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历来有“诗国”之称,曾涌现过许多极其著名的诗人。在世纪之交,当我们跨入新世纪时,很自然地会想到:诗歌在新世纪是否会有新的表现和变化?与以往的诗歌相比将会有什么不同?是否会重新崛起?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孙琴安先生。 记者:您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对旧诗、新诗都有研究,并出版过一些这方面的书,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很想听听您对新世纪诗歌的看法。先请您谈谈诗歌的演变和未来的变化。 孙琴安:可以。对于新世纪诗歌的走向,也是我目前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中国的诗先从《诗经》的四言变为屈原的骚体,又从汉魏的乐府变为五七言古诗,继而变为唐代的近体,即我们现在常说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随后又繁衍出宋词元曲。近代又有黄遵宪等人的诗界革命,紧接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又直接孕育了新诗的诞生。这是整个中国诗歌形式的发展线索和基本状况。诗是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产物,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物的诗歌当然也一定要发生变化。它的内容和题材一定将会和过去有所不同。美国现代诗人托马斯·斯蒂恩斯·艾略特在本世纪40年代就已预言:“未来的诗歌会面临一些完全不同于过去诗歌面临的任务。”遗憾的是,他没有具体说明是些什么任务。 记者:那您是否能谈一下?或者说诗歌内容将与过去有些什么不同? 孙琴安:让我们还是从现实出发吧。因为从现实状况的科学分析中,是可以推断出一个大致发展趋向的。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无论是大片的农田或星落的村庄,还是喧闹的城市或宽阔的公路,那都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世界,而不是大自然的原貌。除非我们到西伯利亚、喜马拉雅山、南极、太平洋等地,才可以观赏到大自然的原貌和真容。这就是说,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环境是大不相同的。他们所生活的,大都是一些未经改造的自然环境,因而对大自然吟咏和描摹的诗篇也就多些。如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种描写地壳变化的诗句。即使在唐代,也出现过许多直接描写大自然壮景的诗句,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当然,19世纪的许多浪漫派诗人如拜伦、雨果等也不乏这方面的壮句,但对大自然吟咏或描写的诗要少于我国古人。这一方面固然由于前人写尽佳句,后人难以措笔;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不断进军和对自然能源的不断开发,大自然的原貌也确实越来越少了。人们开始注意到对人工世界的描写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比利时大诗人维尔哈伦被称为描写近代都市生活的大师,在他的诗中,出现了烟雾腾腾、杂乱喧嚣的城市,还有高楼大厦、车站码头、酒店旅馆、银行商铺……当飞机、电影等技术新成就还刚诞生时,法国诗人、立体未来派的代表阿波里奈就对他们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喜悦,不仅热情地描写了它们,并从中展望到人类美好的未来。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