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当以发掘和运用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史料为宜,尤应从李、杜的作品中寻求内证。而蒋文多以宋明以后的不足为据的材料(如逸事、传说、碑碣、方志)为“确证”,企图以后人(甚至搬出“当地老百姓”)证前人,以后事证前事,其结果只能是“伪碑”仍伪,“确证”不确,所得结论自然难以成立。蒋君既然挑起了新的一轮争论,现不得不则其主要论点略作答辩。 一、所谓“大匡山”远离江源,决非“岷山之阳”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作为古地名的“岷山”,古籍记载甚多。《书·禹贡》说“岷山导江”,泛指岷山乃大江的发源地。《山海经·中山经》:“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于海。”《玉匮经》:“青城山……在岷山之南。”《元和郡县志》:“岷州溢乐县(今甘肃岷县),岷山在县南一里。”又载:“茂川汶山县(今四川茂县),汶山,即岷山也。”又载:“彭州导江县(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取《禹贡》“岷山导江”之义也。”《新唐书·地理志》亦云:“导江县,有岷山。”晚唐杜光庭《青城山记》:“蜀之山近江源者,通谓之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第一峰也。”“青城山,一名赤城山,一名青城都……对郡之西北,在岷山之南。”以上唐代和唐代以前典籍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故后来胡渭《禹贡锥指》指出:“大抵岷山北起于溢乐,实跨古雍州之境,而南则讫于青城,绵地千余里,与太行伯仲。”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