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①是目前高等院校《古代文学》课首选的教材,其发行量居同类教材的首位,为了使这套深受广大师生普遍欢迎的教材日臻完善,本文拟就教材中的某些通假字注释冒昧地谈些愚见,以此抛砖引玉,就教于本教材编委及同行们。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没有商榷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通假字的内涵 关于通假字,清代学者王引之在其《经义述闻.经文假借》里曾作出过这样的分析:“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日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为造字之始。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贻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作者认为假借有两种,一种是许慎《说文》所谓“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种是“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的假借。并说,前者是“造字之始”所采用的办法,即所谓“造字法”。后者是“用同声之字”的“用字法”。这就把六书的“假借”与通假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开来了。简言之,作者认为,所谓通假字是指那些“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当代著名的语言大师王力先生对此也发表过一系列很有见地的看法,六十年代时认为“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②八十年代随着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看法更为准确、全面。“所谓‘通假’,就是本有其字,但不用那字,而是用另外一个字,即同音字替代。”③“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④《汉语大字典》副主编朱祖延先生、编委汪耀楠先生在其《<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对词典学理论的贡献》一文中,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通假字更是作出了十分精辟的分析:“本字现存不用,而用声同声近的别字,此别字只借其声,不用其义。”“借字与本字必无意义联系。”“以为字义有联系可以通假,以为借义可以从本义引申,势必会造成混淆区别字(古今字)、同义词、异体字的概念,而滥用通假的恶果。”⑤朱、汪俩位先生的这些见解实际上已经成为《仅语大字典》处理通假字的编写原则。从以上几位学者对通假字的说解,我们可以归纳出通假字的内涵:一、通假字与本字必须音同音近。所谓音同音近,指的是上古音,因为通假字主要出现于秦汉时期,唐、宋以后主要是沿用前代的通假字。二、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存在。三、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在意义上毫无联系。 (二)同源字与通假字 什么是同源字?“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⑥“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⑦虽然同源字和通假字有相同点,即同源字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但同源字和通假字的区别很明显。通假字仅指那些音同音近而意义和来源毫不相干的字,而同源字不仅读音,而且意义也有联系。换言之,两字之间意义上是否有联系是区别同源字与通假字的主要标志。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