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一个拥有诗仙、诗圣的国度,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对诗歌寄予厚望,对诗人高看一眼。然而,希望越高,失望也往往越深,尤其在诗歌已经边缘化的今天。比如这些日子,很多人对赵丽华的诗歌相当的不满足、不认同,网络上流泻着讥讽、嘲笑甚至是谩骂的话语。在只要宣泄,不要思考的“恶搞”的浮躁中,透露出缺少知人论世的厚道与以意逆志的耐心及严谨。 不否认赵丽华的诗歌境界够不上阔大飘逸,她的创作也远未达到深邃凝练的高度,但赵丽华诗歌中多少体现着一种日常化的淡然朴实,凝聚着一个诗人对世界的关注。比如被许多人诟病的《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也许正如网友所言:通篇都是“蚂蚁”,不外乎是写一只蚂蚁和一群蚂蚁及更多的蚂蚁;也许正如网友所质疑的:那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及更多的蚂蚁到底想要干什么?有更多的蚂蚁又能怎么样?但是,如果读者顺着质疑延展一下自己的想象力,也许会恍然:在人类足迹所至之处,有多少物种已然灭绝,又有多少物种在苟延残喘,人类为了自身的延续,戕害了多少生命!想到这里,我们也许该庆幸赵丽华《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的独特视角。 《我坚决不能容忍》让许多人心生反感。的确,该诗粗陋地表达了作者对一些人如厕后不冲水的不满,诗中的意象难以给人愉悦,也不能带来期待中的美。可是想想看,新近评选出的“中国人在外国旅游时的十大不文明行为”中,“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居然位列榜首。而这些劣迹,在国内也是时常发生的啊,属于“集体无意识”的无国界行为,诗人难道不能为之发出细语或呼喊? 据说央视主持人马斌在读报时,对赵丽华写的另一首诗《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加以戏仿:豪无疑问/我点评的报/是全天下/最……可是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揣摩一下,当一个人身处异域,尤其是置身于一个对味觉不甚讲究的国度,怀乡之思怎样油然而生。这时,感觉中,故国家园的一切也许会比从前好千万倍,哪怕是一张小小的馅饼。尽管不少人声称像《一个人来到田纳西》这样的诗,一分钟就可以写出来,但你毕竟是在赵丽华之后,是模仿、是复制,并没有超越赵丽华。对文学来讲,超越、创新比重复重要也更难得。 对赵丽华的“一级作家”,许多人耿耿于怀。其实这里的“一级”、“二级”,常常标示着一个人职业生活的长短及具备的某种职业技能,有时是当不得真的。提及作家或诗人时,我们常使用“一流、三流”或“杰出、平庸”等字眼。一级作家未必能成就一流的文学作品,一级作家笔下的文字也许离平庸仅半步之遥。是否平庸与杰出,都需要读者心平气和地推敲、研读,即便是对赵丽华这样一个诗歌上未必成熟的“一级作家”。 网络上的赵丽华热不会持久,也难以引发人们对诗歌创作更深层次的关注与思考,因为其中充溢着迹近无聊的宣泄、添油加醋式的起哄,缺乏理性的梳理与开掘。而浮躁、起哄对诗歌无所补益,也无助于文学的成长。 原载:《工人日报》2006年10月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