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张颐武称"一个章子怡胜过万本孔子"纯属捏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黄长怡 参加讨论

     昨天,四川一家媒体刊登一篇题为《孔子不如章子怡?北大教授新锐观点气坏国人》的报道,文中引用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最近接受《新周刊》采访所说的言论,直斥张颐武提出的“一个章子怡胜过万本孔子”的说法。对此,张颐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未表达这样的看法,他还在其博客上发表文章回应,强调该报的报道纯属捏造,“非常可笑和无聊”。
  事情缘于今年4月14日《新周刊》刊登的《各界人士谈如何“贩卖”中国文化》一文,文中李敖、张颐武、薛涌、张伟平等文化界名人谈了对如何“出口”中国文化的看法。其中,张颐武题为《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的一段言论,引起了后来的轩然大波。据四川的这家媒体称,张颐武的这段话被凤凰卫视等媒体引用,引起热心观众的强烈不满,该报采访了众多网友、电影圈内人、学术界专家、孔子后人等各方面,对张颐武的言论一致反对和驳斥。有网友甚至愤而怒起:“真是要拍案而起了!大家开始骂吧!”
    对于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指斥,张颐武在博客上发表了《闹剧一场》一文进行回应。他表示自己从未说过“孔子不如章子怡”这样的话,也从来没有这样的看法和判断,并称“捏造他人根本不存在的看法,然后加以批判其实非常可笑和无聊。”
    张颐武说:“我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是面对当下的文化现实,我们如何更好地向世界推展我们的文化。我只是希望我们的文化通过大众文化被世界了解。我接受《新周刊》采访的文字具在,我觉得有理智和智力正常的人都不可能认为我在说‘孔子不如章子怡’。”
    张颐武同时表示,理解新闻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的艰难,但媒体还是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准则和事实有最起码的尊重。他说:“这篇报道的说法是对事实的扭曲,是不负责任的,其中多处将我从未说过的话指认为我的意见,这样误导读者实在有违新闻工作的起码准则。这样引发的任何讨论都非常可笑和没有价值。”
    张颐武不愿意就此继续多说。他告诉本报记者,他在博客上的文章就是他个人的态度以及对该事件的回应,同时他希望通过媒体告诉公众:“这一事件只是一场闹剧,希望大家回归理智和常识。”
    链接·张颐武原文
    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
    现在都说20世纪全球文化输出中心是美国,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20世纪是一个美国梦的时代。美国梦告诉大家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可以让人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没有重负地去开拓新机会,它的经济高速成长与它的梦想是吻合的。中国现在的经济成长也很好,这个高速成长也可以打造出一个中国梦,要创造出一套对中国梦的文化想象,章子怡就是。
    这个小姑娘小时候看电影肯定也觉得那些好莱坞明星都不可企及,但现在,所有的大明星都在电影节上跟她平起平坐,这些大明星们都对她说:“你是未来之星。”这就是中国梦。
    世俗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低端、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中国文化自己内部的力量是非常强的,只是通过不同的形态展现,比如说李宇春、周笔畅创造出来的文化魅力非常吸引人,赵本山也是,把二人转转化成为全国性的文化资源,二人转原来在东北是一种男女调情,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艺术,但现在全国的娱乐场所,从北到南都有表演。通过二人转就可以看出其实全球化有另一种功用,就是让一些本土的、地方性的东西也有一个传播的机会……    (节录,4月14日《新周刊》)
    链接·四川媒体的报道
    孔子不如章子怡?
    网友:“真是要拍案而起!”
    随后,记者在网上看到像这位姓张的大学生一样受伤的人还不少。
    不少网友发帖表达自己的愤怒,甚至有“论坛”专门辟专区发泄网友的不满———
    “我真是要拍案而起了,什么和什么嘛????这也太夸张了,大家开始骂吧!”
    “章子怡唯一获得金球奖提名的片子《艺伎回忆录》,演的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日本艺伎,她何以能代表中国文化?!”
    网上对这种观点声讨的帖子虽然采用了一些过激的语言,但持否定态度的占99%。
    圈内人:
    “教授没准想炒作自己。”一位不愿意披露姓名的知名导演谈及这一话题时称,“章子怡目前的确是中国最有国际知名度的演员……但无论如何,章子怡仅仅是一个电影演员而已,而孔子则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将两者相提并论的做法本身就荒唐可笑。”
    孔子后人:
    巧的是,昨晚孔子的“令字辈”后裔、现从事传媒行业的孔令琦来到了成都。在谈到这个话题时,孔令琦表示了极大的不赞同。“章子怡代表的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她只是一个中国符号。”说到尖锐处,他反问记者:“请问章子怡到底有多少文化?她竟然代表中国文化?”
    作为孔子的后裔,孔令琦称,将章子怡和孔子相提并论进行比较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作为北大教授,出现这样的观点真的让人十分遗憾”。
    章子怡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到底是“推广”还是“代表”?截至记者发稿时,网上的讨论还在继续,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一话题。
    (节录,略有删节,5月10日)
    原载:《南方都市报》2006年5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