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现代性•近代性•现代主义 ——对《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的质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孙絜 参加讨论

     二十世纪即将成为历史。我们虽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的形态没有十分的把握,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赓续,是自本世纪初文学改良尤其是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确立的与中国古代文学完全异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承继。以上我所说的几近于常识,然而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即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这也是我最近读了杨春时、宋剑华两先生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①(以下简称(近代性))一文之后引起的一点想法。
     对于(近代性)一文有两点质疑,陈述如下,希就教于杨、宋两先生。
    一、关于“现代性”和“近代性”
     五四文学革命后的中国文学不具备现代性,只具备近代性,这是《近代性》一文立论的基点,而这种提法是否成立本身是可以商榷的。
     首先,“近代性”与“现代性”两个名词本身存在相当程度的概念内涵的模糊性,不宜用作选言判断的不相容选言肢。应当指出,(近代性)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字重新定性的愿望是有其合理背景和出发点的。即在中国文学巨变百年的时候,借用范伯群先生的话说.“我们的学科虽然不再年轻,但我们还没有为自己‘取名’。至少我们只有‘乳名’而没有‘学名’,也即是说,我们的学科的名称的科学性尚待科学鉴定。”然而(近代性)一文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定名为“近代文学”,事实上并未恰切地科学地鉴定了我们学科的名称,只能说是在重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对文学史的又一次不成功的“取名”。(近代性)误入的圈套仍然是数代学者中了无数次的那个圈套,即,所谓“近代”、“现代”和“当代”,它们原本是一个术语。为什么“我们只有‘乳名’而没有‘学名’?”就像樊骏先生曾经指出过的那样,“近代”“现代”“当代”的段落划分,从一开始就存在了相当的临时性、相对性和模糊性:“无论在汉语还是外文,‘近代’和‘现代’都没有什么区别(比如都相当于英文的modern,所以夏志清的那部小说史,就有《中国近代小说史》和《中国现代小说史》两种译名).‘现代’和‘当代’也没有什么差异(比如都相当于英文的today、nowaday、contemporary)。”正由于这种名词的不确定性,《近代性》一文在英文目录中也被毫不客气地译作“On the Modernity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也就是说,如果根据这个题目再转译成中文,完全可以是“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同样,假如把这篇论文译作英语,则会出现通篇的“Modernity”,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到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学术月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