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缺乏哲学底蕴的中国现代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达轩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向,始终是读者关心的热.点之一,本文作者以一家之言,向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权威评论提出了挑战。20世纪即将逝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涌现的巴金、老舍、茅盾的小说,艾青、徐志摩、或望舒的新诗,曹禺、田汉、郭沫若的戏剧是否缺乏哲学底蕴?为什么曾经创过出辉煌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泱泱大国,进入现代却无法望18、19世纪法兰西文学、俄罗斯文学之项背?当代文学出现的浮躁、游戏人生等现象,还有没有哲学味道?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就这些问题参加热烈探讨。
     随着“20世纪文学”这一命题的提出,许多学者用“世纪”的眼光来审视评判近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而且使我们能远离现实的羁绊而用超脱的、冷峻的目光来解剖离我们渐渐远去的文学。这一行为的目的不在于对以往的文学重新论一个短长,而在于通过对以往文学现象、文学价值的思考,来勾勒未来文学发展的走向。
     用这一眼光来看待20世纪的中国文学,我们便会发现:20世纪文学虽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语言形式上的革命,呼应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但是,这一成就的后面,却又包含了它另一个致命的缺陷—文学缺乏深厚的哲学底蕴。一个世纪的大多数文本,只是一种社会流行意识的艺术表达而缺少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经典之作.
     这一论断或许会使许多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当代中国人,虽然或多或少地受过中国古典文学的哺育,但更多更直接的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中成长起来的.许多文本,一直被我们奉若经典。但是,只要我们把20世纪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之中,放在人类历史长河的进程中,便会发现.这是我们不愿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缺乏哲学底蕴的文学或许在问世时能煽动许多人狂热的情绪,但它却不能使后人产生激情。在20世纪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的诗歌、小说一版再版。有的戏剧一演再演,如反右、大跃进时期的民歌,“文革”中的小说和话剧等。然而,不出半个世纪,不出10年8年,就马上被人淡忘,许多文本甚至被人视同废纸了。它们只是制造了一种文学现象、而没有创造文学价值,相反,我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许多经典之作都是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的。且不说《庄子》、《老子》、《论语》这些哲学和文学合一的传世经典,象《诗经》、《楚辞》这些并没有表达哲学思想的“纯文学”,不是同样透出一层对人生、社会、命运的本质理解与探究精神、透露出古代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痕影吗?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例子更多。以近代法国为例,萨特、加缪、斯特劳斯、马赛尔、贝克特……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巧妙地表达了哲学的智慧。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给人以激情,更在后世给人以绵绵不尽的思考,经过时间的淘洗,益见其光泽与魅力。这正是作家在作品中进行哲学思考与表达的结果。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文学只是作家哲学思想的图解,也并不意味着将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哲学的价值判断等同起来。而是向人们说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哲学环境将会改变作家的抱负、气质、个性、审美取向和创作方法。同时,也会对读者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作家的自我思维与民族思维沟通和升华,带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消费的双向运动,一步步地向世界性经典作品的目标靠近。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探索与争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