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双贵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美学研究争议的焦点一直集中于美学的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上。通常人们将美或艺术作为美学的对象,并进而探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所建立的审美关系。本文认为,审美现象是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发生性现象。没有客观的美的事物,也没有纯粹的审美主体,审美的发生只是人类在征服并超越需求时形成的距离能力造成的。在人类生存实践中,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形成造成最初的距离感,使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而超越了物质满足的精神性距离则使人类成为审美主体,获取心灵的自由。因而真正解开审美发生之谜的钥匙在于对审美距离的探讨。
    关键词 美学 美感 审美现象 审美本质
     审美距离在美学研究领域,“美是难的”[1]这个由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一直象难以摆脱的符咒一样缠绕着人们。尽管人们试图在审美现象的迷宫中寻求种种出路,但他们却都不同程度地误入歧途,将自己的探求扭成了死结。这并不意味着各种散金碎玉式的颖悟没有启发出希望的星光,也并不说明各种庞大严整的美学体系对美的思索毫无意义——正是由于前人的种种探索在为我们指明寻求新出路的方向。科学的发现和艺术的创造都只是在循一种思路求索而未得到结果时,转变自己的视点和思维模式时才实现的。新的尝试可能依然毫无结果或导入新的误区,但它既然具有提供新的答案的可能,它也就值得我们尝试。在这里我们试图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命题是:美学并不研究美、美感和艺术,象现在流行的美学理论那样,而是要研究审美现象在人类生活中出现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就是:距离。随着这个中心概念的确立,一系列关于美、美感与艺术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而本文则要阐明为什么“距离”概念应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一、“距离”是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成为“类的存在物”的关键  
     审美是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现象之一。没有人类的存在,审美关系也就无从构成——这是迄今为止人们所公认的一个公理。亦即只有有了人的出现,审美才成为一种可能。离开了人也就无所谓美。而人之成为人,在于他有了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当然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实践的产物,但我们的目的是就人的这两种意识出现后的情况而言)人在心理上已能将自我的主体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亦即拉开一定的距离造成的。
     中国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有这样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人类处于蒙昧的时代,还只是象动物一样只是凭借本能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种的繁衍而奔波的时候,他们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还只能停留在本能这个层面,也就是说,他们只身处于凭本能而为自身求生存的“庐山”之中,他们的行为充其量只能是高级一些的“条件反射”而已,那时,他们只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着。
     随着种种偶然的机缘(如气候的变化和食物来源的改变),更有的物种灭绝了。而人类的始祖由森林向平原的迁徙,促成了人的直立行走,这使他们的视野大大开阔了。随着他们在越来越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为生存而挣扎,他们的生存能力提高了——他们已不靠本能随意地就可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必须依靠群体积累的经验,这同时也就逼迫他们不得不开始发展出一种新的能力——记忆。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就有着关于记忆的原始记载:结绳记事。当然,这种古老的记忆方式还停留在粗朴的表象形态上,远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意识层次。但这却已是人类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萌芽,是距离(人与自然的)产生的开始。从人类起源史的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说人类的产生是一种偶然现象,是自然将自己分离出来一部分而又使这一部分继续存在下去的结果(我们只打个比方,没有将自然看作宇宙意识的意思)。
     生存,首先是本能的,然后是在环境逼迫之下本能有了延伸。如果没有距离感,本能就无法实现,生存就将成为毁灭。于是人从自然中的分化便缓缓而持续地发生了。工具的运用,只有通过间接方式才能获取需要品,这一切使得人类首先产生了对象意识,而他们的自我意识则在暗中悄悄地潜伏着。对象的间接性不但使他们的记忆力有所长进,而且促成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成,使他们初步有了关于事物间关系的概念。使他们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国外实验心理学的成果表明:动物,特别是一些高级动物,如狗、海豚、猴和猩猩等,经过多次的反复,也可能产生一些关于事物间联系的观念,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对人类发展史认识的佐证)。
     当然,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原初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还只停留在“本能的延伸”这一层次上,可以说是介于本能的条件反射和自由的自觉意识的中间,并且以表象而非观念的形态存在着。这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一书中可以找到佐证。同样地,我们在人类发展史的艺术萌芽中,也能看到这种有趣的现象——即便在蒙昧时期既已初步有了艺术的粗糙嫩芽。这些嫩芽也完全是与人们的现实生存目的息息相关的。人们为了狩猎成功而在狩猎之前举行的在今天看来饶有兴味的模拟活动,在当时则完全是出于一种现实的魔法目的,试图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而能求得好运的降临。狩猎民族、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不同的人体装饰品也都有这样的特点,即和他们的为实现生存而进行的努力息息相关。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北方论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