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新时期以来开始的沦陷区文学研究,从史实出发,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由此,沦陷区文学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某些沦陷区文学评价文章,从政治上对当下的有关研究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其批评模式是,基本上因袭新时期以前的政治定论,在没有下功夫对沦陷区文学进行调查研究的情况下,便主观设定出批评对象中并不存在的观点,以及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的所谓沦陷区文学“总体认识”,然后再罗列不实的或未经核准的证据加以否定。其结果是既没有促进沦陷区文学研究,也与其良好的初衷相悖。本文旨在通过辨析这些文章中的史实差错证明:史实是评说沦陷区文学的唯一前提。 关键词 中国沦陷区文学 汉奸文学 张爱玲 方法论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失地的收复,在中国大陆地区,主要是国统区,日本占领时期的一代文人和文学迅即被遗忘。在其他同样遭到法西斯野蛮占领的国度中,比如法国,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可以从中法沦陷地区反抗文学的界定方法,东西方民族性差异,以及中法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等方面作深入探讨。当然,最直接的恐怕正是中国战前、战时和战后武装割据和内战的特殊背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文学,从一开始就被排斥在中国抗战文艺和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的范围之外。早在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的1944年,蓝海就写完了《中国抗战文艺史》(上海现代出版社出版,1947年)。这是最早的有关中国抗战文学的专史。作者认为,作为“英雄时代之再生”的抗战时期,文艺应是歌颂英雄的文艺。但是,在表现英雄的同时,还必须暴露敌人的暴行和汉奸文学活动。于是,以沦陷区的社会现实为题材作品,也进入了该书的视野。然而,所有这些作品,都是在沦陷区之外的地区发表的。这样,包括华北沦陷区在内的中国日本占领区,似乎没有文学或只有汉奸文学,从一开始就不在中国抗战文艺史的范围之内。学术界长时期的贬抑和冷落,造成了沦陷区似乎没有文学或只有汉奸文学的错觉。 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始于海外。70年代末,台湾、美国学者已经发表或出版了具有开拓意义的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论著。此时,大陆地区的权威研究机构开始在内部谨慎地提及沦陷区文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持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工作会议上,有人提出,“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还要敢于打破禁区”;“为要反映现代文学史的本来面貌,有些空白应该先从资料入手,逐步补起来。”个案之一,便是沦陷区文学: ……还有,“华北事变”以后的沦陷区文学,“八·一三”之后的上海孤岛文学,以及香港、台湾的文学,我们都应该搞资料。如果一时条件不具备,可以从缓,但应该记得这些地区也是有文学的。 在中国势不可挡的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下,中国理论文化界的思想解放运动终于也给沦陷区文学研究带来了生存空间。重要专业文学刊物大胆呼吁应当认真研究沦陷区文学。沦陷区文学被纳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并一步一步地取得了可能改变人们历史认识的研究结果。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因此有了重大改观。近年来出版的中国20世纪文学史,绝大多数都新辟了专门论述沦陷区文学的章节。更具象征意味的是,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辑的“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文库(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中,埋没近半个世纪,并因沦陷时期的文学活动而历尽苦难的华北沦陷区作家梅娘、袁犀、关永吉,上海沦陷区作家张爱玲,以及东北沦陷区作家爵青的代表作,赫然与鲁迅、老舍、郭沫若、曹禺的专集排列在一起,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百人经典之列。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