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逗红轩 参加讨论

    一、“红楼二尤”即“三藩”
    第六十四回“因贾敬停灵在家”,贾琏“每日与二姐三姐相认已熟,不禁有了垂涎之意,况知与贾珍贾蓉等素有聚麀之诮,因而乘机百般撩拨,眉目传情。”第六十九回尤三姐托梦尤二姐:“自古‘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好还。你虽悔过自新,然已将人父子兄弟致于麀聚之乱,天怎容你安生。”
    “聚麀”,《礼记·曲礼上》:“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郑玄注:“聚,犹共也。鹿牝曰麀。”后以指两代的乱伦行为。“麀(yōu)”,母鹿。中国人历来讲究“好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故用淫妇代指贰臣。尤氏之“尤”即源自聚麀之“麀”。
    在《红楼梦》中,“尤氏家族”代指降清明臣;尤氏是降清明臣的总代表;尤老娘和“二尤”则代指率部降清(金)之清初汉人四王,即孔有德、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尚可喜(尚之信)、吴三桂等(从“三顺王”到“三藩”)。
    第六十四回列藏本回首有“题曰”:“深闺有奇女,绝世空珠翠。情痴苦泪多,未惜颜憔悴。哀哉千秋魂,薄命无二致。嗟彼桑间人,好丑非其类。”其中所谓“深闺奇女”,代指《五美吟》之“五美”所代表的抗清明臣;所谓“桑间人”即指“红楼二尤”,代指降清明臣。“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后用“桑间濮上”代指淫靡风气盛行的地方(男女幽会之地)。《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桑间人”代指淫乱之人。
    宁国府本代指明朝,贾珍代表明朝权臣,尤氏是降清明臣的总代表。南明灭亡后,尤氏仍是降清明臣的总代表,贾珍则代指清朝汉臣,贾蓉代指清朝汉官。
    尤老娘曾出现在第十一回贾敬寿宴上,贾蓉道:“母亲该请二位太太、老娘、婶子都过园子里坐着去罢。”此时秦可卿(崇祯帝)已患上“红(朱)尽”之病(“嘉靖”之“家尽”),此处之“尤老娘”代指崇祯六、七年(1633—1634)率部降金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
    “红楼二尤”则曾出现在第十三回秦可卿丧礼上:“只见秦业、秦钟并尤氏的几个眷属尤氏姊妹也都来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即指崇祯帝自经于煤山登仙阁,代指北京朱明之亡。此处之“尤老娘尤氏姊妹”,代指“从龙入关”或“接引清军入关”之清初汉人四王,尤老娘代指孔有德,尤二姐代指耿仲明和尚可喜,尤三姐代指吴三桂。
    第六十三回贾敬之“宾天”,代指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南明永历帝之死。“尤氏不能回家,便将他继母接来在宁府看家。他这继母只得将两个未出嫁的小女带来,一并起居才放心。”脂砚道:“原为放心而来,终是放心而去,妙甚!”第六十四回为贾敬送殡后,“贾珍尤氏并贾蓉仍在寺中守灵,等过百日后,方扶柩回籍。家中仍托尤老娘并二姐三姐照管。”
    所谓“在宁府看家”,代指清廷命清初汉人四王及其所部驻镇地方。顺治十六年(1659)三月,清廷命吴三桂驻镇云南、尚可喜驻镇广东、耿继茂镇守四川。十二月,改命耿继茂移镇广西。顺治十七年(1660)七月,清廷再令耿继茂移驻福建。康熙元年(1662十二月,在吴三桂已全权掌管云南后,康熙帝和四辅臣又把贵州交由吴三桂全权管理。六月,康熙帝正式颁发金册、金宝,晋封吴三桂为亲王。孔有德在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破桂林时自杀,其旧部后驻桂林。康熙五年(1666)五月,康熙帝命孔有德女婿孙延龄为镇守广西将军,统辖孔有德旧部,驻守桂林。此处之“尤老娘”即代指镇守广西将军孙延龄;“尤二姐”代指驻镇广东之平南王尚可喜、驻镇福建之靖南王耿继茂(耿精忠);“尤三姐”代指驻镇云贵之吴三桂。
    第六十四回贾珍之所谓“江南甄家送来打祭银五百两”,犹如谓南明五个政权是南明丧礼(灭亡)之“打祭银”。“江南甄家”代指南明;“五百两”代指南明五个政权,即弘光朝廷、鲁监国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朝廷。
    贾蓉道:“我二姨儿三姨儿都不是我老爷养的,原是我老娘带了来的。听见说,我老娘在那一家时,就把我二姨儿许给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后来张家遭了官司败落了,我老娘又自那家嫁了出来,如今这十数年,两家音信不通。我老娘时常报怨,要与他家退婚,我父亲也要将二姨转聘。只等有了好人家,不过令人找着张家,给他十几两银子,写上一张退婚的字儿。想张家穷极了的人,见了银子,有什么不依的。再他也知道咱们这样的人家,也不怕他不依。又是叔叔这样人说了做二房,我管保我老娘和我父亲都愿意。倒只是婶子那里却难。”
    这是在介绍“三藩”的历史。意谓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并不是在后金伐明时被迫降金(清),而是在孔有德的带动下主动率部降金(清);孔有德是第一个率部降金的明朝著名将领。“我老娘又自那家嫁了出来”之“那家”以及尤二姐指腹为婚之“张家”,都代指朱明(详见第六十八回“张华”)。
    第六十四回贾琏赠尤二姐“汉玉九龙珮”和本回贾琏娶尤二姐为二房,都代指清廷之“封藩”。贾琏代指顺治康熙二帝。
    顺治帝命吴三桂留镇云南时,授予的权力包括:兵权,军队出征的指挥权;财权、钱粮、兵饷的支配权;民政权,民事庶务、地方兴除的管理权;人事权,当地官员考核、甄别荐举、弹劾、罢斥的任免权及赏罚权等等,地方一切事务,均授予裁决权,连本省的督抚大员也置于他的监督之下。朝廷在授予异姓王对当地的一切权力时,还特别规定:中央“内外各衙门不得掣肘”。吴三桂只对皇帝负责,“遵奉”皇帝的旨意行事。中央各有关部门对吴三桂所作所为只能是履行必要的手续,而不能干涉,更不许随便阻止。康熙帝即位之初,又把贵州全盘交给了吴三桂,规定了享有同云南一样的权利。对尚可喜、耿继茂二王也作了同吴三桂相似的规定。恰恰是这些特权规定,使三王具有封藩、裂土分封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吴三桂王云贵、尚可喜王广东、耿继茂王福建的“三藩”并立的局面。“三王”中,无疑吴三桂占地最多,兵力最强,势力也最为雄厚。(李治亭《吴三桂大传》)
    第六十四回“(贾琏)使人看房子打首饰,给二姐置买妆奁及新房中应用床帐等物。不过几日,早将诸事办妥。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间。又买了两个小丫鬟。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以备二姐过来时伏侍。”
    第四十四回之“鲍二媳妇”代指定南王孔有德,自经而死;“鲍二”代指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详见第四十四回“鲍二媳妇即孔有德”)。此处之“鲍二”身份不变,“鲍二媳妇”则代指平西亲王吴三桂,借以点明尤老娘和“红楼二尤”之身份。所谓“小花枝巷”,代指“三藩”(含孔延龄)之驻镇地在中国的位置;意指从福建到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其地理形状犹如“一枝花”。“小花枝巷”之“小”是相对清廷统治之全国而言。
    本回贾琏娶尤二姐,却将尤老娘和尤三姐一并娶了过去,意指“三藩”之形成。此即所谓“贾二舍偷娶尤二姨”。“舍”,公子,少爷;“二舍”即二公子或二少爷。
    “那贾琏越看越爱,越瞧越喜,不知怎生奉承这二姐,乃命鲍二等人不许提三说二的,直以奶奶称之,自己也称奶奶,竟将凤姐一笔勾倒……当下十来个人,倒也过起日子来,十分丰足。”一日贾珍也来找尤三姐喝酒,“挨肩擦脸,百般轻薄”。不料贾琏也到来,“二马同槽”。上行下效,小厮们也大“贴烧饼”。珍琏与尤氏姐妹同时取乐,却被尤三姐反“拿他弟兄二人嘲笑取乐”,“一时他的酒足兴尽,也不容他弟兄多坐,撵了出去,自己关门睡去了。自此后,或略有丫鬟婆娘不到之处,便将贾琏、贾珍、贾蓉三个泼声厉言痛骂,说他爷儿三个诓骗了他寡妇孤女。”“那尤三姐天天挑拣穿吃,打了银的,又要金的;有了珠子,又要宝石;吃的肥鹅,又宰肥鸭。或不趁心,连桌一推;衣裳不如意,不论绫缎新整,便用剪刀剪碎,撕一条,骂一句,究竟贾珍等何曾随意了一日,反花了许多昧心钱。”
    顺治帝钦命“三王”留镇南疆,本意是以三王“世守边圉,以为藩镇”,借以“藩屏王室”,维护清朝的稳定统治。康熙即位初,由索尼等四辅政执掌朝政,继续执行世祖的政策,依赖“三藩”镇守南疆,对付南明残余势力和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的土司及海上郑成功的抗清力量,对吴、尚、耿三王百般笼络,听任三藩自行其是。然而,事物的发展却走向了清朝统治者愿望的反面。当外部矛盾——同南明和农民军余部的斗争结束,内部的矛盾便突现出来。四辅臣的政策,恰好鼓励与助长了三藩势力的急剧膨胀,不仅不能护卫王室,却形成了一股与它抗衡的政治军事力量。在四辅臣执政的六年期间,三藩渐成割据之势。他们各握兵权,拥兵自重。吴、尚、耿一方面搜刮民财,聚敛财富;一面伸手向朝廷索取千百万粮饷和经费,用于养兵和行政及生活开支。“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三藩的存在,在经济上已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李治亭《吴三桂大传》)
    “何曾随意了一日,反花了许多昧心钱”,在“三藩”问题上,清廷正如是也。尤三姐之“金莲”,则代指“三藩”本为汉人;第六十九回鸳鸯揭起尤二姐裙子让贾母看,也是此意。
    尤二姐常劝贾琏“把三丫头聘了罢”,贾琏说贾珍舍不得。尤二姐说:“闹的无法,少不得聘他。”贾琏称是。所谓“聘三姐”,即指清廷之“撤藩”。
    至撤藩前,尚可喜年老多病,获准由其长子尚之信理事。尚之信“以凶虐横于粤”;耿精忠“以税敛暴于闽”;吴三桂在云南“尤骄纵”。康熙帝久有撤藩之意,曾道:“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他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尚可喜突然提出申请撤藩、“归老辽东”的奏疏。尚可喜申请撤藩不单单是因年老多病,实质问题是,深虑位高权重引起朝廷怀疑,而长子之信不法,终将招来不测之祸,殃及宗族。他只有求退,才能保全自己声誉,得一善终结果。正当康熙帝处心积虑选择适当时机,解决三藩问题时,尚可喜不待朝廷下令,也不管吴、耿两藩如何打算,先自提出撤藩,既明智,又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在客观上为康熙帝处理三藩问题铺平了道路。于是,康熙帝抓住这一难得时机,顺水推舟,准备立即采取行动,实施撤藩。尚可喜的本意,并非是全撤,他自己要携带部分家口和兵丁撤回关外故乡,而想把王爵传给长子尚之信,让他继续留镇广东。但朝廷以父亲健在无移爵的先例,予以拒绝,下令全撤。尚可喜看得很明白,朝廷的意图是彻底撤藩,从根本上解除它的心腹之忧。既然这样,尚可喜自然无话可说。朝廷锐意全撤,虽非尚可喜本愿,事已至此,他只有俯首听命,服从朝廷的决定了。康熙帝批准尚可喜撤藩的决定,迅速向朝廷内外包括各省军政官员作了通报。吴三桂、耿精忠两藩得知这个消息,心中惶惶不安。他们根本就没有撤藩的思想准备,一次也不曾提过或表示有撤藩之意,如今朝廷同意尚可喜撤藩,实则也强烈地暗示他们,是考虑自己应否撤藩的时候了。朝廷的举动,又暗示他们,是自请撤好,还是等朝廷下令撤你们好,由你们做出选择。康熙十二年(1673)七月,吴三桂给康熙帝上了一道自请撤藩的奏疏。比吴三桂的奏疏稍晚几天,靖南王耿精忠也给朝廷写了一份撤藩的奏疏。康熙帝决意撤藩,而尚、吴、耿先后自请要撤,是他求之不得之事。所以,当廷臣分别送上三桂与精忠撤藩的报告时,他毫不迟疑地作了批示。吴三桂估计朝廷一定会挽留他,同尚、耿两藩有所区别。他以假意求撤,而康熙帝真撤,结果弄假成真,木已成舟,已经无法挽回!(李治亭《吴三桂大传》)
    所谓“撤藩”,就是除保留王爵外,剥夺“三藩”的一切权利,将“三藩”安插到关外“恩养”。“三藩”只能掌管自己的庄田,安闲度日,变成一个无权无威的“富家翁”。
    尚可喜主动提出撤藩,即指尤二姐劝贾琏“聘三姐”。康熙帝决定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而多数阁臣主张区别对待,即先撤尚、耿二藩,后撤吴藩,认为吴三桂实力、威望与权势并重,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此即贾珍之所谓“舍不得”。
    贾琏与尤二姐要“聘三姐”,尤三姐却要自择夫婿。贾琏说“一定是宝玉”,尤二姐与尤老娘亦以为然。“宝玉”即传国玺,代表皇权;说尤三姐要嫁宝玉,即指吴三桂要起兵反清,自己做皇帝。但尤三姐却说要嫁柳二郎,意指吴三桂要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反清;“柳二郎”代指郑成功之子郑经(详见第六十六回“冷二郎即郑经”)。所谓“尤三姐思嫁柳二郎”,标志着“三藩之乱”爆发。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吴三桂起兵反清,于是贾琏被贾赦急着叫走了……
    二、“猴兴儿混编十二钗”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从蒙古族的角度介绍了明末清初之明朝和清朝(“冷子兴”见第二回、第七回)。本回“猴兴儿混编十二钗”,则从清朝汉人官员的角度介绍了入关后之清朝和南明,并重点介绍了“三藩之乱”爆发后的形势。
    第五十三回兴儿曾在宁国府负责倾铸“押岁锞子”之事,其时代背景在崇祯帝登基之初,宁国府代指明朝;本回之兴儿则是“贾琏的心腹小厮”。所以兴儿本是明臣,后成为清朝重要汉人官员。(第五十三回:“这日宁府中尤氏正起来同贾蓉之妻打点送贾母这边针线礼物,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回说:‘兴儿回奶奶,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说着递上去。尤氏看了看,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尤氏命:‘收起这个来,叫他把银锞子快快交了进来。’丫鬟答应去了。”)
    本回兴儿道:“我是二门上该班的人。我们共是两班,一班四个,共是八个。这八个人有几个是奶奶的心腹,有几个是爷的心腹。奶奶的心腹我们不敢惹,爷的心腹奶奶的就敢惹。”  
    所谓“奶奶的心腹我们不敢惹,爷的心腹奶奶的就敢惹”,意谓清朝汉官不敢惹满官,满官却敢惹汉官。
    且看“猴兴儿混编十二钗”(与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和第五回“指迷十二钗”对看)。
    1、元春
    元春代指入关后之清朝。兴儿道:“我们大姑娘不用说,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
    2、迎春
    迎春代指南明永历帝,性格懦弱,在位期间从未曾自主,先被军阀挟持,后成为大西军孙可望的傀儡。兴儿道:“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
    3、探春
    探春代指国姓爷郑成功,是南明东南沿海抗清主力,后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兴儿道:“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并解释道:“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所谓“老鸹窝里出凤凰”,意谓郑成功本非朱明宗室,后南明隆武帝赐其姓“朱”名“成功”。“神道”,俗语,谓了不起,有本领。清廷一直在招降郑成功,但郑成功始终尊奉南明,坚持抗清,故兴儿谓探春为“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
    4、惜春
    惜春代指明朝宗室和明朝遗民。兴儿道:“四姑娘小,他正经是珍大爷亲妹子,因自幼无母,老太太命太太抱过来养这么大,也是一位不管事的。”宁国府本代指明朝,贾珍代指明朝权臣,所谓“珍大爷亲妹子”即点明惜春身份。
    5、李纨
    李纨代指清朝入关后率部南下征伐南明之孔有德、耿仲明(耿继茂)、尚可喜、吴三桂等,其时满族八旗战斗力下降,孔有德等是清军主力。兴儿道:“我们家这位寡妇奶奶,他的浑名叫作‘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我们家的规矩又大,寡妇奶奶们不管事,只宜清净守节。妙在姑娘又多,只把姑娘们交给他,看书写字,学针线,学道理,这是他的责任。除此问事不知,说事不管。只因这一向他病了,事多,这大奶奶暂管几日。究竟也无可管,不过是按例而行,不象他(凤姐)多事逞才。”
    6、凤姐
    凤姐本指孝庄,这里代指康熙帝(一统中原后之清廷)。兴儿道:“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我们二爷也算是个好的,那里见得他……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他。皆因他一时看的人都不及他,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他。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估着有好事,他就不等别人去说,他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他自己错了,他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他还在旁边拨火儿。如今连他正经婆婆大太太都嫌了他,说他‘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去瞎张罗’。若不是老太太在头里,早叫过他去了。”
    兴儿说邢夫人也“嫌”凤姐,意指康熙十四年(1675)漠南蒙古亲王布尔尼乘“三藩之乱”举兵反清(详见第五十三回“正月十五”)。
    7、平儿
    “平儿”代指清朝入关前之降清(金)明臣,这里代指“三藩”,主要代指平南王尚可喜。
    兴儿道:“倒是跟前的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小的们凡有了不是,奶奶是容不过的,只求求他去就完了。”
    此处意谓平儿所代表的“三藩”虽与清廷“一气”,但也在施恩培养自己的力量。比如吴三桂不仅操纵着云南军政官员的任免权,还将自己意中人从外省调来充实力量,又把自己的亲信派往其他各省任职。
    兴儿又道:“虽然平姑娘在屋里,大约一年二年之间两个有一次到一处,他还要口里掂十个过子呢,气的平姑娘性子发了,哭闹一阵,说:‘又不是我自己寻来的,你又浪着劝我,我原不依,你反说我反了,这会子又这样。’他一般的也罢了,倒央告平姑娘。”并解释道:“这就是俗语说的‘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了。这平儿是他自幼的丫头,陪了过来一共四个,嫁人的嫁人,死的死了,只剩了这个心腹。他原为收了屋里,一则显他贤良名儿,二则又叫拴爷的心,好不外头走邪的。又还有一段因果: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二爷原有两个,谁知他来了没半年,都寻出不是来,都打发出去了。别人虽不好说,自己脸上过不去,所以强逼着平姑娘作了房里人。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把这一件事放在心上,也不会挑妻窝夫的,倒一味忠心赤胆伏侍他,才容下了。”
    此处之平儿代指对清廷忠诚不贰之平南王尚可喜。所谓“陪了过来一共四个”之“四个”,代指清初汉人四王,即孔有德、耿仲明(耿继茂、耿精忠)、尚可喜、吴三桂。所谓“嫁人的嫁人”,代指“三藩之乱”时起兵叛清之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所谓“死的死了”,代指顺治九年(1652)兵败自杀之孔有德。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吴三桂在昆明誓师反清,十二月出兵北伐。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孙延龄据桂林反,投向了吴三桂。三月,耿精忠在福州宣布反清。只有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断然拒绝参加叛乱。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发动兵变,接管了平南王的权利,被吴三桂封为“招讨大将军”。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尚之信复降清,袭平南亲王爵。康熙十九年(1680)七月,康熙帝以尚之信“不忠不孝,罪大恶极”,赐其自尽,平南王藩亦随之撤去。
    在康熙帝批准尚可喜撤藩之初,尚可喜即打点行装,准备搬迁。吴三桂起兵后,康熙帝下令停撤平南王、靖南王两藩,尚可喜遵从令旨,守在广州待命。当叛乱迅速波及广东后,尚可喜积极投入平吴剿耿的斗争,始终保持臣节。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康熙帝晋封尚可喜为亲王。(李治亭《吴三桂大传》)此即平儿之所谓“又不是我自己寻来的,你又浪着劝我,我原不依,你反说我反了,这会子又这样”。
    “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意指顺治帝和康熙帝在亲政前都设有辅政大臣,亲政后即将其势力铲除,比如顺治朝之多尔衮,康熙朝之鳌拜等。所谓“二爷原有两个”之“两个”,即代指康熙帝亲政前之辅政大臣鳌拜等。
    8、尤二姐
    尤二姐代指“三藩之乱”时的耿精忠、尚之信。兴儿道:“但凡小的们有造化起来,先娶奶奶时若得了奶奶这样的人,小的们也少挨些打骂,也少提心吊胆的。如今跟爷的这几个人,谁不背前背后称扬奶奶圣德怜下。我们商量着叫二爷要出来,情愿来答应奶奶呢。”此处意谓清朝汉族官员愿意在“三藩”辖下做官。
    尤二姐说“我还要找了你奶奶去呢”,兴儿道:“奶奶千万不要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只怕三姨的这张嘴还说他不过。好,奶奶这样斯文良善人,那里是他的对手!”尤二姐道:“我只以礼待他,他敢怎么样!”兴儿道:“不是小的吃了酒放肆胡说,奶奶便有礼让,他看见奶奶比他标致,又比他得人心,他怎肯干休善罢?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
    此处事指耿精忠、尚之信叛清后又降清。(详见第六十八回、第六十九回之“尤二姐”)
    因尤二姐代指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亲王尚之信两人,所以尤二姐相当于“猴兴儿混编十二钗”之两钗。
    9、尤三姐
    尤三姐代指吴三桂及其孙吴世璠。
    兴儿之所谓“只怕三姨的这张嘴还说他不过”,意指吴三桂之吴氏集团也不一定是清廷的对手。兴儿之所谓“(林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意指“三藩”原本是汉人;林黛玉代表明朝和汉族。
    第六十六回兴儿口中的宝玉和以前一样“疯疯颠颠”,但尤三姐独具慧眼,并举例说明宝玉不糊涂。尤二姐道:“依你说,你两个已是情投意合了。竟把你许了他,岂不好?”
    宝玉即传国玺,是“绛(朱)洞花王”,代表朱明皇权。此处意指吴三桂有意称帝,而兴儿代指支持三藩“反清复明”之清朝汉人官员,故“三姐见有兴儿,不便说话,只低头嗑瓜子”。
    兴儿又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这是汉人在劝说吴三桂,意谓吴三桂虽有实力但不能称帝,因为宝玉(传国玺)属于明朝,即所谓“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尤三姐慧眼识宝玉,也道出尤三姐表面上是要嫁柳湘莲,实际上是要嫁宝玉,即指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后来却称帝于衡阳。(详见第六十六回之“冷二郎“)
    10、林黛玉、薛宝钗
    林黛玉代表朱明;薛宝钗代表清朝。兴儿道:“奶奶不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不算,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每常出门或上车。或一时院子里瞥见一眼,我们鬼使神差,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三藩之乱”时只有台湾郑氏集团还延续着朱明的香火,朱明已是苟延残喘,行将就木。所以兴儿说林黛玉是“风儿一吹就倒”的“多病西施”。而“三藩之乱”时清朝也摇摇欲坠,濒于崩溃的边缘。所以兴儿说“见了他两个,不敢出气儿”,“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雪”即“薛”,代指清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