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其实是“城市性”的,以“京派”最具代表性,“乡土”实际上并非与写作时间并行的乡间,它诉诸城中人心的慰藉和想象,它以“小城镇”的“审美间性”营造了一种质疑现代城市文明的人文空间,城市社会和乡野的现实性都构成了“他者”。这种情况已经有了新变,百年来以“城市书写”为指归的文学顺序构成的情况大致有“都市小说”、“市民文学”、“上海书写”以及演进至今蔚为大观的“城市文学”。“上海书写”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消解。“北京书写”的文学实绩应予以充分的研究,沪外的“城市文学”的兴起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乡土文学”向“城市文学”的根本性位移正在发生。 关键词 乡土文学;都市小说;市民文学;城市书写 一、“城市性”的“乡土文学” 在城中.写乡土。这大概是一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一种创作传统。当我们面对“城市文学”这个似乎并不正宗的文学论题时.有必要析出作为现代以来文学史主线索之一的“乡土文学”被长期遮蔽的真相。 我们是乡土文学大国.现代以来的文学史的描述会给人这样的印象。但是没有哪个作家能够脱离城市人阅读趣味的期待.哪怕他非要栖居在乡间而且只写乡村体验.作家自己其实仍然自觉不自觉地担承着“城市人”或曰“文明人”的角色。所谓“乡村知识分子”中的一类“乡村作家”早己经消失.至多存在的是如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乡土作家”.即鲁迅认同的在城市中的“侨寓文学的作者”。尤其在当代.他是一个“考察”者、“私访”者.最终给以城市人群为主的读者提供的要么是“心向往之”的诗意的桃花源、失意的避难所.要么是“哀民生”的话题和谈资.要么是“社会问题研究”或者“历史进步”的注脚。多数作家惯于将亲身的生活感觉和文学体验背离起来.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体现文人对众生和世界的关怀.而且这种关怀的对象好像必须是以乡民或者“农民工”为主.至多再加上“下岗职工”——所谓“底层关怀”的叙事构成了叙事者身居看台上的高度.而这个高度恰恰建立在城市优越感之上。“底层关怀”一词.是从城市高楼向下俯瞰的视角内诞生的.它很轻巧地从高层电梯快速滑下逗留在底层甚至负一层完成“听读”部分.然后再快速升至高处.接着完成“说写”部分.最终要把“关怀”——某种道德的自我充足感一一倾泻下来。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无论写乡村还是写城市.其实.我们的文学又大可看作是城市人作为主体叙述者的文学;即便“乡土”气味十足的作品.也像超市里的“净菜”一样.它是为城市而生的.从成品的加工者、投放地和消费群落来看.它的“城市性”毋庸置疑。所以说.我们又是城市视阕下并由城市人书写的乡土文学的大国。 那么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看乡土文学的“城市性”。关于“乡土文学”.早期的权威阐释.除了周作人等人的言论.鲁迅于1935年评析20年代中期及其后“在北京这地方”“露出头角来”的几位年轻小说家的时候.最早给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义:“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 Cx Bro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己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他只好回忆‘父亲的花园’,而是不存在的花园.因为回忆故乡的己不存在的事物.是比明明存在.而只有自己不能接近的事物较为舒适.也更能自慰的……看王鲁彦的一部分作品的题材和笔致.似乎也是乡土文学的作家.但那心情.和许钦文是极其两样的。”①“侨寓文学”.是城中人的回望回想.记忆和想象.虽然鲁迅对此在与“侨寓文学”的对比中有些辩护的意思。因为有了距离的视觉.有了沉淀的记忆.不免就有些观光客般的诗情化倾向。所以次年茅盾在《关于乡土文学》中曾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儿给与了我们。”②茅盾指出的恰恰是鲁迅所为乡土文学辩护的问题.茅盾那时候写作的《春蚕》等乡村题材作品应该有补偏的意图.殊不知.那一种“乡土文学”与“乡村现实主义”或者“直面当下”的“农村问题”文学本来就存在着质的区别。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