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并非陈景河先生所误引的《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大荒山”,也与长白山无关,乃“荒唐言”耳。不能认为《红楼梦》主旨是写满族的兴衰史,表现的是中原腐朽文化和关外满族原始素朴文化的冲突等等。红学研究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论”。 关键词 红楼梦主旨;大荒山;长白山;满族文化 《红楼》杂志2000年第4期刊登的陈景河先生大作《北方民族文化渊源论》(以下简称《渊源》),对《红楼梦》研究的诸多问题,提出了颇为新颖的见解。 一是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及郭璞注、清朝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等考证认为:《红楼梦》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就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大荒山”,而“大荒山实指现今的长白山;‘无稽’就是谐音寓为‘勿吉’……为满族先世祖族;‘青埂’则谐音寓意为‘清根’,即‘大清之根”’。 二是根据此考证,陈先生推论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东北满族的兴衰史。陈先生认为过去《红楼梦》“越研究越糊涂”,“主要的还是没有抓住‘清根’(即大清之根)这一主旨,也就是脱离了满族的出源、兴盛和‘衰微’这一实际,及其该民族的固有的传统文化,使得不少文章给人以隔物看花之感,甚至让人啼笑皆非”。过去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红楼梦》中的艺术形象“是封建社会的‘贰子逆臣’、‘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等等,都是不准确的”。宝、黛二人的反抗是因为“宝、黛是带有(满族)先祖童贞特征的人物,与现实社会必然发生冲突”云云。 根据这一“考证”和“推论”,陈景河先生说《红楼梦》中“用‘真事隐’的手法写了不少‘真事’。其中的‘大荒山’只是‘真事’之一,这既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构筑,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个谜。200多年了,还看不破,古人真的要笑我们痴了”。见到陈先生这样说,我们不禁感到惶恐万分。 于是,我们也不得不想一想:陈先生猜破的这个“谜底”到底对不对?经核对陈先生所进行的考证,似乎觉得很有值得商榷之处。在此略抒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陈先生《渊源》一文的考证史料,主要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以及光绪年间刘建封的《长白山江岸志略》两书。 一、《渊源》写道:“《山海经·大荒西经》称:‘少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三面之人不死,是为大荒之野。’这里所记纂三面之乡,根据郭璞注系指古勿吉部。古勿吉部在长白山之东,如今朝鲜的咸兴地方,看长白山正是‘日月所入’之所。可见这里的‘大荒之山’系指长白山无疑。长白山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称谓,春秋战国时称不咸山,汉、魏时叫盖马大山。南北朝时,又有徙太山之称。同时,也有人称长白山为‘太皇山’,如《魏书·勿吉传》:‘(勿吉)国南有徙太山,魏言太皇。’《北史》卷九十四《勿吉传》勿吉‘国南有徙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 二、《渊源》又写道“长白山还流传着女娲补天石加工厂的传说”,“长白山给了他(曹雪芹)巨大的艺术启示和灵感,《红楼梦》开卷设置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胎生物为远古大荒山之一石一草,从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炼石补天说起,真是石破天惊”,“这里的女娲是大清帝国缔造者的形象。说的是,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满族‘精英’入主中原‘补天’去了。这些幸运的‘五色石’在那‘富贵场’、‘温柔乡’享受多年,化为腐朽,在‘儒佛道’等中原文化销蚀作用下,补天之石早已失去光彩”,“独有女娲氏当年遗弃大荒山青埂峰下的一石还保有祖先聪明灵秀的天赋”云云。 …………………… 原载:《南都文坛》第23卷第5期,2003年9月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