而来)。而崇祯帝与杨贵妃的死法一样,自经于煤山海棠树下,即第五回元春“恨无常”之所谓: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第二出《乞巧》(《长生殿》)”是《红楼梦》的第二大部分,包括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六回,以及第四十六、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等章回。
    《红楼梦》的第二大部分从崇祯帝登基前后,一直写到清朝入关前后。
    3、第三出《仙缘》
    脂砚道:“《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邯郸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邯郸梦》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说一位姓卢的书生在邯郸道中,做了一场繁华富贵、盛衰荣辱的黄梁梦,梦醒后,由吕洞宾度其到天上,替代何仙姑作了为王母扫碧桃花的侍者。
    《仙缘》是《邯郸梦》的最后一折,写八仙点度“痴人”卢生。卢生甫至仙境,张果老道:“你虽然到了荒山,看你痴情未尽,我请众仙出来提醒你一番,你一桩桩忏悔者。”于是众仙逐一点醒,最后都以“你个痴人”作收。卢生则一一叩头道:“我是个痴人!”
    和卢生一样,南明也做了一个富贵发达的“黄梁美梦”,最后被清朝打破。
    “《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二回脂砚道:“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甄家(南明)之宝玉和贾家(北京朱明)之宝玉,不仅名字相同,模样相同,连性情也相同。(见第五十六回)其实甄宝玉本就等于贾宝玉,也就是等于“宝玉”,即“有病”之传国玺,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属于不同的人家而已。在北京朱明时期,宝玉(传国玺)属于北京朱明(假家,贾家),所以叫贾宝玉,即“贾家之宝玉”。北京朱明灭亡后,宝玉(传国玺)属于南明(真家,甄家),所以叫甄宝玉,即“甄家之宝玉”。但江南甄家(南明)在《红楼梦》中只是一条暗线,所以甄宝玉的出场基本上由贾宝玉代替,此即脂砚之所谓“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南明的“黄梁美梦”破灭后,通灵宝玉被清朝之“后金”(宝钗)顶替,已届劫终之日,须“复还本质,以了此案”(第一回),于是甄宝玉(宝玉,即“有病”之传国玺)将通灵宝玉送归“大荒山青埂峰下”。“大荒山”即相当于《仙缘》里的“荒山”。通灵宝玉恢复原形后,这青埂顽石上就字迹分明、编述历历,此即《石头记》也。空空道人从裤裆底下倒抄《石头记》,于是《红楼梦》得以问世传奇。
    “第三出《仙缘》(《邯郸梦》)”是《红楼梦》的第三大部分,从第三十七回至第八十回,其中第四十六、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等章回属于第二大部分,而第六十三回至第六十九回则属于第四大部分。
    《红楼梦》的第三大部分从清朝入关,一直写到南明灭亡。
    4、第四出《离魂》
    脂砚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牡丹亭》也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又叫做《还魂记》,说杜丽娘一日游园后,梦见自己与一书生幽会,醒来后思念不已,竟至一病而亡。后书生柳梦梅也来到园中,按杜丽娘阴魂吩咐掘其棺,杜丽娘因而复生,随共结情缘。
    《离魂》是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出,演的是杜丽娘因梦而夭折。杜丽娘梦到的书生叫“柳梦梅”,而《红楼梦》中的“柳氏家族”指南明,也指延续明朝香火的台湾郑氏家族。(见“柳湘莲”回和“小五儿”回)南明灭亡后,大明臣民都期待着台湾郑氏家族能够光复大陆,恢复大明,就像“柳梦梅”让杜丽娘起死回生那样。
    “《牡丹亭》中伏黛玉死。”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爆发,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军西渡。康熙十九年(1680),郑经败回台湾。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台湾军民降清。林黛玉代表大明,清朝收台湾标志着大明的彻底灭亡,即所谓“黛玉死”。
    “第四出《离魂》(《牡丹亭》)”是《红楼梦》的第四大部分,包括第六十三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第六十四回“浪荡子情遗九龙珮”至第六十九回,总共六回。这六回写的正是“三藩之乱”。
    从“元妃的四出戏”可以看出,《红楼梦》共分四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对明末清初历史的总写,后面的三大部分则是分写。其中第二大部分写崇祯帝登基后的北京朱明;第三大部分写南明;第四大部分写“三藩之乱”。所以所谓“大观园”,是作者借“省亲”之名,为详细记述明末清初的历史而特意搭建的舞台。
    四、龄官
    第十六回“借省亲事写南巡”,实际上是借“南巡”写南明。贾蔷为“省亲”之事要下姑苏采购,因“江南甄家”收着贾府的“五万银子”,便打算“先支三万”,“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这表明在元春“省亲”之前,“江南甄家”的“五万银子”将被用尽。
    而“江南甄家”的“五万银子”代指南明四帝一监国。“先支三万”,指清朝先灭掉弘光朝廷、鲁监国政权、隆武政权。“下剩二万存着”,指清朝后来灭亡的绍武政权和永历朝廷。(详解见第十六回)那么在元春“省亲”之前,南明将彻底灭亡。
    在本回中,“贾蔷已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以及行头等事来了”,荣府将梨香院腾出修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
    既然在元春“省亲”前南明已彻底灭亡,那么贾蔷从姑苏采买的“十二个女孩子”,应当指清朝征伐南明时的明清历史人物。贾蔷即清朝(后金)(见第九回“闹学堂”);“姑苏”代指南明。“元妃的四出戏”相当于《红楼梦》的四大部分,“红楼梦中人”也就相当于这“四出戏”中的戏子。那么这“十二个女孩子”也就是南明历史上的戏子。(详解见第五十八回“十二官”)
    龄官之“龄”,“伶”也,即优伶。
    元春独夸“龄官极好”,并赐“糕点”。(元春代指清朝,见第十六回“凤藻宫”)谁在南明灭亡时表现“极好”,并得到了清廷的特别赏赐呢?当然是清初汉人四王了。
    平西王吴三桂,晋封亲王,镇云贵;怀顺王耿仲明,改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福建。智顺王尚可喜,改封平南王,镇广东;恭顺王孔有德,改封定南王,死后其婿孙延龄授镇守广西将军。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反,“三藩之乱”爆发。所谓“三藩”即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广西孙延龄起兵响应,台湾郑经也率军登陆参战。
    元春要求龄官任意“再作两出戏”,贾蔷忙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哪知“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的两出戏,写杜丽娘游园后梦见“柳梦梅”。而《红楼梦》中的“柳氏家族”则指南明和台湾郑氏家族,如果龄官作《游园》《惊梦》,则隐含着“三藩”有思明之意。所以此处之龄官(“三藩”)“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意即“绝无反意”。但“三藩之乱”时三藩还是打出了“复明”的旗号。
    《相约》《相骂》是明代戏曲作家王玉峰所作《钗钏记》中的两出戏。这两出戏的主角是丫环云香,而《游园》《惊梦》中的主角是小姐杜丽娘。龄官执意不作《游园》《惊梦》,“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意在表明“三藩”做定了“胡虏之奴仆”,决不造反做“主子”。于是“贾妃甚喜”,又额外赏赐。这为第六十四回至第六十九回的“三藩之乱”埋下了伏笔。脂砚道:“又伏下一个尤物,一段新文。”“尤物”之“尤”,即尤氏之“尤”也。
    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凤姐道:“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史湘云道:“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这个小旦即龄官,(见第三十回“龄官划蔷”:“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说龄官长得像林黛玉,是为了表明龄官所代表的“三藩”本是明朝汉人。
    五、妙玉
    妙玉,宋恭帝赵显也。(参见第四十一回“茶品梅花雪”)
    且看妙玉之介绍。
    “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
    点出南宋都城杭州。《石头记》中常用苏州、扬州代指古都南京、杭州。
    “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宋恭帝赵显自小亡国,即所谓“自小多病”;后为元世祖忽必烈所疑忌,只有自己出家才保住了性命,“替身儿”当然不中用。“今年才十八岁”,宋恭帝也正是在“十八岁”时被遣至吐蕃,习学佛法。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至元25年(1288)丙寅,赐瀛国公赵显钞面锭。遣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
    宋恭帝赵显(1271—1323年),藏学家王尧《南宋少帝赵(曰丝)遗事考辨》:“瀛国公事迹概述如下:咸淳七年(1271)九月乙丑,生于临安。度宗第二子,母全氏。九年(1273)十一月,封嘉国公。十年(1274)七月癸未,即皇帝位,明年改元德佑。时年四岁,太后全氏临朝听政。至元十三年(1276),降,五月,至大都,封瀛国公。十九年(1282)十二月,迁上都。二十五年(1288)十二月,被遣至吐蕃,习学佛法。长期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曾任总持。更名合尊法宝,习藏语文,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至治三年(1323),被赐死于河西,元末即传诗文贾祸,藏族史学家皆认为冤屈而死。”
    关于宋恭帝“诗文贾祸”,明初释无愠《山庵杂录》:“瀛国公为僧后,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从宋恭帝的获罪之诗可以看出其满腔的故国之思。宋恭帝有《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译作传世,在其所译《因明正理論》末页留有一藏文短跋:“大汉王者出家僧人合尊法宝,在具吉祥萨斯迦大寺,取汉文本与蕃字本二者善为对勘,修订并正确翻译之,汉文本名为《入正理》,而晚近蕃地诸人名之为正理门论云。”宋恭帝在此处自称“大汉王者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虽已出家,仍以“大汉王”自居。而“合尊”(合尊法宝、合尊大师)在藏语本义中,指天神家族的出家人,即皇家僧。此即第五回妙玉“判词”之所谓“云空未必空”。
    第六十三回邢岫烟道:“闻得他(妙玉)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宋恭帝正是为蒙元之权势所不容,不得已才出了家。清代昂孙《网庐漫墨》:“《符台外集》云,宋幼主北迁,降封瀛国公。一夕,元世祖梦金龙舒爪绕殿柱,明日瀛国来朝,立所梦柱下,世祖(忽必烈)感其事,欲除之,谋诸臣下。瀛国公知之,大惧,遂乞从释号合尊大师,往西天受佛法,事获免。”
    “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元末权衡《庚申外史》:“国初收江南归附时,瀛国公幼君也。入都,自愿为僧白塔寺中,已而奉诏居甘州山寺(今甘肃张掖大佛寺)。”宋恭帝在前往西藏前,已为僧白塔寺、张掖大佛寺,所以“经文也不用学了”。
    “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宋恭帝不听“师父”临终“不宜回乡”的遗言,离开西藏,被赐死于河西。元代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是年(至治三年1323)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
    所谓“帖子”,诏令也。元代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勅令瀛国公往脱思麻路习学梵书、西番字经。”
    那么妙玉,宋恭帝也,代指大宋。
    

    
     相关文章
    
    
    “衔玉之宝玉”即传国玉玺
    《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
    红楼”亦“青楼”
    《红楼梦》作者是万斯同、钱名世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戚蓼生序》译注
    《石头记》解读方法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说明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石头记》“还泪”真相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