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如何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 ——答单小曦的质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雪虎 参加讨论

     近年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2 年第 1 版,1998 年第2版;以下简称 《教程》),在海内外高校中文及相关专业广大师生中 逐渐普及开来。《教程》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理论 核心,以意识形态概念来具体集中地表述文学的社 会文化内涵,又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角度理解文学的 特质,强调“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 态”。但是,理论思辨和文论教学是有难度的,往往有 学生甚至教师不了解《教程》初版和修订前后的具体 情况,以形式逻辑进行比附强解,形成对 “审美意识 形态”论的误解。更有甚者别出心裁,另造对“意识形 态”的 “新”解:“意识形态表示的不是意识的实体自 身,而是意识的性质、样态,它不是由各种具体意识 自身组成的,而是由各种具体意识的社会性质组成 的。它要以具体的意识、观念为存在载体,却不以具 体的意识、观念为自身实体的构成要素。”同时指责 说:“所谓 ‘审美意识形态’之说,不过是人为的虚构 和神化的概念。” [1]
     上引前一段话简直令人不知所云,后面的判词 更武断得令人匪夷所思。难道仅仅因为意识总是具 体的,就可以否认对意识进行整体的、共相的把握 吗?怎么可以否认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呢?将意识 形态说成是种“性质”,学理和现实依据又在哪里?当 代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确有新发展,但从未见有 学者对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和意识这一基本规定加 以怀疑。为什么不对前人的工作进行认真清理和思考, 却别出心裁、无中生有地另外虚构混乱的分类和规定? 鉴于一些人对“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不了解和无端指责, 这里试图简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流变脉络,解 析当代中国八九十年代提出的 “ 审美意识形态”的具体 内涵及其历史贡献,解释在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基础上引入“话语活动”论的必要性。这样,或许有利于在“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文学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谱系
    “Ideology”一词的汉译是 “思想体系”或 “观念形态”,也常译作“意识形态”。该词最先由法国大革命 时期的观念学派发明,法兰西院士特拉西(1754-1836)采用这个词来研究当时社会中的 种种意识和观念,企图由此掌握意识和观念的普遍 规律,并构建一套理性、科学的意识和观念。马克思 和恩格斯也都创造性地运用 “意识形态”概念,并注 入新内涵,到20世纪,意识形态的概念进一步发展 和丰富,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各家 观点都有自身的思想背景,但它们都聚拢在马克思 主义的旗帜下,或者倾向于马克思主义。
     概括地讲,自马克思以来,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 的含义主要有如下7种模式。1、错误意识。这种理解 仍属于18 世纪启蒙思想的范畴,启蒙哲学家们的目 的就是使理论现代化世俗化,要让科学和政治领域 内的探索和思考从旧式宗教正统的桎梏禁忌中摆脱 出来。马克思对宗教和黑格尔的国家概念的批判即 属于此。2、领导权和阶级合法化。马克思在参加到工 人实践成为共产主义者后,对 “意识形态”的理解开始具有阶级论眼光和强大批判力,比如认为资产阶 级在夺取政权前所鼓吹的 “自由”“平等”的人性论, 到进入资产阶级社会却转而意味着市场制度里 “人在市场上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的自由”。3、物化模式。20世纪初卢卡契用以指现代社会兴起后的合理化、商品化和工具化等思潮和趋势,这些思潮从社会 制度到肉体感受各层面对日常生活进行系统化重 组。物化模式把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理论推广到主体身上。韦伯认为,在现代的合理化进程中工具 理性吞没了价值理性,不祥的命运像“铁笼”一样正不可挽回地落向人类的头顶。卢卡契则转而希冀无 产阶级能超越资产阶级的物化的意识形态,变革社会,消灭资本及其物化进程而臻及全面解放。4、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和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当代世界日常生活中 出现的 “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其实是商品逻辑对文化领域的大渗透,启蒙时代以来的批判性文化已 被抽空了“否定性”和 “批判性”力量,纳入到商品消 费文化中,被完全政治化和商品化了。5、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法共党员阿尔都塞认为,包括家庭、 教育制度、宗教等在内的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执行着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功能,它们以国家强制为后盾,用 “询唤”的方式为把个体生产为 “主体”,提供抚慰性的整体幻景。意识形态就成为 “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其功能在于“俘虏”主体并且使之听命于资产阶级的 社会秩序,使精神臣服于资本。6、支配权的意识形态。法国学者福柯试图证明现代以理性为自身的中 心地位而排斥、压抑和界定处于边缘地位的“疯癫”, 同时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技术全面控制人体,并内化到体验中。再如,阿尔及利亚革命者弗朗兹·法农则 发展出一种种族政治斗争的模式,认为革命就是殖 民地人民在争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的过程中,学会 摆脱掉强加于他们的自卑感和边缘感,摆脱对殖民 者及其支配性价值体系的被动服从。7、、语言和传媒 的异化。当代的大众文化和传媒研究发现,在当代社会,尽管传播媒介和公共圈层及其所使用的语言表面非常开放、多元、灵活,但本身却遵循着商品和政 治的逻辑,非常封闭,具有某种压抑性和意识形态功能。就传媒和公共的关系而言,只能是传媒为你、代表你说话,而你不可能真正向传媒说话或提出不同意见,一切都必须服从传媒的要求,改造为传媒语言[2]。大致而言,前三种模式是较为经典,强调意识形态在整 个社会中的结构性内涵,其关键词大体为“正确”对 “谬误”、“先进”对“落后”、“总体”对“局限”等。后几种意识形态模式,则在西方语言学、哲学、社会学、政 治学和传媒学的影响下,把意识形态逐渐落实为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强调其商品化、政治化及其背后深藏的权力机制或压抑性功能。这对于理解具体的文学 作为话语活动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后面再提。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文艺争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