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今天我们如何做儿童文学批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谭旭东 参加讨论

    

     应该指出的是,当下文学各门类中最具有吸引力,拥有最多读者的是儿童文学,这绝对不是对儿童文学的偏爱。人所共知,新诗已经完全成为小圈子的自娱自乐,诗歌刊物是发行量最小的;散文也没有太多的读者,散文已逐渐变成了老年人文体,与老年人养花养草几乎形同一类;成人的小说创作看似丰富热闹,但却也无法拯救日益萎缩的文学期刊。而少儿文学期刊的“代表”《儿童文学》杂志每期发行量达40多万册。也就是说,一本《儿童文学》的读者比国内某些省市文联、作协主办的文学期刊的读者要多得多。更何况还有《少年文艺》这样也拥有着众多读者的刊物呢!
     儿童文学在商业文化、通俗读物和电子媒介的多重挤压中仍然拥有着3亿多少儿读者,甚至抢走了许多成人读者,而且发表与出版日益走俏,曹文轩、秦文君、沈石溪、常新港、张之路、梅子涵、杨红樱等作家的小说的印数和郑渊洁、郑春华、周锐、冰波、杨鹏、葛竞、汤素兰等作家的童话的码洋是一般成人文学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至于金波、高洪波、王宜振等人的儿童诗,也是一版再版。可以说,在儿童文学界随便挑出一位新生代作家,其作品的出版与发行的数目也令那些不为儿童写作的作家诗人们咂舌。
     但儿童文学圈内人士都知道,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和丰富与儿童文学批评的贫弱与缺席形成了强烈反差。儿童文学批评为何如此贫弱呢?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颇具活力的“中生代”批评家们和新生代批评家们为何没有走向前台,以理性的目光注视着当下儿童文学的种种现象呢?显然,我们的批评并不缺乏对象,缺乏的是基本的批评素质——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去做儿童文学批评?
     1.如何寻找批评的资源?
     有生命力的批评应该是动态的批评,是不断更新话语和拓展视野的批评;有冲击力的批评家应该是不断寻找批评资源的人,他有很强的新鲜信息的捕捉能力,他也有很独到的新鲜信息的判断方式。近十年,随着经济的转型,文化与文学发生了巨大的裂变,市场机制和商业化交往打破了“文学中心论”的神话,文学内部与外部的冲突表现得愈发激烈。对创作而言,作家的心态在调整,创作的价值取向在变化,于是创作的形式、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作家对外部世界的言说方式、对内心世界的叙述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文学创作的新现象新问题就接踵而来。以儿童文学为例,近年来,“商业化写作”、“哈利·波特现象”、“儿童文学类型化写作”、“低龄写作”、“新新人类写作”、“青春文学写作”等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其内在的文化真相和背后的意识形态影响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可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准确的分析与解读,恐怕需要批评家有新的理论话语,有新的思维视角,有新的文化资源。
     2.如何坚持批评的品格?
    
文学批评在当下已成“三分天下”之势,学院批评、媒介批评和职业批评形成了各自的优势,都在不同程度上承担着对文学诠释、解读、推荐等功能,而且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批评的新景观。尽管如今的大学已经成为商业化场所,严肃的学理批评已在批评界日渐衰弱,但大学教育机构培养的准批评人才(如硕士生、博士生等)还是给文学批评带来了新鲜空气。就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而言,严格意义上的“学院派”还没有形成,或者说力量薄弱,因为能够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大学少之又少,而且真正专心致志于理论批评且颇有建树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几年前有人称道的新生代批评“青春的出场”,其实绝大部分没有发出过真正的批评声音。从目前儿童文学批评界的人员构成来看,基本是几个在高校承担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再加上几个作家,还没有出现职业性的批评家。在这有限的几个批评家中,他们撰写的相当一部分批评文字实际上是配合出版商图书宣传的广告性文字,有的还打着促进“阅读推广”的牌子。可以说,严肃的学术性批评已经罕见。寄生于报刊的商业性书评的写作程式很简单,出版社出了书,为了扩大发行,就要宣传和炒作。好的书评对好书的推荐是有意义的,但商业性书评的泛滥使儿童文学批评已经失去了针砭时弊的勇气,成了帮闲式的吆喝。孙绍振曾撰文批评很大一部分的文学评论早已脱离了广大读者,变成了“台里的喝彩”。这应该引起儿童文学批评界的深思,而且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如果不能坚持批评的品格,不反映真正的创作态势,不有的放矢地分析问题,那么批评就会失范,而且批评就谈不上坚持“话语伦理”。
     3.如何避免“伪命题”?
     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避免“伪命题”。所谓“伪命题”应该包含三类:一是非原创性的命题,即在今天看来已经是“老问题”的问题。前辈学人已经提出的观点,包括已经被普遍接受的看法,如果我们还认为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的话,这就是重复别人。二是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只是自己想像出来的,根本没有立论的依据,也就没有立论的意义,更没有研讨和考察的必要。现在有些批评没有真正的对象,只是批评家设定了一个假想的“敌人”,然后自说自话。三是本身就是错误的观点,这就涉及到了如何准确地找到理论批评的原点的问题。理论批评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一个理论批评的缘起。这个出发点和缘起必须是经得起反复讨论和阐述的,经得起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遗憾的是,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界还存在许多悖论,许多在别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到了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界却成了缠绕不清的“大问题”。
     总之,和谐的儿童文学批评生态的建构需要批评家的理论勇气和批评姿态,需要批评家与作家的对话。在全球化浪潮来临,文化多元化和文学多元化的语境里,文学批评确实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商业文化、娱乐文化和电子媒介的挑战。但是批评家只要坚持了正确的美学标准,坚守了自己作为社会良心的立场,作为文化守夜人的身份,文学批评就会发出有力的声音,就会在文学发展与和谐的文化生态建设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原载:《文学报》2006年6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