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所处的这个传统断裂、新新顿起、变动不居又复杂万端的时代,与文学相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载体与传媒的多样化,语言文字渐次动摇了其作为主要思想载体和交流工具的地位,而让位于更具直观和立体感知效果的声音、图像等,于是,以此为核心特征,产生了诸多命名:读图时代、音像时代、网络时代、数码复制时代、多媒体时代……漫画、音像制品等异军突起,呈铺天盖地之势,彻底打破了以文字为主的纸质传媒一统天下的旧格局。面对越来越多的读者掉头他顾、一去不返的现状,一个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音像时代,文学何为? 我们看到一些作家本能的反应是向影视靠拢,执笔之初便心存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期待,最大程度地在人物塑造、行文布局等艺术和技术层面上为之预设便利条件,不惜以语言的粗疏、结构的陈旧、逻辑的漏洞、情节人物的简单化、模式化、思想内涵的肤浅幼稚、格局的逼仄狭窄、形而上追寻的缺失等种种弊端为代价。影视固然是当下受众最广、最易收名利之益的传播媒介,但其生命的源泉仍在文学,许多已成经典的电影便改编自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作家以剧本的流行口味作为想像、构思、创作的潜在规约和目的,显然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愚蠢行为,这不仅有害于作家的艺术感觉,那些不伦不类的平庸之作也使读者和观众的欣赏品位在低水平上徘徊。 一般而言,与音像、多媒体等手段相比,文字在表象呈现、诉诸感觉等方面不占优势,但文字的抽象性、混茫多义、排列组合的灵活机动等可供挖掘的潜力不可低估,真正有语言天赋和功力的作家,其构建画面的立体别致、感觉的敏锐新鲜、想像的不羁、时空切换的自如等完全可收扬长避短、别开生面之效,甚至达到其他手段难以企及的辽阔、深邃、奇幻、自由境界。中外文学作品不乏在抵达语言本质、穷尽语言潜力方面颇有建树的经典之作,莫言的小说便是极具说服力的佐证,而且,文学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可在把握本质、保持本色的基础上博采众多艺术之长。照此看来,以与音像艺术的关系为例分析的文学所遇到的困境最终转化为其自身修炼、开拓与时俱进的问题,但详加考辨便不难看出,文学内部修炼成果首先取决于作家对文学的看法、态度、立场。 我们可以选择长篇小说的创作作一取样分析。长篇小说是文学市场化背景下持续经年的创作热点,每年数千部的产量似乎昭示着文学整体萧条冷清中的局部复苏和繁荣,不绝如缕的研讨会、时时更新的排行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家推荐、增刊选刊的密集追踪、令人惊诧的印数和码洋的盘点,如汩汩冒出的泡沫,喧嚣扰攘,吸引着、建构着、把持着公众的视听,大多数长篇小说的生产、宣传、流通在本质上和目的上与普通商品无异,运作上在通常的模式之外则极尽花样翻新、争锋炫奇之能事,以引起公众关注,从而赢得最大物质收益。尽显商品性能的长篇小说更贴切的归类应属畅销出版物和读物,与文学本身的发展关系不大,甚至一定程度上抑制、削减和异化了小说的文学属性。 目前,妨碍长篇小说文学性建构和彰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受名利欲望驱动导致在几组关系的处理上的失衡和失当。一是快与慢,二是长与短,三是深与浅。我们看到,不少热衷于长篇写作的作家大大缩短了写作周期,速度明显加快,甚至一两个月即可脱稿一部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的小说,令人不能不生出对其粗制滥造的质疑。作家专注于追逐类似电影档期的出版黄金时段,很多作家为了在书市开幕和评奖前推出新作,皆不避粗劣,赶制而成。这样的写作心态和目的自然无法写出长期积累、沉潜涵咏的杰作,也无意且无暇进行艺术的深入开掘和探求。对这样的作家而言,首要任务在于克制名利欲望、清除跟风赶潮的浮躁,时时提醒自己要有慢下来的勇气和魄力。每个作家的能力、习惯不同,快与慢不能一概而论,反驳者就此可轻而易举地列出反证而且长篇小说的优劣确乎不纯然取决于写作速度,这里只是针对现象提出的大而化之的批评。 在长与短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些作家人为拉长篇幅,希冀以量取胜,不免造成内容的松散和稀释,两相较之,弊大于利,甚或是双倍的弊病。更重要的是它助长了浮夸的习气,于作家其人其文和置身其中的时风以及文坛小世界皆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质地坚实、肌理致密、精彩纷呈、名副其实的长篇小说,华而不实、轻率芜杂、以赚取稿费和版税并在文坛上混个脸熟为目的的注水式长篇写作应该休矣。 深与浅的问题更加复杂,它与前两组关系有因果联系,牵扯因素较多,这里只从有代表性的现象引申开去,不希求问题全面而深刻的论证和解决。我认为当前影响长篇小说深度开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内涵的探求到人物情节的设置、从结构形式到叙述技巧的全方位趋同和模式化特征。对很多作家而言,不是创新能力的高下限制了他们,而是根本缺乏创新意识和尝试。他们的创作完全是程度有别、形态参差的移植和模拟,且摹本大同小异。成名作家以国外的新潮理论和或经典或时兴的作品为小说创作的参照,以形成和引领国内创作潮流,初入道的新秀则亦步亦趋地跟进,这是一种作品趋同的表征。另外,作家有意无意地媚市场之俗和读者之俗,使小说创作成为有诸多要素和一定之规的“配方写作”。“配方写作”是成一、李锐对此现象的命名,我更愿称之为“鸡尾酒式写作”,它不仅有名目和层次了然的要素,且炫目的色彩更具媚俗特征,加之“鸡尾酒”令人眼花缭乱、注重仪式化和表演性的摇制方式,颇可类比某些作家的作品形态、写作和推销方式。模式化写作的深层动机和动力无非缘于多快好省地大干快上,以期在文坛的名利场中得到更多的分润,初衷就将个性和创新摒弃在外,作品只能在肤浅的层面徒做数量的增殖。 鉴于以上种种,最大限度地摆脱名利的诱惑,最大可能不为世俗和时风所囿,回到文学本身,热爱文学本身,继而循序渐进地解决文学内部问题,应该是文学从困境中突围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 原载:《文艺报》2006年5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