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直指文化创作三大弊病 文艺创作大会是上海文艺界与全国文化人士“联姻”的盛典,同时也成为他们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产生美妙化学反应的“触媒”。在会议的茶歇时间,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当下的文化环境与文艺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局限地域创作是自我封闭 在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风情一再被国际级编剧导演关注的同时,与会专家也不忘善意提醒,“文艺创作还是要立足本地放眼世界,不要太过拘泥于其地域特点,尤其是要加强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开门见山地说:“在上海我能感受文艺创作的蒸蒸日上,尤其是对上海地域文化生态挖掘做得相当到位,但我们同时也要把握住对于地域文化潜质关注的度。如果仅仅满足于带有地域特征的创作,则会不自觉地形成相对封闭的格局。我们如今有很多影视作品是以二三十年代为背景的,其中弥漫的旧时代的气息和如今这个时代向上的精神是不相符合的。” 对此,中国影协主席、著名导演吴贻弓强调对于上海本地题材的关注不是不可以,但要有现代精神,“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30年代题材的作品缺乏时代精神,如果不能用现代人的视角和眼光重新审视这样的主题,那你选择这样的题材又有什么意义?” 海岩则有不同看法,他笑说:“《迈阿密风云》的导演迈克尔•曼来北京时找过我,问我能不能帮他写一个讲述上海上世纪30年代黑帮斗争的故事。在国际一流导演的眼中,那个年代的旧上海是当时形形色色的国际人物的聚集地。这恰恰证明那个时代的上海风情是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的,只要选好了视角这类题材依旧有料可挖。” 海选对创作无益“未来文化的消亡并非由于文化专制主义,而是因为娱乐化时代的到来。”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卢昂,引用英国著名作家赫胥黎的名言,抨击了目前社会日益严重的娱乐化倾向。他认为,过分的娱乐化已经混淆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观,“我们很有必要为他们重建青春美好的‘纯真时代’。” 著名剧作家海岩也对文艺界目前的“泛娱乐化倾向”表达了不满,海岩指出,我们的市场机制却一味地满足观众尚须提升的审美品位,“比如,近两年搞得沸沸扬扬的各类‘海选’,就是只为了满足青少年的明星梦。”而吴贻弓也认为,“海选”这种娱乐形式之于《红楼梦》而言,至多只能算是一种比较有“广告效应”的宣传手段,对文艺创作本身是不会有多大助益的。 节目不能唯收视率 近年来,越来越多俗气的电视节目,在收视率上却压倒了文化品位较高、在制作上又比较精美的节目。由于收视率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绩直接挂钩,导致其逐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优劣的标杆。海岩认为,过于看重收视率,其实是对观众文化品味的一种迎合和“媚俗”,“以收视率或图书码洋作为评判文化产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将对优秀的民族文化造成伤害。” 海岩说,“文化消费者是需要有所引导的。”在新的文化形势下,“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反而应该学会说‘不’。文化是绝不应该屈从于商业的。” 原载:《新闻午报》2006年11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