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郭沫若先生在《关于宋玉》一文中把宋玉认定为“没有骨气的文人”,曲解了司马迁论及宋玉的本义、宋玉的作品、民间关于宋玉的故事和传说。从宋玉作品和古今经典的有关论述来看,宋玉是善于“曲谏”、忠君义民、爱国爱民、立身高洁、影响古今的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在楚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地位。 关键词 宋玉;郭沫若;爱国爱民;立身高洁;屈宋并称 宋玉本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据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他是继屈原之后第一位有名有姓、爱国爱民、佳作甚多、影响古今的杰出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中就曾感慨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李白在《感遇四首》中也由衷地咏道:“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而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宋玉的代表作《九辩》时则明白地赞誉道:“《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是的,宋玉就是勇于创新,独钟讽谏;他师承屈原,发扬光大。正如欧阳修所说:“ 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 转引自《宋诗话辑佚·陈辅之诗话》) 而郭沫若先生于 1955 年春在《新建设》第二期上发表的《关于宋玉》的文章,却针对郑振铎和陆侃如夫妇等专家教授对史剧《屈原》歪曲宋玉形象的做法所阐述的意见,进行了专门批驳和“申辩”。在文中,郭老通过对司马迁论及宋玉的几句话、宋玉的作品、关于宋玉的故事和民间关于宋玉的传说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把宋玉定性成了“没有骨气的文人”,从而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对宋玉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郭老《关于宋玉》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都是大有疑问、站不住脚的。为坚持唯物史观,弘扬民族文化,实有必要恢复宋玉的历史原貌。 一、关于司马迁论及宋玉的几句话 郭老为了证明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首先引用了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几句话,接着说: 请细细玩味这几句话吧。司马迁对宋玉、唐勒辈称为“之徒”,首先就表示了有些鄙屑的意思。接下去说他们‘终莫敢直谏”,那鄙屑的意思就非常明瞭了。 我们认为,司马迁用“之徒”,实无“鄙屑”宋玉之意。在我国古代,“徒”是个不褒不贬的中性词,其本义是‘徒步”(许慎《说文解字》:徒,“步行也。”),引申为‘跟从的人”、“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门人、弟子”等。“之徒”合用,其中“之”是指示代词“这”,“徒”是名词“同一类的人”;“之徒”,是指“这一类人,这些人”。司马迁《史记》中至少用过22次“之徒”,均无郭老所谓“鄙屑”之意。如《周本纪第四》:“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司马迁对召公、毕公“之徒”就毫无鄙屑之意。至于含贬义的“亡命之徒”,并不是“之徒”本身有贬义,而是“之徒”之前的语言环境“亡命”这个定语有贬义;况且,这个成语是司马迁之后一两千年才约定俗成的。 至于司马迁说宋玉等人“终莫敢直谏”,其实也断无“鄙屑”之意。刘向《说苑·正谏》中指出:“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指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班固《白虎通义·谏诤》中也说过:“人怀五常,故有五谏,谓讽谏、顺谏、窥谏、指谏、伯谏。讽谏者智也,祸患之萌流,睹其事未彰而讽告,此智性也。”可见古代的“谏”,已确有多种方式。而谙熟‘谏道”且用词严谨的司马迁只是说,宋玉等人“终莫敢(像屈原那样)直谏”,并没有说他们“终莫敢(采用任何方式去)谏”。这样,又怎能断言司马迁“非常明瞭”地“鄙屑”了宋玉并且以此作为曲宋的权威论据呢?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